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34部作品展现中国交响乐发展轨迹

“中国交响乐之春”还原历史文献声音

北京青年报

  (记者 伦兵)中国交响乐是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作品?这第一批作品又是什么样子?4月8日开幕的国家大剧院第五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系列演出,将以寻觅中国交响乐的根为主旨,由12支交响乐团上演34部中国交响乐作品,其中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萧友梅于1916年创作的《哀悼进行曲》将再度亮相。而其他作品,有些观众没有听过,主办方也只是见到乐谱,并无音像资料。因此,这次寻根之旅将是一个还原历史文献的音乐工程。

   据介绍,20世纪前期,萧友梅、贺绿汀、黄自、江文也、丁善德、马思聪等中国作曲家就开始了在交响音乐领域的探索。他们的作品有些流传至今,有些则没有留下声音,甚至有些作品从未被演出过而面临失传。为挖掘并传承这些作品,国家大剧院从多所音乐院校图书馆和老一代作曲家亲友手中搜集到珍贵乐谱,将作曲家的手稿重新打谱整理,通过当代管弦乐队的“再创作”,将它们搬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在4月8日的开幕特别音乐会“历史的回声——中国交响乐早期作品专场”中,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指挥家陈佐湟将带领贵阳交响乐团,为观众奏响一整场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早期交响音乐作品。演出曲目包括黄自的《怀旧》(1929)、马思聪的《思乡曲》(1937)和《塞外舞曲》(1937)、贺绿汀的《大世界》(1937,出自电影《马路天使》)、荒村夜笛(1937,出自电影《春天来了》);《森吉德玛》(1949)、林声翕的交响诗三首《海、帆、港》(1944-1946)等。陈佐湟告诉记者,他在整理《海、帆、港》的过程中,发现手稿中有不少笔误、错音,因而花费了许多时间,在保证尊重作曲家创作意图的基础上,去一一修正这些错误。陈佐湟介绍说,“抗战期间,林声翕曾出任中华交响乐团的指挥,创作、演出了许多爱国题材的作品。从一些作品中,可以听到老一辈作曲家的爱国情怀与社会使命感。从《海、帆、港》手稿的多处笔误中可以推断,这部作品还未被排演过。”

   许多艺术家对此次中国音乐文化的挖掘和传承表达了高度赞许。上海爱乐乐团艺术总监、指挥家汤沐海说:“中国交响乐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和磨难,我深切地感受到,现在该有人承担起这个责任,花些时间和精力把中国过去的交响乐做一番整理。感谢国家大剧院做了这样的事业,这是必需的,也是急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