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参观游览 > 艺术展览 > 往期展览
美育芳草——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传承展
展览时间:2021/09/01-2021/10/24
展览地点:大剧院艺术馆(东、西厅)
  • 展览介绍
  • 展厅实景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美育对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回信中曾提到:“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有重要作用。”
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中央美术学院老一辈美术家、美术教育家积极探索写实美术,以现实主义关怀为切入点,全力为新中国各方建设进行服务。同时,他们也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美术教学体系,为新中国的美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进入新时期后,央美师生的创作扎根生活、贴近群众,以紧扣时代脉搏的理念,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为传承中华美育精神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时代的美育发展不仅需要高等艺术院校来建构,更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大力参与。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不仅起着国家文化平台的引领示范作用,更承担起面向大众的审美教育职责。表演艺术是动态的造型艺术,造型艺术是凝固的表演艺术,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都需要通过美育进行普及。今年五月,国家大剧院与中央美术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希望通过全面而深入的合作,共同构建社会美育新平台。
本次展览是两家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共同推出的首个项目,以双展厅同开的形式分别展出了中央美院老中青几代艺术家的两百余件艺术作品。东展厅“大美之艺 崇德力行”集中展示了百余件老艺术家及青年教师作品,其中不乏徐悲鸿、滑田友、叶浅予、冯法祀、古元、靳尚谊、詹建俊等名家的绘画及雕塑作品,体现出美院教学体系的建立与传播;西展厅“丹青不渝 守正创新”集中展示了近百件学生作品,体现出后辈对前辈教学的继承与发展。这些作品不仅向观众展现出央美造型艺术的学术谱系,更彰显了薪火相传的力量和一以贯之的精神品质。
金秋九月,共谱华章。希望双方的深入合作能够引发观众的热切关注与广泛参与,期待与社会各界共同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做出新的贡献!

  王宁
  国家大剧院院长
  2021年8月


一、大美之艺 崇德
百年来,中央美术学院寄托着“以美育代宗教”的救国理想,几代美术家、美术教育家,一方面,凝聚民族精神,继承中国艺术的优良传统,寻求新的主题和语言,努力开拓传统艺术新的美学意境;一方面,心怀启蒙理想,传播新知,引入素描、油画等西方造型艺术,并使之落地生根。
在创作中,他们有着一颗大爱之心。深入火热的生活,抒发现实关切,反映时代变迁,描绘时代精神,通过观察和感受生活进行创作,不断贴近现实、贴近人民,用画笔表现崭新的时代内涵。
在教学中,他们始终秉承美育精神,探究艺术本质,强调基本功,注重立德树人,培根厚植。每一代央美教师都在造型基础教学上身体力行,注入巨大心力,形成对于传统的自信,学术的自信,文化的自信,并把优秀的经验一代代传承下去,形成了中央美术学院清晰的、贯穿始终的学脉传承,积淀了深厚的学术传统。
百年央美之路,也是一条百年美育之路。艺术家们夯基础、守根脉的“崇德力行”精神,在当下对于坚定文化自信、促进美术事业发展,推动文艺繁荣,创造新时代的“大美之艺”具有重要意义。
 
二、丹青不渝 守正创新
青年是国之希望,学生是未来之栋梁。中央美术学院历来重视学生培养,注重学脉传承。为了让学生打好造型基础,练就“真功夫”,20年前,中央美术学院在造型艺术的教育上就树立了"夯实造型基础,提高综合素养"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们言传身教,春风化雨催芳草,专注在"宽基础、厚基础"这个课题上研究探索。
在造型学科一年级,学生除了传统的素描和色彩课程外,也接触到解剖、书法、线描等丰富的课程。以此研究艺术基本规律,练就捕捉敏锐洞察能力,体会传统文化精神等等。同时,学生们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进行社会实践写生和主题创作活动,深入生活、体味现实。在新时代飞速的发展变化中,在造型学科基础部教师的精心栽培之下,最新一代的青年学生锐意进取,迸发出更多活力、感受力和勇气,承担起新一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守根脉,承学脉,夯基础,传德艺”,新一代的青年学子在继承中创新,在继承中谱写新时代的辉煌。


部分作品欣赏


《男人体正侧面速写》 徐悲鸿 1924年 纸本油彩 52×44cm


《静物(李子、壶)》 常书鸿 1942年 布面油彩 46×61cm


《甲胄》 吴作人 1934年 布面油彩 61×53.5cm
 

《蒙藏女子歌舞》 孙宗慰 1942年 布面油彩 82×121cm

《平民食堂》 李宗津 1947年 布面油彩 63×80cm


《雪里送炭》 艾中信 1947年 布面油彩 72×88cm

《石膏像(希腊女神)》 李斛 1955年 纸本铅笔 75.5×57cm


《大卫》 喻红 1984年 纸本铅笔 100×73.5cm

《十三陵水库工地》 文金扬 1958年 板面油彩 43×69cm

《苏联老人》 李天祥 布面油彩 1957年 99×78cm 

《兰衣女站像》 林岗 1960年代 布面油彩 120×80cm

《傣族老大娘》 詹建俊 1977年 布面油彩 38×50cm

《小姚》 杨飞云 1985年 布面油彩 93×75cm


《红裙女人像》 罗尔纯 1980年 布面油彩 98×73cm


《晚年黄宾虹》 靳尚谊 1996年 布面油彩 115×99cm

《白鹤梁》 钟涵 2004年 布面综合材料 190×130cm


《诡异的眼神》 王玉平 2006年 布面油彩、丙稀 150x120cm

《母爱》 滑田友 1947年 铸铜 21×40×90cm

《内赛博尔海滩之二》 白晓刚 2018年 布面油彩 60×90cm 

《漂浮的想象》 林笑初 2013年 布面油彩 180×8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