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参观游览 > 艺术展览 > 往期展览
光色音韵——当代抽象绘画八人展
展览时间:2021/11/02-2021/12/08
展览地点:大剧院艺术馆(东厅)
  • 展览介绍
  • 展厅实景
前  言
  
 
“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
百余年前,西方画家康定斯基从音乐中获得了美学的启迪,他将没有具象含义的线条与色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充满活力的视觉交响曲。自此,抽象派绘画以茁壮的姿态,为西方现代艺术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几十年来,抽象艺术在中国逐渐从边缘走向蓬勃,中国抽象艺术家们从西方抽象绘画带有音乐韵律的形式美中汲取营养,同时也结合本土文化,形成了与西方抽象绘画不同的风貌。
“光色音韵——当代抽象绘画八人展”是由国家大剧院自主策划推出的首个以展示抽象艺术为主的视觉艺术展览,旨在向观众展示抽象绘画形式语言与音乐互通的韵律之美。本次参展的八位当代抽象艺术家,数十年如一日深耕于抽象绘画领域,他们的作品或将对生命的体验、情绪的表达转化成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形式语言;或通过尝试不同的绘画材料,感受特殊媒介带来的创作灵感;或通过自己创作的过程追寻自然之美,探究哲学之道。尽管艺术家们的创作理念不尽相同,但光色与音韵的交织互融,却是抽象艺术家们最直接的表达。
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最高表演艺术中心,在策划视觉艺术展览中立足于探求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之间的共鸣,令观众产生审美上的“通感”体验。愿观众能够在抽象绘画带来的光、影、形、色交织中,观赏如诗的画面,聆听视觉的交响。

国家大剧院院长
  2021年11月


扫码或点击图片,进入虚拟展厅浏览
 
 
 
作者及作品简介
  


胡明哲



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大一些,所谓“大”,并不只是画幅大,而是指大自然,是指天道,人太渺小,所以少加人的见解,天道大于人道。我希望作品只是客观地呈现出一种自然的状态,不存在过于明确的主题和内容。希望自己创作时,观赏者欣赏时,都有进入自然空间内部的感觉,能够直接地看到自然本身。      
对于系列作品《空》,可以理解为天空、空气、空间、时空,亦可理解为空灵、空洞、虚空、空门。我的个人生命与性质同一的自然物质“岩彩”邂逅,我们自然而然地交融,凝结为一个暂时的结晶,成为刹那的实有和永恒的虚无中宇宙的一部分。在无垠的宇宙时空中,岩彩是地球的一粒微尘,地球是宇宙的一粒微尘,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一粒微尘?我想用“岩彩”这种物质微粒表达我的微尘世界观。


胡明哲 《空之一》 280cm×280cm 岩彩、纤维 2008

胡明哲 《空之六》 280cm×560cm 岩彩、纤维 2010

胡明哲 《预兆》 130cm×97cm 岩彩、纤维 2006
 

袁佐



我以直觉、本能和下意识来开启绘画,追求画面中同时存在的多种不同逻辑关系相互产生的视觉冲击力,虽然这种形象不一定叙述一个完整的文学故事,但我以为震撼的视觉形象即是最重要的。我崇尚以笔墨的对比和变换、线的运用及特征来寓意传统中国画审美情趣。通过以材料表现的最大可能性来展示我对自然、对人、对社会、对个人情感的反应。我试图以传统的二维绘画形式创造一种新的三维空间和光的意识,它们可能是物理的、或观念的、或寓意的、或是暗示的。文学内容在我的绘画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不可能回避。但是我更加注重绘画语言结构的组织和建立,笔触的大小、快慢和方向是我的画面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颜料的厚薄、色彩的穿插对比亦是组织画面的关键。我不认为绘画需要现代化,我们所需要的仅仅是真诚地对待人和大自然。


袁佐 《如火如荼的秋日》 200cm×180cm 布面油画 2019

↑ 袁佐 《没有离开》 70cm×60cm 布面油画 2021
↑ 袁佐 《山风呼啸》 200cm×360cm 布面油画 2021


马路


  我的所谓抽象,无固定形象,不固定的时空,这些都是由能量造成的。不只手的运动,还有颜料的聚合分离,有时树叶、尘土的飘落,昆虫的涉足,天气的影响,都在画面中留下痕迹,造出抽离客观现实的“象”。这些“象”,不固定和极精微,共同成就了寥廓。是极大,也是极小,竟然暗合了中央美院的校训,独缺人的视觉能看到的中间形态。所以,看起来抽象。
  大“象”包含小“象”,让人能够“进入”,“活”在其中。“造”是“发现”,在绘画中“发现”。不但发现绘画的可能,又由绘画的可能进而发现内心的可能,是自成的空间、自为的光、自在的色。艺术不真,只供心游,带你去看,看不到的“那里”。所以,所谓抽象,是“炁象”。

↑ 马路 《不可替换》 210cm×180cm 丙烯、综合技法 2021.5-2021.8.1
↑ 马路 《不知道》 210cm×180cm 丙烯、综合技法 2014
马路 《未知》 229cm×96.5cm 丙烯、综合技法 2021.5-2021.7.17


谭平
  

  我的“覆盖”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既有大色域的厚涂,也有线条的书写。如果说大面积色块破坏性的覆盖,能够带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那么延绵不断的线,则是引领观者穿越画面的表象,跟随线条的细微变化去体悟画者心思的纠结与困顿。在这里,“覆盖”如同切片的不断叠合,隐约透射出情绪的自相冲撞、平和相依乃至静若止水。片段挤压着片段,时间叠加着时间,理性裹覆着情感。
  世界变化无常,充满着戏剧性和多种不确定性。人的每一天,每一时刻都不可重复与选择,然而,累积的片段与重叠的瞬间,却可以成就一个不确定的生动现实,这种不确定性,恰恰可以为艺术带来无限的张力与生机。
  我用不同的颜色,一层层地用板刷覆盖画面,从有光泽到无光泽,从有肌理到平滑无痕,使这个动荡不安、令人窒息的世界,实现一个短暂的平静。这片灰色,既是一面墙,可以让你面壁自省,也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让你心不由己。我的绘画不仅是一个去除的行动,更是通过层层覆盖不断聚集能量的过程。从物质层面来看,图像虽被无数次地覆盖,但它曾经的样貌仍然存在于层层颜料之下,如同人类的历史,虽然经过了无数次自然破坏和人为的摧毁,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和感受到历史残留的痕迹与生命的气息。
↑ 谭平 《无题》 200cm×300cm 布面丙烯 2014
↑ 谭平 《无题》 200cm×300cm 布面丙烯 2018

↑ 谭平 《无题》 200cm×300cm 布面丙烯 2021
 

冯良鸿



  偶发的过程是一种“打破”的过程,由此产生的一种个人状态,替代预先想象的抽象图像。画者作为人基本的行为动力,在创作中的作用越发重要,他们的内心感受,需要直接转换到作品中,带观者完成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可能是个人的,也可能成为广泛的社会效应,然而“色不异空”,画者更需面对的是无中生有的创作过程。“自然无为,反者道之动”,人与物的关系可能需要“打破”后才能感悟,绘画的偶发性也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方法,其结果是:一幅画越少依赖特定时期的可辨事物和现象,越可能成为影响这一时期特定现象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使观者拥有一种自由,一种不同层面的解读自由和评判自由。
  所谓“放空”,即尽量放弃所有的预设与杂念,合一身心,安静地感受,感受每一细节的抽象形态,让纷乱的现实变成清晰的可视形象。每次内心与身体的活动带来的判断取舍,可能直接影响画面内容,一幅画不仅是观赏物品,更是创作过程的真实佐证。
   

↑ 冯良鸿 《黄18-5》 200cm×250cm 布面油画 2018
↑ 冯良鸿 《红与绿15-1》 200cm×250cm 布面油画 2015
↑ 冯良鸿 《蓝调21-2》 130cm×120cm 布面油画 2021


李迪
 

  出于对“简单”材料的兴趣,我使用多年不用,也不被重视的HB铅笔做为我的工具,在一个巨大的空间和墙面上完成这一作品。这次展出的是从墙面切割下来的部分,这是一幅没有构图和主题布局的巨大作品,所以无论最后怎么切割,画面表层如何脱落,它都是完整的作品。我喜欢铅笔发出铅亮乌光的黑色线条排列出来的无序的状态,在漫无目的的涂画中,有意识地排除或保留从生活状态带入“场”的各种情绪和信息,这些已经足够我一天在工作中去消化和解构,甚至有时是一种负担;我尽量保持干净整洁的内在感受,并在离开这个“场”的时候,将这种简洁的、小有成就的绘画“状态”完整地带回生活。我喜欢这种无章无法和无主观意愿的强求的自由气息能融入我紧张有序的生活之中;喜欢绕过绘画性和各种概念,呈现随机、偶然和不加控制的结果。绘画的过程成为特定时段的状态,在期待、安静和孤独中,等待我的“世界”慢慢脱去躯壳,露出精神和灵魂。我喜欢在行进的过程中经常回归心灵的原点。
 

↑ 李迪 《中华HB》 244cm×122cm×10 铅笔木板 2015

李迪 《中华HB》 244cm×122cm 铅笔木板 2015
 

刘刚


  我喜欢不同的事物,当然绘画也是我喜爱的。我在作画的同时也是在持续地思考和观看,不是看艺术史里的画,更不是去想艺术史的问题。我是在看年轻人的画,也是在想与年轻人交流时的那些话和那些关于艺术的问题。
  我们当下的艺术,各种“主义”“样式”很多,但体现创作者个性和态度的太少,所以我动手画的时候不是我想明白了,而是我真的想画。当我真的想画了,那从媒介选择到绘画方式以及结果呈现,都是建立在我想画的基础上。正是这种无法抑制的过程促使我最后表达自己最需要的。
  今天的艺术重要的不是结果的好与坏,而是为什么你喜欢或是你不喜欢。因为喜欢与不喜欢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正是我们当下所缺少的个性和真实。
 

刘刚 《570108102》 187cm×183.5cm 纸本综合材料 2018
↑ 刘刚 《590809102》 137.5cm×153cm 纸本综合材料 2019
↑ 刘刚 《410401202》 182cm×364cm 纸本综合材料 2021
 

林菁


我非常喜欢冒险,同时又很需要安全感,绘画正好满足了我——在画布中冒险,给予了我无限的安全感。当我穿越了许多个领域后,在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同时,我发现艺术是我认知世界甚至宇宙万物的一把钥匙。我痴迷其中的限制及张力。尤其当艺术发展如今天这般宽泛,绘画显得如此的古老,然而它依然传递个体的密码,它依然挑动人类的视觉神经。它在静态中传递和记录了画家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感悟。
我关注情绪相互的作用、各种关系等线索所构成的事实、形成的画面。借用安迪·沃霍尔的一句话:“我的画面就是它的全部含义,没有另一种含义在表面之下。”


林菁 《俯视的琐碎空间》 70cm×60cm 布面油画 2021
林菁 《山风夜行》 200cm×180cm 布面油画 2021
林菁 《元素》 206cm×187cm 布面油画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