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国际语言讲国人故事

北京晨报
第六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礼赞改革开放40年”
两年一届的国家大剧院“中国交响之春”又将如期而至,今年的第六届中国交响之春将于4月6日至28日,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九支交响乐团将带来22位作曲家的35部作品,“全景展现”中国交响乐时代历程。
本届中国交响乐之春以“改革开放40年礼赞:‘世界语言·中国故事’”为主题,立足把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响乐事业发展的进程,通过九支中国特色乐团奉献九场音乐会,充分挖掘4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一批优秀作曲家、奏响时代之音的优秀交响乐作品,用交响乐这一“国际语言”讲述属于我们国人的故事,集中展现了中国交响乐创作的发展与成就,展示中国作曲家的风采,彰显艺术创作的活力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响乐顽强、蓬勃、自信的生命力。在充分展现文化自信的同时,亦为讲述“中国故事”的优秀交响音乐搭建最好的诠释平台。

“全景展现”中国交响乐时代历程
据国家大剧院介绍,本届“中国交响乐之春”将通过对22位作曲家的35部作品的梳理与采访,深度挖掘参演作品的创作历程及作曲家的故事,突出中国交响乐力量和中国交响乐文化,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交响乐发展的蓬勃态势,点题本届中国交响乐之春主题。“中国交响乐之春”从首届的“全景展现”,到第五届对中国交响乐的“寻根之旅”,这一品牌不仅集中展现了中国交响院团的水准和风貌,更是对中国交响乐创作的空前激发和推动。因此,通过对中国交响乐之春的梳理,突出国家大剧院在推动中国交响乐发展。

九支乐团参演 两支新军抢眼
本届“交响之春”共有九支乐团参演。其中,在京院团五家分别是:中国交响乐团、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中国国家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地方院团四家:上海爱乐乐团、浙江交响乐团、四川爱乐乐团、苏州交响乐团。这其中新成立的乐团两家: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苏州交响乐团由于建团时广招海内外音乐俊杰而广受关注。而苏州交响乐团的音乐家构成更加独特,外籍音乐家超过65%,可以说,一“出生”就与众不同。
九支受邀参加“中国交响乐之春”的乐团各具特色,形成难得一见的中国交响盛会。从“团龄”上看,有建国初期创办的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国国家芭蕾舞团交响乐团;也有新世纪以来创立的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等,是实力不凡的交响乐坛新军。从乐团的社会属性来看,有中直乐团,也有来自各省市的“城市名片”如上海爱乐乐团与浙江交响乐团,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艺术节还展示了新成立的两支交响乐团,分别是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和苏州交响乐团,充分体现了中国交响乐事业的蓬勃发展。此外,上海爱乐乐团、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苏州交响乐团都是首次登上“交响乐之春”舞台。各家乐团在20余天时间里的集中展现,让我们有机会领略他们各自艺术风采的同时,也能了解这些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社会属性、不同经营方式、不同城市文化浸润下的国内交响乐强团各自的发展轨迹与现状。

中外艺术名家云集
本届“交响乐之春”将是中国杰出指挥家的大集结,完美呈现华人指挥家执棒乐团的风采。著名华人指挥大师汤沐海、陈燮阳、吕嘉、谭利华以及乐坛中坚力量张艺等倾情加盟。此外,上海爱乐乐团还特邀世界著名指挥家斯特凡·马尔采沃(德)加盟。每场音乐会出现的独唱家、独奏家也将是本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的亮点,他们均由享誉海内外的著名艺术家担当,小提琴家吕思清、王之炅,歌唱家石倚洁、沈洋,琵琶演奏家张强、青年钢琴演奏家“Z”等分别将与乐团配合经典交响乐作品,碰撞出炫彩的火花。

中国交响与世界对话
作为展现中国交响乐发展成果的最高平台,本届“中国交响乐之春”将精选呈现代表这个时代的中国作曲家的优秀交响乐作品,整体曲目安排可谓“中国交响与世界的对话”。其中,包括四川交响乐团带来的为展现四川人民幸福生活的《四川音画》和《锦绣天府》,上海爱乐乐团参演的《草原天路》、北京交响乐团带来的《云南随想》等,在闭幕音乐会上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还将带来近年我院委约作品赵季平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第二琵琶协奏曲》,陈其钢的《江城子》等。以上主题丰富、涉猎广泛、内涵深厚的中国交响乐作品成为本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的最大亮点,第六届“中国交响乐之春”也将再次成为观众聆听中国交响音乐、感受中国文化力量的绝佳平台。

音乐厅外多视角历程展示

本届“中国交响乐之春”还将与艺术品部配合推出殿堂展览,从图文、视频等多角度展示中国交响乐发展历程,将收集展出一批珍贵乐谱手稿、采风纪实等具有历史意义的珍贵资料。同时,还将联手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首推艺术家“1+1”大师见面会活动,推出指挥家与作曲家的对话、作曲家与表演艺术家的对话等活动,精选设计4场活动贯穿本届艺术节。

张千一
“中国交响之春演奏中国作品,我自豪”

我从小生长在音乐家庭,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艺术,一直很喜欢艺术。起初我从事的不是音乐创作,而是器乐演奏,后来慢慢迷恋上了创作。十几岁的时候,我开始写作品;二十岁左右的时候,我完成了第一部交响乐作品交响音画《北方森林》,很幸运的赶上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全国第一届交响乐作品比赛,这部作品获得了一等奖,我也由此登上了中国乐坛。
我可以说是时代的幸运儿,但也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当时学习音乐创作的时候,每天练琴平均八到十个小时,还要做一些和声、配器方面的作业。创作《交响音画》的时候,我专门去阿里河鄂伦春族自治县采访,搜集鄂伦春族的音乐素材。我在那里生活了45天,经历了非常多的艰难。当时的采风条件和居住条件异常艰苦,我在当地得了痢疾,因为县医院没有传染病科,不得不住进了地级医院。采风之后,经过了七个多月的创作,最后完成了《交响音画》。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今天,我的创作经历长达近40年,也伴随着改革开放这40年。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飞跃式的发展,也为中国艺术家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时机和创作环境。我们这些从事音乐创作的艺术家应该要有责任有担当,创作出更多更好反映时代、讴歌时代、积极向上的艺术作品。
我和国家大剧院有过多次合作,包括舞剧《马可·波罗》,歌剧《兰花花》。大剧院举办了六届中国交响乐之春,这样重要的交响乐展演活动对中国交响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届中国交响乐之春全部演奏中国作曲家的作品,我特别欣慰,特别自豪,衷心为大剧院点赞。我们的确应该竭尽全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段来推广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在中国的舞台上,由中国乐团尽可能多地演出中国作品。只有经过这样的不懈努力,中国的音乐创作才能与世界接轨。

叶小纲
“40年中国音乐创作更加枝繁叶茂多样化”

1978年,从工厂来到中央音乐学院,意味着我从此能走上音乐的道路。印象中,我们学习都很努力,虽然校园很简陋,学习条件也不是很好,但大家都一门心思扎在学习上。整个学校都是良性竞争的氛围。 
那个年代非常特殊,我们这批人是没有资格上大学的。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发布指示,所有的知识青年都可以考大学,不用单位推荐。只要有本事就可以考上大学,这改变了中国包括我在内一代人的命运,所以我们都很感怀这个时代。学生时代的创作环境是百废待兴,眼前一片灿烂的未知数。我们觉得人生可以迈向新的台阶,我们的作品可以表现民族和个性。时隔四十年,中国的音乐创作更加繁茂、更加旺盛,题材和体裁更加多样化。每一个创作个体都有很大的选择性自由,也是强大的挑战,写什么,怎么写,怎么表现出艺术身份和艺术个性,都关系到今后的作品能否留存下来。总的来说,现在的创作比学生时代更加艰辛。
我并不认为现在学生的创作状态会比我们幸福,我们当时是理想主义。对于我们而言,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当年的艺术是有一点定论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音乐的蓬勃发展,产生出一代能表现当代文化和当代艺术形态的音乐艺术。
国家大剧院“中国交响乐之春”系列演出的创办初衷是非常好的,它不仅是主推中国作品,还包括中国的乐团。它让交响乐这种来自国外的艺术形式能在中国的观众中慢慢发扬光大,让大家有所认识。交响乐这种形式描述中国文化在国外同样能引起共鸣,现在的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交响乐的魅力,正是因为“中国交响乐之春”提供了这样一个很好的平台。近四十年、五十年以及当下的中国
交响乐作品通过国家大剧院“中国交响乐之春”的舞台集中展示,我相信这对全国音乐界是有重大影响的。

陈燮阳
“朱践耳第二交响曲很特别!”

朱践耳先生是我国一位非常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非常多,除了大家非常熟悉的《唱支山歌给党听》,他还写了很多管弦乐作品以及交响乐作品。朱践耳先生的作品在北京演的比较少,在上海演的比较多。因为他是上海交响乐团的驻团作曲家,他每写出一部作品,我们就会演奏一部作品,并且把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出了总谱,灌制成了唱片。我觉得在所有作曲家中间,他是非常幸运的。而我比较幸运的是,在我担任上海交响乐团的指挥期间,有幸指挥了他基本上所有的管弦乐和交响乐作品,并且录制了唱片。在录制唱片的过程中,他几乎是手把手告诉我。他非常细致,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音符,都要告诉我,教我。所以我想我对他作品的理解,应该比其他指挥更加深入一些,更加熟悉一些。
正是因为朱践耳先生的作品在北京演的非常少,并且他去年去世了,很多音乐界的同行,都十分希望听到朱先生作品现场的演出。所以在我报曲目时就坚持,一定要上演朱先生的管弦乐作品和交响乐作品,国家大剧院也同意了我的设想。
还有另外一个亮点是新成立的苏州交响乐团第一次来到北京,接受专业的国家大剧院的观众的检验。苏州交响乐团成立一年有余,我们是进行世界范围的招聘,其中的团员来自各个国家,都是非常优秀的演奏家,外籍乐手占比65%,都是演奏经验非常丰富的音乐家,所以我们的起点很高,是一支很有前途的乐团。为此,大家也都十分关注,这支乐团到底怎样?所以我们也非常重视这次演出。
这次演出非常重要的是第二交响曲。朱先生的其他作品,在北京都多次上演过,而第二交响曲在北京还没有演过。这部作品十分重要,它描写了现实,同时里面使用了锯琴。这种乐器可以演奏出十分悲惨的声音。这一次我在东方歌舞团找到了可以演奏这种乐器的演奏家,希望这次的合作能十分顺利。
另外还有唢呐协奏曲,这也是朱践耳先生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唢呐是民族乐器,本来与西方的管弦乐队是水火不相容的。但是他处理得很好,并且运用了很多新的技术。对于唢呐演奏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下半场是他的《南海渔歌》,这首曲子是他原来为上海一个舞剧所谱的曲。这一次我们把这支曲子拿出来演奏给大家。这支曲子我们又进行了加工,相较原来的版本更加丰富了。又保留了原来曲子中的意境和韵味。几十年以前,唢呐协奏曲在北京上演过。我希望北京的乐迷和同行都能够来听这场音乐会。既是检验苏州交响乐团,同时又是加深对朱践耳先生的作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