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科克斯执导聚焦人物内心情感

“姐夫”捷杰耶夫天桥执棒《拉美莫尔的露琪亚》

北京晨报
为纪念多尼采蒂诞辰220周年,由国家大剧院与马林斯基剧院联合制作的多尼采蒂歌剧《拉美莫尔的露琪亚》将于4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迎来首演,并揭幕国家大剧院歌剧节·2017。3月15日,国家大剧院邀媒体参加该剧的导演阐述与新闻发布会。国家大剧院副院长赵铁春,该剧导演、舞美设计、服装设计雅尼斯·科克斯,露琪亚的饰演者、女高音歌唱家维涅拉·吉玛蒂耶娃和张立萍向媒体解读了本版制作的创作理念与精彩亮点。
两大歌剧旗舰二度联合制作
歌剧《拉美莫尔的露琪亚》是“意大利美声歌剧三杰”之一的多尼采蒂于1835年创作的一部正歌剧,其故事取材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家司各特的小说《待嫁的新娘》,讲述了一对有情人因家族世仇、利益纷争最终牺牲爱情与生命的故事。该剧虽然是一个类似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但在音乐上,多尼采蒂用令人回味无穷的动人旋律、炫技的美声唱法倾述人物间的恩怨情仇,并以音乐与戏剧的完美结合,使之成为一部久演不衰、备受观众喜爱的美声歌剧传世经典。
本版《拉美莫尔的露琪亚》由国家大剧院与马林斯基剧院联合制作。国家大剧院早在2007年开幕之初,便与有着辉煌历史的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近十年来,大剧院将马林斯基剧院演绎的俄罗斯经典歌剧、交响乐、芭蕾名作“请进来”的同时,双方在艺术生产领域也有着深入的交流与合作。2014年,国家大剧院与马林斯基剧院联合制作推出了柴科夫斯基的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时隔三年,中俄这两个“艺术航母”再次携手,共同打造意大利歌剧经典《拉美莫尔的露琪亚》。据国家大剧院副院长赵铁春介绍,“《拉美莫尔的露琪亚》的全部制作工作将在中国完成。在北京首演后,该剧将在有着百年历史积淀的马林斯基剧院的舞台上,向俄罗斯的观众展示‘中国制作’的精良水准,为两国艺术机构的文化‘交融’再次添上精彩的一笔。”
科克斯借用鹿象征狩猎
国家大剧院与马林斯基剧院联合制作的这一版《拉美莫尔的露琪亚》在主创阵容方面可谓大师云集。被中国乐迷昵称“姐夫”的马林斯基剧院艺术总监、指挥大师瓦列里·捷杰耶夫将执棒,世界著名导演、舞美设计大师雅尼斯·科克斯将担任该剧的导演、舞美设计、服装设计,他的夫人安妮·布兰卡-科克斯将任职戏剧指导。在五十余载的艺术生涯中,雅尼斯·科克斯为世界各大剧院设计及导演的戏剧、歌剧作品受到了观众和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并以极其鲜明的艺术理念与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在雅尼斯·科克斯看来,受到司各特小说启发的歌剧《拉美莫尔的露琪亚》呈现出“被偏执的爱、被家族世仇以及被社会、家庭双重压力冲昏头脑的人物”。
本版制作,科克斯将忠于原著的浪漫主义风格,聚焦剧中人的内心情感,呈现故事发生年代——17世纪末的美学特点,向传统意大利歌剧致敬。在视觉上,科克斯将大面积使用富有多重象征意味的红色。与此同时,科克斯还将通过富有寓意的绘画和雕塑助力故事的讲述。其中,“鹿”的形象会贯穿全剧的始终。在苏格兰文化中,鹿的形象代表狩猎,狩猎具有一定残忍性,与本剧的悲剧主题相呼应。科克斯表示,这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它的梦幻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和冲突,主人公内心的恐慌和最后的暴力都是极具戏剧张力的。科克斯还向媒体展示了他的舞台设计和服装设计,故事的场景围绕着城堡内外展开,而城堡外的场景尤其具有象征主义和德国浪漫主义绘画的意境,真实而又梦幻……
露琪亚挑战女高音极限
《拉美莫尔的露琪亚》中女主人公露琪亚的唱段音域跨度大、花腔技巧多,特别是著名的“发疯场景”,更加需要歌唱家深厚的表演功力,因此,这一角色被视为美声歌剧女高音的终极挑战。本版制作,露琪亚将由有着“俄罗斯新声”之誉的女高音歌唱家维涅拉·吉玛蒂耶娃与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张立萍饰演。著名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斯泰法诺·赛科与著名旅欧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将在剧中饰演悲情的埃德加多。贪婪残暴的恩里科由来自意大利的青年男中音歌唱家马尔科·卡里亚与国家大剧院驻院歌剧演员张扬饰演。
在见面会上,吉玛蒂耶娃表示,自己是第三次离开俄罗斯演出,也是第一次到中国演出,虽然主演过不少次《茶花女》,但露琪亚并不算多。吉玛蒂耶娃认为,露琪亚是一个受过惊吓的女孩子,因此她的内心有很多的阴影,但她的人性又非常的阳光,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角色。张立萍已经记不清自己唱过多少次露琪亚了,“上一次在国外唱露琪亚是在七八年前了,去年中央音乐学院校庆时又唱过一次,那次我想试试看,在我唱过《奥赛罗》和《游吟诗人》声音这么重的角色之后,还能不能回到露琪亚这种轻巧、花腔的声音……我很同意吉玛蒂耶娃对露琪亚的认识,她是一个善良、敏感、脆弱的女孩子,有着自己的爱情向往和叛逆,但在这么小的年纪要承受如此激烈的碰撞和所有方面的压力,所以才会有最后的发疯场景……”
由于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的舞台目前正在进行年度性维保工作,该剧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大剧场迎来首轮演出。(首席记者 李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