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国家大剧院 走过5年 迎来繁茂

12月22日迎来五岁生日

北京青年报


  《罗恩格林》


  《运河谣》

(记者 伦兵)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将迎来五岁生日。国家大剧院五周年的“公众开放日艺术节”活动将从早晨9点开始,四个演出场地连续不断举办39场演出,同时在“艺术空间”举办的20项艺术活动中,将有500多名艺术家亮相。国家大剧院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请广大市民感受五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艺术改变生活”,这是国家大剧院五年前开业时剧院管理的核心价值理念。在这个理念下,国家大剧院努力成为国际知名剧院的重要成员、国家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艺术教育普及的引领者、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大平台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在筹备国家大剧院五周年庆典中,人们回顾大剧院五年所走过的路程,感慨万千。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剧院五年来,所有工作人员的努力,就是为观众打造一个国家级表演中心,一个世界艺术展示的平台。回首走过的路,我们无愧自己的努力,同时更感谢北京市政府和北京市民以及全国观众的支持。即将举办的‘公众开放日艺术节’活动,将表达我们此刻的心情。”

剧目生产

歌剧从无到有 从自己原创到中外强强联合

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歌剧,堪称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所有的知名剧院,无论是在伦敦、巴黎,还是在纽约、意大利,最能够代表其艺术水平的一定是歌剧。为此,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表示,“作为国家级的表演艺术中心,国家大剧院要坚守高雅艺术的阵地,做艺术星空的守望者,就是要占领歌剧高地,与世界对话。”

国家大剧院2007年12月22日开业,2008年3月,与普契尼节日基金会合作的国家大剧院版《图兰朵》首演,来自中国作曲家的最后18分钟续写,让“中国公主”焕发出独有的东方神韵。2009年,国家大剧院剧目生产和制作踏上了国际协作的新旅程。与意大利威尼斯凤凰歌剧院联合制作了《蝴蝶夫人》,与意大利帕尔玛皇家歌剧院联合制作的威尔第歌剧《弄臣》在赢得剧场观众的赞誉和喝彩外,联合制作的模式给中国艺术家们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2010年春天,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和管弦乐团相继成立。之后,国家大剧院接轨国际歌剧的制作潮流,邀请国际一流的主创团队,积聚海内外活跃的一线歌唱艺术家,打造国家大剧院版本的歌剧剧目。《卡门》、《茶花女》、《爱之甘醇》、《托斯卡》、《蝙蝠》、《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灰姑娘》、《假面舞会》等相继问世。著名导演弗兰切斯卡·赞贝罗、弗朗哥·里帕·迪梅亚纳、强·卡洛,著名指挥家洛林·马泽尔等等,都在国家大剧院的歌剧舞台上留下“打工”的身影,他们的加盟赋予国家大剧院制作出品的歌剧以全新的生命和光彩。

与此同时,以西洋歌剧演绎中国本土题材的剧目开始掀起热潮。2009年至今,国家大剧院先后推出原创歌剧《西施》、《山村女教师》、《赵氏孤儿》、《运河谣》,以世界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也推出了话剧《王府井》、《简爱》和《风雪夜归人》等。正如德国柏林歌剧院院长所言,“当世界各国歌剧院都在感叹歌剧艺术式微,歌剧艺术的观众在大量流失的时候,我们发现,在中国,歌剧艺术正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正在成为世界歌剧艺术版图中的新亮点。”

市场开拓

演出保持高水准 票价保持低价位

国家大剧院五年来的市场经营到底怎么样?国家大剧院市场部经理王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总体来说,国家大剧院每年的平均票价都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我们有数据分析,现在全年商演的平均票价是375元,三年来整体来看是呈逐步下降趋势的。相比起其他的演出公司和剧场,在同类项目的情况下,我们的票价是比较便宜的。三年来我们在成本控制方面做得越来越好,我们正在通过各种措施和努力降低门槛,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走入国家大剧院欣赏演出。”

王威告诉记者:“以柏林爱乐首席铜管五重奏的项目为例,大剧院最高票价为300元,同比市场低出100元左右;2010年新年音乐会的最高票价为1680元,迎钟声新年音乐会票价1280元,同比市场最高票价基本在1800至2000元左右,最高竟达到2010元。另外,2008年国际民歌博览音乐周的最高票价不超过200元,平均票价在100元左右,2009年上演的全部演出的平均票价则控制在370至380元之间。大剧院同演出公司和剧场不一样,作为国家级表演艺术中心,还承担着为公众提供文化艺术精品,提升国民素质的责任。我们500元以下的中低档票由一开始的72%上升到总票数的83%,而300元以下的低档票也从43.96%逐步上升到52%。”

实行低票价策略,是否会存在风险,是很多演出商、剧场、院团最担心的问题,利润减少,口袋里的银子只出不进,谁都会心疼。于是,市场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演出票越来越贵,老百姓掏钱的频率越来越低,项目掺水、高价售票让高雅艺术的演出市场道德标准变得廉价。国家大剧院努力扭转这种状况,以每年800场以上的演出吞吐量雄踞演出市场的榜首。记者了解到,三年内的2223场商业演出在保持艺术水准的前提下实行低票价策略,在北京演出市场50%以上的占有量让其他剧场和演出公司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压力。可以说,大剧院的出现对高雅艺术的演出市场起到了规范和引导的作用,演出市场利润和预期的下降,是良性循环的直接体现。

培养观众

从看房子到看演出

一年几百场演出,到底北京有多少高品位的观众?记者跟踪大剧院采访五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剧院刚刚开业时,很多观众成群结队来观看演出,演出到半场以后会有一些观众离场而去。而现在在演出过程中不仅很少有观众离场,更没有了手机响声和大声说话等声响。这是因为观众不一样了,国家大剧院五年培养观众确实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此外,国家大剧院还大力对公众开展艺术普及教育。截至2012年11月底,大剧院共举办公益性演出2614场,开展艺术普及教育活动2327场,接受艺术普及教育观众达231万人次,逐渐形成了常态化的艺术普及教育体系和“演与教并行,赏与析并重”的教学特色,精心打造了“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走进唱片里的世界”、“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北京青少年艺术周”等一批艺术普及教育品牌项目。

与此同时,国家大剧院加强与艺术家、艺术院校合作,注重把艺术普及教育活动与大型主题演出季结合起来。今年,国家大剧院又大力推出几大举措,普及推广高雅艺术:发行“歌剧VIP畅音卡”,通过特惠票价培养歌剧观众;面向全市校园建立200个歌剧培养基地,组织孩子们免费观摩彩排、观看讲座;与首都文明办和国家大剧院联合主办“市民高雅艺术殿堂文明行”系列活动,推进“艺术殿堂体验”、“主题展览”、“青少年文艺演出”、“艺术普及进社区”、“艺术大师零距离”、“文明之星艺术行”、“观赏文明大家谈”等十大系列活动。为了满足更多公众,国家大剧院打破剧院“围墙”,利用平面、电视、网络等诸多手段进行高雅艺术传播。5年多来,国家大剧院官方网站联合多家网站,对180多场活动进行了直播或录播。

艺术教育成了国家大剧院最有特色每周都举办的一种观众普及培养的活动,纵贯全年。目前,“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走进唱片里的世界”等一批艺术普及教育品牌项目,构建起大剧院贯穿全年的综合性教育框架。大剧院还同国内多个院团、学校签订长期合约,合作开展艺术普及教育活动。与世界顶尖院团签订演出协议时,也会要求对方演出之余务必拿出时间从事普及性的演出或教育课程。

这些活动,让国家大剧院正式演出上座率平均保证80%以上,更是吸引了无数回头客,也造就了国家大剧院如今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