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探索当今古典歌剧制作的前景与发展

大剧院第四届世界歌剧论坛开幕

国家大剧院

6月21日,“国家大剧院2012世界歌剧院发展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此次论坛仍然秉承国际化、高规格的特点,共有30家中外表演艺术机构,以及强卡洛、吕嘉等多位知名歌剧艺术家共襄盛事。论坛为期两天,围绕“当今古典歌剧制作的前景与发展”为主题进行深入探讨。6月22日,所有与会机构还将签署《共同宣言》,就合作交流等事宜达成共识,充分体现了国家大剧院作为国际化交流平台的作用。


  2012世界歌剧院发展论坛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开幕 罗晓光/摄

歌剧论坛作为国家大剧院歌剧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是第四次举行。作为国际影响力日益增长的高峰论坛,今年歌剧论坛是四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届。国际方面,德国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奥地利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英国威尔士国家歌剧院,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莫斯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涅米罗维奇·丹钦科模范音乐剧院,波兰华沙国家歌剧院,拉脱维亚国家歌剧院,捷克布拉格国家歌剧院,匈牙利布达佩斯国家歌剧院,匈牙利布达佩斯艺术宫殿,日本新国立,印度国家大剧院,新加坡抒情歌剧院,韩国首尔艺术殿堂,阿曼皇家歌剧院,澳大利亚昆士兰艺术中心,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美国西雅图歌剧院,美国芝加哥歌剧院,美国华盛顿歌剧院,阿根廷科隆剧院等来自16个国家的21家知名剧院和艺术组织与会,涵盖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不少机构已是第二或第三次参加。此外,更多剧院在院长、运营总监出席之余,还派出了剧目制作、艺术管理、舞台监督等项目主管组团参加,也显示出论坛已经成为歌剧行业共商发展之计的大平台。国内方面,除主办方国家大剧院外,中央歌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总政歌剧院、上海大剧院、福建省歌舞剧院、四川省歌舞剧院、浙江省歌舞剧院、安徽省歌舞剧院等9家艺术机构出席。 

歌剧这门发源于欧洲的古老艺术,已经跨越了四百年的时空。歌剧如何再现辉煌,歌剧艺术发展中出现的新挑战、新问题如何解决,是摆在每一个歌剧经营者面前的难题。前三届歌剧论坛分别就“歌剧的制作以及剧院的管理与发展”、“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歌剧联合制作”、“当今歌剧艺术的经营与发展”为主题进行了沟通,而今年,论坛将主要聚焦现当代歌剧之前的歌剧,围绕“当今古典歌剧(Classical Opera)制作的前景与发展”主题,就“古典歌剧呈现形式的选择”、“古典歌剧的营销、传播与观众培养”和“歌剧交流的趋势与手段”等议题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歌剧事业进一步发展及世界范围内歌剧机构的交流与协作。


  《赵氏孤儿》赴香港演出剧照 罗晓光/摄


  国家大剧院歌剧节·2012开幕大戏《漂泊的荷兰人》剧照 王小京/摄

论坛的发起方——中国国家大剧院,一直致力于推动以歌剧为代表的高雅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同时通过歌剧艺术实现中国与世界的融通对话。开幕四年多来,国家大剧院在演出中外歌剧经典作品同时,不断推出大剧院原创及制作歌剧。从最初的引进剧目,到《图兰朵》、《蝴蝶夫人》、《弄臣》、《魔笛》等与国际知名剧院联合制作,再到《卡门》、《茶花女》、《托斯卡》、《蝙蝠》等邀请国际一流的主创团队、艺术家打造国家大剧院版本的歌剧剧目,以及2010年成立大剧院自己的管弦乐团、合唱团,国家大剧院接轨世界,借助海内外的艺术精英将大剧院的艺术生产与创作能力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国家大剧院也致力于中国本土题材剧目的制作,原创歌剧《西施》、《山村女教师》、《赵氏孤儿》,以世界共同的歌剧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歌颂中国精神、传播中国文化;2012年,国家大剧院成立“国家大剧院创作中心”,进一步完善自主剧目制作体系和艺术推广体系。如今,“国家大剧院制作”已经形成品牌效应,并且取得了市场和口碑的双赢,而大剧院作为全球最活跃的歌剧制作力量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全球范围掀起一股“歌剧未来或在中国”的讨论,让世界聚焦中国。 

本届歌剧节,国家大剧院新制作的《漂泊的荷兰人》和《假面舞会》两部剧目已引起业内广泛关注。《漂泊的荷兰人》是大剧院推出的第一部瓦格纳歌剧,沿用了金牌歌剧导演强卡洛·德·莫纳科为核心的国际班底,其堪比电影特效的壮观效果让不少观众为之震撼;同样是大剧院第一次制作威尔第中晚期经典歌剧《假面舞会》,由国际知名导演乌戈·德·安纳兼导演、舞美设计、服装设计于一身,加上著名华人女高音歌唱家和慧首度归国担纲歌剧主唱,成为又一部经典之作。同时,蜚声国际的“多明戈世界歌剧声乐大赛”首次进驻中国,也成为歌剧节中一个亮点。 

就在6月21日歌剧论坛当天,国家大剧院又推出了首部原创民族歌剧《运河谣》。该剧酝酿创作历时两年,集结了印青、黄维若、董妮、廖向红、刘杏林,雷佳、王宏伟、王莉、孙砾等中国最具实力的创作和歌唱家团队。不同于大剧院以往几部原创歌剧,《运河谣》以民族唱法为载体,从戏曲、民歌、民俗等中国文化精华中汲取营养,呈现出民族歌剧所特有的艺术质感与艺术魅力,开拓出一种有别于西洋歌剧的中国歌剧意境,也再次体现出国家大剧院挖掘本土题材的决心和不断向世界展示民族文化的魄力和深远用意。 

歌剧的长远发展离不开理论研讨、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合作,这也是国家大剧院一直致力于开展包括歌剧论坛在内的众多歌剧计划的原因之一。前三届歌剧论坛不仅实现世界各大艺术机构高端对话,国家大剧院还与多家国家机构签署双边战略合作协议,促进了中外间多方面的合作:2010年国家大剧院与挪威奥斯陆国家歌剧院、香港歌剧院联合制作《魔笛》;2011年1月大剧院《图兰朵》作为“韩国国立歌剧院2011演出季”开幕演出亮相首尔艺术中心;2012年3月大剧院原创歌剧《赵氏孤儿》赴香港文化中心演出,2012年国家大剧院又邀请韩国国立歌剧院本年度的最新制作《艺术家生涯》参加歌剧节,即将到来的8月初,国家大剧院与日本新国立剧院联合制作歌剧音乐会版《阿依达》将在两地上演。此外,在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上,国家大剧院多次派团队到英国皇家歌剧院、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日本新国立剧院等机构考察交流,并于2012年推出“国家大剧院高级剧院管理人才培训奖学金”计划,与英国皇家歌剧院共同主办了第一期项目“高级舞台技术与管理培训班”,推动了国内优秀文化艺术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歌剧的前途最终取决于观众的培养。因此如何赢得观众,成了歌剧发展的核心问题。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国家大剧院每年在艺术普及推广方面投入巨大,努力培育歌剧市场,培养未来的歌剧观众。歌剧普及讲座、大师见面会、歌剧爱好者沙龙、艺术主题游及歌剧展览等多项活动,已经让大剧院的歌剧艺术普及活动系列化和常规化。今年,国家大剧院还将百余场活动带到大中小学、企业、社区,让更多群众分享歌剧艺术的魅力;而连续第二年举办的“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市民高雅艺术殿堂文明行”,让100万市民接受艺术普及教育。另外,大剧院也继续推出歌剧畅音卡,学生票等较大折扣的歌剧销售政策,并且在全市各大校园、社区、企业中建立“歌剧兴趣培养基地”,推出“古典音乐频道”,吸引初入门的艺术爱好者和专业观众走近歌剧艺术。 

如今的国家大剧院正以蓬勃的艺术生机和坚定的文化信心,吸引着众多知名艺术家和院团争相造访,推动着中国歌剧制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和艺术的繁荣发展,也成为北京建设世界文化中心城市过程中的一张不可或缺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