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线上看展 | 当莫奈“遇见”德彪西

国家大剧院官方微信
他们生于19世纪的法国巧合的是拥有相同的名字
一个叫克劳德·德彪西
另一个叫克劳德·莫奈
在音乐和绘画的不同领域
他们敢于突破传统
艺术特色都被冠以“印象主义”的称号
……

  2018年是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逝世100周年,国家大剧院于6月22日至7月7日,在艺术沙龙展厅特别策划推出“中外音乐家”系列之“当莫奈‘遇见’德彪西——纪念德彪西逝世100周年主题展”,以此向这位杰出的音乐家致敬。
当莫奈“遇见”德彪西——纪念德彪西逝世100周年主题展 
国家大剧院 主办
2018年6月22日-7月7日
国家大剧院艺术沙龙展厅



  对于德彪西其人,以及他的作品,您有怎样的印象?  
  有的人认为,德彪西作品的旋律无法哼唱,甚至难以琢磨。1884年,德彪西凭借康塔塔《浪子》荣获“罗马大奖”并获得在罗马美第奇别墅深造四年的资助。第一学期结束时,他的作品得到巴黎音乐学院评委会的评语也是:古怪,难懂,无法演奏。然而,正是这样一位音乐家,将20世纪的音乐与19世纪分开,这与贝多芬将19世纪的音乐与18世纪分开一样伟大。德彪西被公认为印象主义音乐独一无二的杰出代表。
  德彪西与莫奈都历经了世纪的交替、社会的动荡、艺术的变革。他们或许素未谋面,或许在某个沙龙擦身而过,或许欣赏过彼此的作品而萌生灵感,不论历史究竟如何,我们让这两位印象主义巨匠在国家大剧院艺术沙龙展厅中“相遇”。通过“音画结合”“视听结合”的方式,观众可以借助莫奈有形的绘画笔触走进德彪西的音响世界,感受他无形的、独具特色的音乐语言。
  “我的音乐没有其他目标,只是想融入愿意接受它们的人的脑海中,并且与特定的景象或对象联系在一起。”
  ——克劳德·德彪西(1862-1918)
1862年8月22日,德彪西出生在法国巴黎的圣日耳曼昂莱小镇。1872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开始了为期12年的学习。在校期间,他尝试使用新的甚至饱受争议的谱曲方法,向传统音乐观念发起挑战。在担任梅克夫人家庭钢琴教师期间,德彪西接触到俄罗斯音乐。1889年万国博览会上,德彪西欣赏到更为多元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特别是对爪哇的嘉美兰音乐最为着迷,东方文化的影响渗透在他日后的多部作品中。
德彪西的代表作品主要有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夜曲》《大海》;钢琴曲《阿拉伯风格曲》《贝加摩组曲》《版画集》《意象集》《前奏曲》《练习曲》;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等等。
德彪西的音乐突破传统,在观念上受到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文学的双重影响,形成了极为独特的音乐语汇和表现手法,他的音乐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与印象主义绘画的共通性。

德彪西音乐手稿(复制)
印象主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绘画史上的一次变革,不仅对于近代绘画的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而且逐渐由绘画传播到其他领域,进而形成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印象派”一词正是源自莫奈的油画作品《日出·印象》。
莫奈打破了美术学院传统的创作题材和绘画方式,注重人对于自然和生活的感知及印象,主张走出画室,在阳光下创作。捕捉空气的流动、水的变化,表现这些物质在光的作用下所呈现出的不同形态。
 “对我来说,风景只有在不停的变化之中才具有存在的意义,周围不断变幻的空气、阳光才能体现出生活中的风景之美。”
  ——克劳德·莫奈(1840-1926)
在音乐领域,德彪西则冲破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束缚,形成了新的音乐语言。德彪西音乐的特点在于它的色彩性,他在和声方面常常另辟蹊径,善用非大小调音阶,并且通过乐器音色与和声的特殊表现产生丰富的音响效果,描绘自然界中的景物与状态,并且挖掘五声音阶和东方旋律的色调。他的作品常常配有绘画般颇具视觉效果的标题,引发联想。
莫奈作品中的风景,有波光粼粼的水面和倒影、盛开鲜花的原野、冒出蒸汽的火车、沉浸在阳光下悠闲的人们、以及对于“干草垛”“白杨树”“卢昂大教堂”“睡莲”等景致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描绘,他画出光影与色彩的变化,交织成令人陶醉的视觉交响。
欣赏德彪西的作品,可以从其他艺术形式中获得通感和联觉,在德彪西的作品中,不仅有诗,还有来自绘画的灵感,正如他所说:“我几乎像热爱音乐一样热爱绘画。”

如果您想了解有关德彪西和莫奈的更多内容,欢迎走进国家大剧院艺术沙龙展厅,感受莫奈的光影世界,聆听德彪西的音色之美。如果还不过瘾的话,您还可以继续关注国家大剧院相关演出信息,来音乐厅现场领略钢琴大师演绎德彪西作品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