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解析
·作品解析 /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一个永恒的艺术题材

无论是《马赛曲》《马拉之死》等诞生于法国大革命期间的作品,还是19世纪雨果的《九三年》、狄更斯的《双城记》,毕希纳的《丹东之死》,20世纪之后《法国大革命》《丹东》等影片,都通过多样的艺术形式,描绘法国大革命。而在歌剧领域,相较马斯涅的《泰雷兹》、艾内姆的《丹东之死》等表现大革命的歌剧,《安德烈·谢尼埃》以其动人的情节与音乐,更为深入人心。

在内容上,《安德烈·谢尼埃》展现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夕,贵族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与社会分配不均、革命初现端倪等现实,同时也表现了1794年大革命进入到“恐怖统治时期”,罗伯斯庇尔对于侥幸存活的贵族与“异见”人士的屠杀,以及法国社会在大革命期间的种种变化,以“真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展现了大革命爆发的动因及其主要的走向。在表现风起云涌的法国大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的同时,也通过安德烈·谢尼埃、玛达莱娜、杰拉尔德的三角恋情表现了高贵的烽火儿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