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艺术航母”牵手“基础小学”

国家大剧院开启艺术基地学校美育新篇章

国家大剧院


  谭利华指挥北京交响乐团带来多首经典乐曲,为两所基础小学拉开新学期的序幕 牛小北/摄

这是一堂特别的“开学第一课”。9月1日,随着著名指挥谭利华在空中飞舞的指挥棒,《蓝色多瑙河》、《爱的致意》等经典乐曲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内流淌,现场一千余名孩子沉浸在音乐的世界,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国家大剧院这座“艺术航母”牵手两所基础小学,用最美的乐章,为北京市校尉胡同小学与自忠小学的孩子们拉开了新学期的序幕。作为大剧院的“艺术基地学校”,从今秋开始,这两所学校的同学将在高雅艺术的“滴灌工程”中,享受到更丰富、更系统的美育滋养。


  著名指挥谭利华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孩子们意犹未尽 牛小北/摄

素质教育从“独唱”到“交响” 大剧院成为艺术大课堂

9月1日,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成为一个生动的艺术大课堂。在这开学“第一课”上,一首首动听的经典名曲让孩子们兴致盎然;“名指”谭利华深入浅出的精彩讲解让孩子们意犹未尽;来自北大交响乐团青年乐手的经历分享让孩子们心潮澎湃。校尉胡同小学刚升入3年级的学生郝韵和她的同学特别兴奋,从小爱好朗诵、表演的郝韵表示,“一想到能体验大剧院为我们量身打造的全套艺术课程就觉得好幸福,希望经过专业老师的引领、专业课程的培训后,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在大剧院的舞台上展示艺术才华。”

此次“艺术基地学校”的开学,是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进程的又一里程碑,也是北京市素质教育的又一亮点。

今年5月15日,北京市教委宣布全面启动“首都高校与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从9月1日起,包括国家大剧院在内的首都25家高校与社会机构将“联姻”12个区县的140余所普通小学,将小学生素质教育由过去学校势单力薄的“独唱”,变成气势磅礴的社会“大交响”。国家大剧院正是参与其中的社会力量之一。


  大剧院将邀请孩子们走进剧院,让他们参与‘浸入式’艺术实践 牛小北/摄

艺术机构和基础教育联姻,艺术和教育相结合,如何让孩子们更好地享受艺术资源,又如何让相关措施落到实处?

国家大剧院经过与两所学校的商榷磨合,精心设计“定制”一套完备的实施方案,在学校美育教育“歌、乐、舞、剧、戏、书、画”等各个版块全线铺轨,纵向上覆盖小学所有年级,横向上涵盖多元艺术门类,从而塑造艺术普及的立体发展模式。

国家大剧院艺术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们所做的艺术普及,既不是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也不是纯研究性的学术探讨。我们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高水平、高品位的艺术去感染青少年,助力青少年素质教育,同时培养未来的观众,未来的艺术家。”

大剧院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大剧院计划每年为两所艺术基地学校提供近600课时的艺术课程,同时最大化盘活剧院的艺术资源“宝矿”,广邀活跃于舞台一线的艺术家和业内资深专家,走进校园,走到孩子们中间,直接参与部分课程的教学。

而在校园之外,“如何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走进顶级艺术殿堂,更频繁的参与‘浸入式’艺术实践”,也是双方合作的焦点。未来,国家大剧院将为孩子们提供非常多的机会,邀请他们走进剧院,观摩高品质的彩排与演出,参观高水准的艺术展览,体验精彩纷呈的艺术活动。

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大剧院与小学校的牵手,不仅可以促进高雅艺术进校园,解决学校艺术师资缺乏的难题,“对孩子而言,这也是极为宝贵、极为难得的艺术启蒙。”

艺术资源一旦走出剧院和专业机构,就会成为丰厚的教育资源。国家大剧院和两所基础小学的联姻,将推动国内艺术普及和艺术教育向更多元的维度、更纵深的层次进行拓展。


  建立艺术基地小学,是大剧院艺术“滴灌”的又一次创新 牛小北/摄

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河 良性机制为“滴灌工程”护航

能够把“开学典礼”放到国家大剧院,自忠小学校长王淑明激动地称“这是从未想到过的创意”。“这是教育精神的回归”,王淑明相信,通过院、校协作共建,资源共享,必将形成育人合力,让学生吸纳美、享受美、创造美。

对于青少年艺术普及,社会有需求、家长有期待。艺术机构做艺术普及,如何形成体制机制,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熊丙奇就指出,合作需要落于实处、微处,“要着力于建立长效机制,规划长远的合作”。

事实上,国家大剧院从开幕之初就确立了高雅艺术“滴灌工程”的“持久战”。滴灌,是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在艺术普及教育中提出的概念,每一次“滴灌”虽小,但日复一日,终会在人们心灵上生根发芽。6年多来,这个“国字头”艺术机构自觉扛起了“艺术普及教育引领者”的大旗,把艺术普及做成惠及大众、持久长效的战略工程,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最优质的艺术服务。

自2008年成立以来,大剧院不断走出“大剧院”,在各类公共场所推广公益演出,更相继创立了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走近唱片里的世界,青少年普及音乐会、青少年艺术周等艺术普及的独特品牌,每年举办近1000场次艺术教育演出和活动。短短6年多,国家大剧院将艺术普及的涓涓细流汇成源源不断的河流。

此次建立艺术基地小学,将艺术普及教育和青少年基础教育结合,是大剧院艺术“滴灌”的又一次创新,也是大剧院将艺术机构功能进一步拓展的深刻体现。事实证明,艺术普及若想取得切实成效,既要注重空间覆盖,更须持之以恒,并整合多方资源建立渠道、平台和制度,最终形成一种机制。当艺术资源成为社会资源的一部分,当艺术普及成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大剧院与城市、大剧院与社会就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并且在城市建设、公共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大剧院希望通过高雅艺术的滋养和灌溉,还给孩子们金色的、有质量的童年 牛小北/摄

社会力量与基础教育形成联动 国家大剧院成为可贵先行者

陪孩子一起欣赏完精彩的开学第一课后,校尉胡同小学的学生家长刘芳十分欣喜,也对艺术小学的前景充满了信心。“这种艺术教育模式,一定能培养起孩子‘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培养起对美与丑的识别能力。”刘芳说。

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孩子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孩子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这正是实践美育教育的长远目标。

在这个方面,国外的经验值得借鉴。毕业于纽约大学艺术专业的留美归国硕士董锐蛟现在是国家大剧院艺术教育部的一名工作人员,他介绍说,在美国、英国,包括台湾等地区,从小学1年级到高中3年级都有一套完整的艺术教育课程,“到高中毕业的时候,孩子们基本能达到自编自导自演的水平,甚至有些孩子都能写剧评”。在中国,艺术教育也应该在孩子们的基础教育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显然,让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教育,就是要为青少年美育教育引入优质资源,变“一方敲锣”为“众人擂鼓”,充分发挥全社会资源在美育方面的优势和引领作用。这是基础教育全面应对社会变革和社会需求的一种新探索,是拉动小学美育教育短板,促使社会力量与基础教育联动和互动的一次新展望,也必将促进国内的美育教育向深入发展。这一次,国家大剧院再度成为可贵的先行者。

虽然才刚刚“破题”,但各方在探索中已经形成了某种共识。像国家大剧院这样的社会力量参与美育发展工作,绝不仅仅是艺术机构的专业延伸,也不是以简单技能、技巧传授为主旨的单一教学活动,更不是针对培养少数特长学生发展的专项教育。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赵洪指出:“艺术机构在进行艺术普及时,应该摒弃功利心,尊重孩子的兴趣,将塑造健全人格、培养情商作为最终追求。国家大剧院正在进行的尝试是值得鼓励和推广的。”

“我们希望通过高雅艺术的滋养和滴灌,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提升下一代综合素养,促进下一代全面发展。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艺术家,而是要还他们一个金色的、有质量的童年。”大剧院院长陈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