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德俄风格的碰撞与融合

北京日报
(记者 高建)喜爱古典音乐的朋友对于瓦莱里·捷杰耶夫与慕尼黑爱乐乐团一定都不陌生,前者作为执掌俄罗斯古典音乐旗舰——马林斯基剧院近30年的指挥大师,几乎每年都会与中国的观众见面;后者作为德国交响音乐传统最傲人的代表之一,在超过一个世纪的历史积淀中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经典诠释。当2015年慕尼黑爱乐乐团宣布捷杰耶夫接替故去的洛林·马泽尔成为乐团新一任音乐总监时,国际乐坛对这样一对植根于两种音乐文化传统的精英搭档即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抱有强烈的好奇与期待。
11月24日、25日,捷杰耶夫将首次率领慕尼黑爱乐乐团造访国家大剧院,带来两场分量十足的演出。如果审视一下两场音乐会的曲目安排,便不难发现他们对于中国观众怀有怎样的诚意:第一场音乐会主打拉赫玛尼诺夫与柴科夫斯基的音乐经典,这无疑是捷杰耶夫大师的拿手好戏,而第二场音乐会则由贝多芬、韦伯、瓦格纳与布鲁克纳的音乐作品构成,一系列慕尼黑爱乐的保留曲目,堪称是对十九世纪德奥醇正风格的一次完整巡礼。
值得一提的是,首场演出中俄罗斯最炙手可热的中生代钢琴演奏家丹尼斯·马祖耶夫将与乐团联袂带来拉赫玛尼诺夫的《第四钢琴协奏曲》,这位1998年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大赛的首奖得主,如今还有另一个特殊的身份——拉赫玛尼诺夫基金会的音乐总监,足见其对于拉氏作品研读之精深。《第四钢琴协奏曲》相较于脍炙人口的“拉二”“拉三”两部同体裁作品上演几率较少,它反映出作曲家在创作生涯中晚期减少长线条旋律使用、增加主题间交响性与配器复杂程度的风格变化趋势,但同时延续了作为顶级钢琴演奏家的拉赫玛尼诺夫在键盘技巧挖掘上一贯的极致追求,相信会为初听者留下难忘的印象。而标题为“悲怆”的《第六交响曲》作为音乐巨匠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无论是首乐章那令人沉醉的第二主题,还是三、四乐章打破常规顺序的情绪对比,以及作品尾声漫长的渐弱、直至一切悲喜消散于寂静,都使其在爱乐者心中拥有崇高的地位。捷杰耶夫诠释下的老柴与西欧指挥名家的处理风格有着鲜明的区别,他很少沉浸在曼妙的旋律中进行精致的雕琢,而是带着“用母语讲故事”般的自信,为音乐注入一种格调超然、视野开阔的宏大气息。
曾在二十世纪中后期领导慕尼黑爱乐乐团的罗马尼亚指挥大师切利比达克,对于很多发烧友而言几乎是布鲁克纳音乐的“代言人”。那些细腻绵长的乐句走向、繁复壮丽的和声织体、难度超常的铜管主题,无不在他们的合作下呈现出无瑕的美感。也正因为如此,切利比达克曾经骄傲地宣称自己的“亲兵”拥有比柏林、维也纳两大顶级乐团更强大的音乐感染力。此番巡演让我们有机会在现场感受慕尼黑爱乐奏响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这注定又是一次震撼人心的听觉盛宴。
对音乐诠释风格抱有狭隘理解的聆听者,难免会热衷于讨论“俄罗斯人能否诠释好德国音乐”这样抽象的问题,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捷杰耶夫大师显然已经在鹿特丹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和大都会歌剧院等顶级艺术机构证明了自己对于不同时期、地域音乐作品的全面驾驭能力。他在采访中也多次表示对于慕尼黑爱乐伟大音乐传统的崇敬与欣赏,这种基于彼此深厚信任下的默契,在去年慕尼黑爱乐推出自主唱片厂牌、发行的多款现场实况中得到了完美的印证,而这样一种顶级的音乐对话即将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重现,怎能不令人激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