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再推优秀室内乐

北京青年报

(记者 伦兵)室内乐一直是古典音乐中的明珠,当你“爱上它”、“戴上它”的时候,你就会亲身感受到它的价值所在。国家大剧院的五月音乐节奉献给乐迷的就是这样一串串“音乐明珠”。2011年国家大剧院的五月音乐节将于5月2日拉开帷幕,来自全球12个国家的音乐家们将带来15台风格各异的室内乐作品,其中不乏大牌音乐家和室内乐团,如索菲亚·穆特、曹秀美等。记者日前采访了三位参加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的音乐家。他们一致认为:“这15台室内乐可与国际著名音乐厅的室内乐节媲美,不仅品质上可以信赖,也为一些独特的演出形式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让中国观众真正了解当今世界优秀室内乐演奏的魅力。”

穆斯多夫:制造莱比锡之声

来自德国的莱比锡弦乐四重奏,与格万特豪斯乐团是莱比锡享誉世界的两大室内乐团。莱比锡弦乐四重奏乐团演奏家穆斯多夫告诉记者:“如果考察每个城市的乐团和音乐学院,就会发现彼此有着极深的渊源,乐团的音乐家们在音乐学院中教授培养出独特声音的学生,继续着伟大的传统。这就是为什么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团和德累斯顿国家乐团是如此独特。”穆斯多夫这样介绍他们的排练:“我们一起理解音乐,一起研读四重奏的乐谱。从巴赫到辛德米特,我们从乐谱中去读作曲家不同的思想,进而理解音乐,达到默契。从周一到周五我们每天都坚持两到四个小时的排练,这种刻苦地排练是达到和谐与默契的自然途径。就像是婚姻一样,开始的时候一切都是神秘的,摩擦不断,经过了长久磨合,自然就能达到默契沟通。”

莱比锡弦乐四重奏与国际上的音乐家有广泛的交流,包括中国音乐家。穆斯多夫说:“我知道郎朗和王羽佳,非常棒的钢琴家。他们在欧洲呆了很久,在这些古老的欧洲城市领略文化的传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我相信未来中国会有更多的天才。我知道上海四重奏,他们非常出色。我们演奏过谭盾的四重奏。我们还和中国的一位女民歌演唱家合作过,她叫龚琳娜。”

杨雪菲:吉他与乐队合作色彩更丰富


随着罗梅罗家族等国际著名吉他演奏家在国家大剧院亮相,吉他音乐会越来越受中国观众的喜爱。而很多观众还不太了解,在中国就有一位享誉世界的吉他演奏家,她就是杨雪菲。杨雪菲这次要与西班牙利塞奥大剧院乐团合作。她告诉记者:“吉他即使在国外重奏的也很少,一般都是独奏。可能国内观众比较喜欢热闹,所以吉他重奏的演出就会多一些。因为吉他过去音量有限,很难与乐队抗衡,另外一些大作曲家不会弹吉他也就不大会去写吉他作品。但现在很多作曲家都喜欢给吉他写曲子,新一代的吉他经过改良,音量也大一些了,同时演奏家的技术也在进步,再加上现在吉他协奏曲还会用一些音响,所以吉他协奏曲也多了起来。吉他声音再大,毕竟还是弹拨乐,而且吉他以前在19世纪都是沙龙乐器,在小地方弹没有问题,所以要在大厅里演奏的话,很多人也会借助一些音响。”

那么吉他协奏曲的魅力在哪里?杨雪菲说:“一个人毕竟有限,如果和乐队合作,虽然不像独奏能突出吉他个体,但从音乐整体上来说,就会变得很丰富。这次虽然只有弦乐,但音色会更加纯净,和吉他搭配也可以更加突出吉他的音色和效果,所以说每一种组合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吉他协奏曲因为少,所以上演几率相对于钢琴、小提琴协奏曲还是少很多的。其实人们听完有很欢快兴奋的感觉,或悲哀惆怅,就可以了。具体说听什么乐器,我认为我只是用吉他作为一个媒介在表达音乐,但最高的境界是让人们忘记了媒介是什么,只是感觉这个音乐太好了。即使是吉他的专业观众,如果只盯着我的手或者指法看,免不了在欣赏音乐上就会留下遗憾。”

依维内克:像爵士乐前辈一样去创新

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闭幕当天的“午夜玫瑰”专场爵士音乐会是每年的亮点。2011年的午夜玫瑰音乐会,担任演奏的是法国国家爵士乐团。乐团艺术总监达尼尔·依维内克告诉记者:“音乐会全套曲目的灵感其实来自音乐和运动的结合,音乐和舞蹈的融合。不一定是舞蹈音乐,而是充满节奏感的音乐,能让人有运动和舞蹈的冲动。我还给予乐手们以高度的发挥空间,他们有大量的独奏片段。”

依维内克前年才接手这个乐团,他说:“我接手乐团两年多以来,新创作的曲目是大多数。我也搜寻新的优秀的音乐家,把他们吸引到国家爵士乐团来。他们不一定是一直演奏爵士乐的演奏家,有的以前是搞摇滚的,有的是搞电子音乐的,还有搞现代音乐的。作为艺术总监,我带来的发展方向是与众不同的。就拿这次演出来说,演奏风格是混搭了爵士、摇滚、电子音乐和现代音乐。我一直在努力实现爵士乐和别的音乐的互动和发展。爵士乐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历史上有过的重要创新,比如新奥尔良的爵士乐,比如Swing风格的风行,再后来Hip-Hop对爵士的深远影响,都昭示着爵士乐的巨大生命力和创新能力。对我们国家爵士乐团来说,对爵士乐历史的尊重,意味着对过去这些风潮的熟知和掌握,而一脉相承的创新精神则让我们肩负着给爵士注入更多新元素的责任,正如我们伟大的爵士乐前辈们所做出的创新一样。”

听室内乐就像和朋友聊天

很多人对室内乐敬而远之,认为室内乐单调、不好接近。那么室内乐到底有多大的魅力?大提琴演奏家朱亦兵为记者讲述了他和他的大提琴爱乐组合到大学去演出的一个情景:“我创办的大提琴爱乐至今已经6年了。去年我曾带着学生在清华大学举行了一场大提琴重奏音乐会,结果小厅内挤满了人,整个走廊堵得水泄不通。于是我请前面的观众慢慢走上台,坐在台上听。结果,我们身边挤满了人,除了琴弓可以运动的地方,几乎没有可以走动的空间,足足两小时,人们陶醉其中。2009年,在香港浸会大学会堂,大提琴爱乐举办了一场公益音乐会。结束后一位律师找到我说,‘很奇怪,听了你们的《红楼梦》,我似乎找到了心底里的一种文化和血缘上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我以前从未发现。’对于香港这块饱受西方文化浸染的土地,有什么比找到血脉中的中华元素更难得呢?音乐做到了。由于室内乐源于西洋宫廷,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觉得室内乐与贵族、沙龙等联系在一起,与大众的审美趣味有较大距离。其实只要是真情演出,就一定会打动观众。”

怎样判断室内乐演奏水准?朱亦兵给出一个说法:“我和你,即便我不认识你,因为工作我必须了解你呼吸的频率是什么,这就是室内乐的概念。这就像煲汤一样,要煲很长很长时间,味道才能出来。今天要来客人了,再点火,晚了,那不叫室内乐。室内乐是不管有没有客人来,汤都要在火上煲着。这样,客人一来,才会觉得你家的汤怎么不一样?这就是区别。没有功利心,一种艺术持久创作状态,这个叫室内乐。我唯一的标准就是‘真’,就是沟通,就是感染,这是我唯一的标准。”

很多欣赏者告诉记者:“室内乐就像朋友之间的对话,只要走进音乐厅感受和品味,你就能够感受到室内乐和谐、舒适的魅力。”而对于一个职业演奏家来说,室内乐意味着什么?朱亦兵说:“室内乐是交响乐的各个细胞,是光滑皮肤之下肌肉骨骼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室内乐在国外就像中国人说相声,下饭馆吃饭一样,5个人,7到8个人的室内乐演出很多,聆听室内乐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状态,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方式。而室内乐的水准提高,交响乐的演奏水准就会随之有大幅度地提高。”因此,一般观众欣赏室内乐可以作为休闲,可以作为心灵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