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大剧院出书 精彩故事精巧讲述

北京娱乐信报
经过了三年的筹备,由国家大剧院策划编著、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两册图书——《水上听华音:国家大剧院与中国艺术家的故事》《大师远方来:国家大剧院与外国艺术家的故事》日前正式推出版。这两册书用最精粹的结构把大剧院这么多年惠存的资料精华,用最精美的方式呈现出来。已经在大剧院导演过六部戏的大导演陈薪伊是书中的人物之一,当她见到这套书的第一眼就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这两本书漂亮,真的是漂亮!”陈导连连赞叹。小提琴家吕思清则表示,刚见到这本书,就有种迫不及待想读它的欲望。
缘起: 三方参与者一拍即合
今年,对于国家大剧院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仅仅十周年她已经从一个年轻的剧院迅速成长为一座世界级的艺术殿堂。出一本书,记录多年来中外艺术家与大剧院的故事与渊源,这是大剧院一直以来想做的一件事。
两年前,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和北京日报出版社社长司景辉就此事一拍即合,双方初步达成出书的愿望。而最终,策划和编辑任务落在了北京娱乐信报文娱部的身上。接到任务之后,策划团队仅仅用了半天的时间,就拿出了一个令大剧院和出版社都十分满意的编辑策划方案。信报原副总编、信报文化研究院首席顾问朱敏说:“这套书分两大部分,一部分中国艺术家和大剧院,一部分外国艺术家和大剧院,人物众多,容量有限,怎么用最巧妙适当的方式?灵光闪现,最终我们确立了面孔、声音和往事的结构方式。”
随后,包括信报文娱部主力编辑、记者和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等相关媒体的跑口记者以及大剧院品牌中心工作人员组成了强大的采编团队。这些编辑记者都是常年和大剧院打交道的人,他们面对文图,不仅有熟悉度,而且有权威的判断与意见,同时又有很深的情感。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背后,不仅有着艺术家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也凝聚着众多采编人员的汗水和心血。
方案一定,相关采编人员深入一线,认真整理、精心采编、悉心撰写,陈平院长更是担任主编,提出诸多宝贵意见。
图文: 珍贵资料首次披露
国家大剧院成立近十年间,七百多家中外艺术院团,二十八万人次的不同国籍、不同领域的优秀艺术大师在此登台。其中,阿巴多、西蒙·拉特、捷杰耶夫、普拉西多·多明戈、陈佐湟、陈薪伊、吕思清以及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等几乎所有殿堂级艺术大师和著名院团都在这里一展风采。从初识到成为常客,再到成为情深意笃的老朋友,他们在这里释放艺术魅力,谱写华美篇章。国家大剧院,也日益成为这些艺术大师热爱、信赖与依恋的热土。
该书的采编团队从28万人次艺术家中选取200余位艺术家,从7万多张照片中精选800多张精彩瞬间集结成册,其中,《水上听华音》展现了一百二十二位中国表演艺术家的独特风采;《大师远方来》汇集了来自意、俄、法、德、英、美等二十余个国家、八十四位外国表演艺术家眼中的中国国家大剧院。这套书图文并茂,其中大部分内容或者照片都是第一次面世。
一段段数百字独立成篇、精美闲适的文字,真实生动有趣的记录了每一位中外艺术家与大剧院的点滴记忆,有温度有情感也有味道,读起来轻松可口且回味悠长。与一篇篇精致的小品文相对应的,则是大量印制精美高清绝美的艺术家照片,这些传神生动的人物肖像形成了强烈的视觉风暴,其中有相当多的作品都是首次披露。有的是艺术家在舞台上的风采,也有在候台在侧幕甚至在生活中瞬间。而捕捉这些撼动心灵的瞬间的则是一群特殊的摄影者。
国家大剧院有着一支高水准的职业摄影师团队,他们每天蛰伏在各个剧院里,用镜头捕捉着每一个值得珍藏的瞬间,歌唱家、舞蹈家、指挥家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他们眼中的风景。
装帧: 裸背锁线呈拙朴之美
相信每个拿到这部书的人,除了被书中高清传神的照片和生动有趣的文章吸引之外,独特与众不同的装帧方式也立刻让人爱不释手。裸露着装订线的书脊,一条黄色丝绸印着书名点缀其上,给人一种拙朴残缺的美。
书的封面一水儿是艺术家的头像,而封底的勒口反折过来包住封面,成为封面的一部分,中英文的书名加上“来”和“听”两个篆字,体现了中西两种文化的有机融合。对于这种并不多见的“毛坯房”式的设计方式,该书美术编辑、后声文化工作室设计师田松介绍,这是一种裸背锁线的装帧方式,用丝绸包住固定书脊的一部分,“书中用了大量精美的照片,有很多是满版大篇幅的照片,用裸背的装帧方式在保留书籍的书卷气息之外,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将两页纸展开到180度,读者在翻阅时可以无死角全方位地欣赏这些精美图片。”
艺术家如是说
“这两本书漂亮,真的是漂亮!一本好书,既要有阅读价值,也要有审美价值。装帧精美的书籍,摆在书柜里是一道风景。我曾经有三套我非常喜欢的艺术家文集,因为装帧太普通,所以在书柜里摆着前面只能挡着茶叶罐。”
——著名戏剧导演陈薪伊
“这部书能记录下来这些年中外艺术家在大剧院的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缘分,可以让大家了解大剧院为什么成为中外艺术家如此喜爱的地方。它不仅是表演的艺术殿堂,也是情感交流的平台。刚见到这本书就有种迫不及待想读它的欲望,我想知道在那么多艺术家心中的大剧院,更何况其中有很多都是我很要好的朋友。”
——著名小提琴家吕思清
“国家大剧院对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大剧院小剧场的第一部歌剧《再别康桥》和第一部原创民族歌剧《运河谣》,都是我首演的,我跟大剧院还是很有缘分的。能在这样的舞台上绽放民族艺术的光彩,同时有这样一本书将这些所有的一切总结提炼并留存下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很有意义。”
——著名女高音雷佳
“这是一套非常有收藏意义的书,它记载着艺术家与国家大剧院台前幕后的趣事以及有意义故事,通过这本书跟大家分享。很开心,在这本书中,也记载着我在大剧院演歌剧《运河谣》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著名女高音王丽达
 (信报记者 张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