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谁来管理“大剧院”

中国文化报

(记者 胡芳)据统计,2010年至2013年,全国已建成和即将建成的现代化、高标准的“大剧院”多达40家左右,不仅一线城市“大剧院”云集,不少二、三线城市也投身这波“大剧院”建设浪潮中。根据各地公布的资料和计划,到2015年,全国大部分中小城市都将建设大剧院。

这么多的剧院,应该演什么,怎么演?这些都涉及到剧院管理人才的问题。由于我国一直缺少专业、系统的剧院管理职业教育和培训,各地的剧院管理大都摸着石头过河,方法各自掌握,导致整个行业工作标准不统一,实际操作困难。

如何有效借鉴国外同行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国内舞台工作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剧院管理工作标准,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剧院管理人才,是当前国内剧院经营的重大课题。

高校专业设置缺失

与剧院高级管理人才的匮乏对应的是国内专业艺术院校课程设置的缺位。据了解,目前,国内的专业艺术院校除中央戏剧学院开设舞台管理专业之外,定位于艺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实战类”专业几乎为零。

已有的舞台管理人才大多是自学成才,半路出家。以舞台监督为例,舞台监督是一个剧院和院团不可或缺的重要岗位,担任此职位的人员必须掌握舞台艺术各部门的总体组织与管理工作,对演出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但是目前专业艺术院校并无相应的专业设置,国有文艺院团的舞台监督人员,也基本上是各单位资深的演员,舞台表演力不从心后转到幕后,或是业务水平不高,只好去做舞台监督。即便是走市场路线的民营院团,在招聘舞台监督人员的岗位要求上,也无法要求专业完全对口,只能圈定戏剧类相关专业,有执行导演或执行制片人经历者优先。

为剧院管理输血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工作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难,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仍然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领军人物和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匮乏。”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吴江波提出,解决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短缺问题,除了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继续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训以外,还需要鼓励社会各类机构加入其中。

由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国家大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共同举办的 “高级舞台技术与管理培训班”,就是在剧院高级管理人才紧缺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培训班联手世界知名表演艺术机构的优势资源,培养剧院高级管理人才队伍,为全国剧院的健康发展启动“输血工程”。

培训班迄今已举办两届,学员经过为期一个月,在中国、英国两地的学习,通过讲座、分组讨论、情景模拟、竞赛、多媒体教学、工作坊实践、行动式学习等多种授课方式,理论授课与实践观摩相结合,探索更为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学员结业时,获颁由几家主办单位共同认证的结业证书。

高级管理人才要敢于说不

而随着国内大剧院承接演出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内大剧院对待某些国外知名演出院团的要求,是照单全收,还是适当取舍,成为是剧院高级管理人才必须懂得的管理艺术。

国家大剧院副院长王争鸣回忆,曾经有一个国际一流剧团提出演出要使用10台干冰机,制造舞台烟雾效果。10台干冰机,对正常的演出而言,是一个十分夸张的数字,王争鸣立即让国家大剧院相关负责人和对方交涉,说明两台干冰机就能达到预计的舞台效果。而对方执意要用10台,劝说不成,双方只好来到剧场试验,两台干冰机的出烟量在两秒之内就达到了对方要求的效果,且轻烟、重烟层次分明,对方终于认可这个方案,国家大剧院的做法不仅节约了设备和成本,专业的判断也赢得了对方的尊重。

这些事例让王争鸣深深感受到,要成为一个高级舞台技术管理人员要学的东西还很多。他根据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总结出剧院高级管理人才要有三种本领,会说三句话,具备五种能力。

三种本领是有经验、懂外交、敢说不。“有经验是首要和必须的,懂外交,就是你得能组织,会协调。像外交家一样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特别是制作人、舞台监督、舞台技术统筹,他们要跟来剧院演出的所有演出团体打交道,这些演出团体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域,剧院高级管理人才要通过协调达到双方都满意的结果,既不能太软弱,也不能太强硬。根据我们的经验,敢说不,很难,敢说行,容易。为什么总是强调敢说不?得有底气才敢说不,我们现在的人不敢说不,人家说什么都行,就是因为他不懂,或者是因为没有底气。人家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要求,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作为懂行的高级管理人才,对于对方提出的不合理、不切实际的要求,就要敢于说不。”王争鸣说。

必须会说的三句话是不行、为什么不行、怎么才行。“敢说不代表这个人有底气、有主见,知道为什么不行意味着这个人懂专业,而告诉别人怎么才行是最考验专业水平和协作精神的。” 王争鸣说。

需要具备的五种能力是指艺术鉴赏力、市场判断力、商务谈判力、成本控制力和计划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