> 正文

一场中俄人文交流的盛会

中国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俄罗斯成功上演

光明日报
图为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马林斯基剧院首演现场。牛小北/摄

此时的圣彼得堡,秋意正浓,芬兰湾的海风轻拂着涅瓦河。一场全新的中俄人文盛会正在这里上演。
    9月11日晚上8点不到,马林斯基剧院已座无虚席,刚刚结束了休假的圣彼得堡市民在这里重温一部源自俄罗斯、在中国也广受欢迎的经典作品——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这部作品一定会赢得俄罗斯观众的喜爱”

    “丽达、热妮亚、索妮亚、丽莎、嘉莉娅。”伴随着华斯科夫准尉的一声声呼唤,这些为中俄人民所共同熟悉的苏联红军女兵名字,一下就将观众带回到反法西斯战争的年代。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故事发生在1942年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红军准尉华斯科夫指挥上级指派的两个班的女兵,守卫位于前线后方的一处铁路会让站。在守卫过程中,他们发现森林中小股纳粹德军部队的行踪,准尉率领五名女兵前去阻击敌人,最终消灭、俘虏了敌人,粉碎了德军的阴谋,但五名女兵也在战斗中全部牺牲。
    2015年,中俄共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作为主要贵宾相互出席对方国家举行的纪念仪式,并互派军队参加对方举行的阅兵式,彰显了两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捍卫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意志,与国际社会一起完善新形势下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有效途径的愿望。
    也正是在2015年,由中国国家大剧院邀请中国一流艺术团队共同创作、以歌剧形式再现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首次亮相。这部在中俄两国深入人心的经典作品,经过中国艺术家的再创造,甫一上演就获得了各界的一致好评,中国艺术家也借此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
    圣彼得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被纳粹德军包围长达900天。尽管希特勒曾叫嚣要把这座城市“从地图上抹去”,但这座英雄城市以一己之力挡住了纳粹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的步伐,护卫了苏联北方其他地区,挫败了纳粹德军由北部包抄莫斯科的图谋。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圣彼得堡拉开巡俄演出的首演,更显示出中俄人民共同纪念胜利、捍卫和平的非凡意义。
    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同样作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俄两国人民,最能理解和平的宝贵。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是中俄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更是对当年为维护人类和平、自由、正义而牺牲的英灵的最好缅怀,对惨遭法西斯屠戮的无辜亡灵的最好纪念。
    “这场战争的胜利是神圣的。我们必须牢记先辈的光辉事迹。在二战中,苏联和中国的人员伤亡最为惨重。我们要铭记历史,不让悲剧再次重演。”今年7月,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马特维延科到中国国家大剧院观看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唱段时曾这样说道,“我们期待着中国国家大剧院赴俄罗斯演出,你们的这部作品一定会赢得俄罗斯观众的喜爱。”

因熟悉与真挚产生共鸣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俄罗斯家喻户晓,还曾被拍成电影,在中国也非常受欢迎。但以歌剧的形式,由中国作曲家谱曲、中国指挥和导演创作,中国歌唱家与俄罗斯马林斯基交响乐团、西部军区歌舞团、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演员共同呈现,这还是第一次。马林斯基剧院艺术总监捷杰耶夫说:“由中俄艺术家共同表现这部两国人民都很熟悉的作品,将我们两国的艺术家连接得更紧密,更进一步加深了中俄友谊。”
    在演出的间歇,一位情绪十分激动的俄罗斯老太太吸引了光明日报社代表团的注意。她的父亲就牺牲在二战战场上,她的丈夫也是一位军人,剧中的故事就像发生在她身边。尽管战争已经过去了许多年,但她依然被歌剧深深打动。她说:“俄罗斯观众已经感受到了,这部歌剧是中国人民带着对俄罗斯人民的爱而来的,是中国艺术家们带着真挚精彩的表演而来的。通过这部歌剧,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中俄两国关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用歌剧的方式呈现“战争与女人”这一题材,中国艺术家煞费苦心。此演的乐队指挥、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吕嘉对光明日报代表团说:“这部歌剧2015年首演至今演过三轮,在剧本、音乐等方面经过四次修改,已经比较成熟。剧目的上半部分着重表现女兵的柔美,下半部分则将这种柔美直接‘扔’到残酷的战争中,使观众感受到强烈的对比,这种表达更直接、更有张力。”
    吕嘉鼓励年轻演员多阅读俄罗斯文学作品。他认为,演员增加对俄罗斯文学和文化背景的了解,能够更好地表现剧中人物。在剧中扮演“索尼娅”一角的张卓对代表团说:“索尼娅在当兵前是一个大学生,向往诗意的生活,在战争中她也不忘念几句诗。为了充分地表达她‘因美好的诗意被踩碎,而对战争深恶痛绝’的角色主题,自己常常像索尼娅一样,一有时间就捧着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阅读。”经过三轮的演出,张卓越来越能够“进入”到角色当中,甚至在第三轮公演的一次谢幕之后,她一时无法克制情绪而泪流满面。
    熟悉的题材与真挚的演出,征服了坐满马林斯基剧院的俄罗斯观众。演员们一次次上台谢幕,而观众们却久久不愿离去。这场演出还被马林斯基剧院纳入商业演出季,首演票早早售罄。经过首演的火爆场面,这部中俄艺术家共同奉上的艺术大餐,在圣彼得堡这个俄罗斯的“文化之都”已经一票难求。
    首演结束后,在现场观看演出的马林斯基剧院艺术总监捷杰耶夫来到后台,他评价说:“今晚的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是我用了很多时间、很多精力筹备的一场中俄合作歌剧,首演如此成功,我非常兴奋。我已经去过中国三十多次了,我热爱中国,期待我们两国的人文交流越来越好。”

人文交流为中俄友好增添新动力

    中国与俄罗斯有着深厚的人文交流基础。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两国文化相互借鉴,彼此影响。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早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就已传入俄罗斯。托尔斯泰就曾编纂过有关中国哲学思想的著作和论文,他本人也深受老子、孔子等中国古代先哲思想的影响。中国从清末民初到“五四”运动前已出现普希金、莱蒙托夫、托尔斯泰等十余位俄国著名作家作品的汉译本。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文学更长期在中国的外国文学译介数量中占据首位。
    在音乐领域,两国的交流也始终进行着。吕嘉对光明日报社代表团说:“我的老师郑小瑛,是第一位在俄罗斯登台指挥的中国音乐家。我的父亲和俄罗斯音乐老师一起上过课,在中国音乐界,许多指挥家都在俄罗斯学习过。”承担此次演出的国家大剧院,也不遗余力地推进中俄两国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与享誉世界的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有着光辉历史的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建立了深厚友谊。
    在人文交流领域,由光明日报社与俄罗斯塔斯社今年6月在北京共同启动的“中俄互评人文交流领域十大杰出人物”活动,更是推动中俄人文交流的创新举措,是中俄人文交流的新亮点。尽管中俄两国在人文交流领域开展了大量合作,但两国主流媒体举办这类评选活动尚属首次。目前,光明日报社已经组建中方评委会并召开会议,评选俄方人士;塔斯社也已组建俄方评委会并召开会议,评选中方人士。今年年内,评选出的为中俄人文交流作出贡献的双方各十名杰出人士,将在俄罗斯揭晓。
    今年以来,中俄关系呈现更加积极的发展势头,进入更高水平、更快发展的新时期。中俄蓬勃开展的人文交流领域合作将为两国友好继续增添新的动力。多年来,两国互办文化年、媒体交流年、语言年、地方交流年等一系列活动。如今,中俄在人文交流领域的合作持续深化,相近相亲的民心民意正赋予两国关系发展越来越浓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