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贝里尼

贝里尼小传

文森佐•贝里尼(Vincenzo Bellini),1801年出生于西西里岛的卡塔尼亚,是意大利歌剧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贝里尼以歌剧创作的完美无瑕而著称,作品的音乐和剧情融合程度极高。他的歌剧最鲜明的特点是悠长宽广的旋律线条,人们称之为“卡塔尼亚的天鹅”,朱塞佩•威尔第更是评价这位先贤“他的音乐有着其他人从来没有过的超长旋律线条。”贝里尼的非凡成就对许多同时代和后世的音乐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了肖邦、李斯特和瓦格纳。

贝里尼降生于一个音乐世家,父亲和爷爷都是职业音乐家。他的爷爷曾在那不勒斯音乐学院学习并一直担任教堂管风琴师和音乐教师,他的父亲也同样是一名职业的管风琴师。家庭的环境和与生俱来的天赋让贝里尼在很早就显露出了惊人的音乐才华,据当地一本佚名的手抄本记载,还不到一岁的贝里尼就可以哼唱出他听到过的咏叹调,两岁时他开始学习乐理,三岁学习钢琴,六岁就已经有作品问世。从十五岁开始他跟随祖父生活和学习,完成了九部艺术水准颇高的《经文歌》,此后又创作出了一些管弦乐作品。

此时也只有专业的音乐学院可以为贝里尼提供更加系统的进阶教育,然而他的家庭却不足以负担他进入音乐学院学习的费用。在时任卡塔尼亚行政长官的鼓励下,贝里尼向市议院申请了奖学金,凭借着他所显露出的才华,议员们一致同意向他提供四年的奖学金。于是在1819年,贝里尼进入圣塞巴斯蒂安皇家音乐学院,也就是今天的那不勒斯音乐学院开始了学习,并开始了他在那不勒斯长达八年的工作和生活。 在入学后的第二年,贝里尼就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费全免的奖励,并且于1824年初通过考试留校任教。同年,他观看了罗西尼新创作的的歌剧《塞米拉米德》的演出并深受震撼,演出后曾对朋友感慨:有这样一部伟大歌剧的存在,他们已经没必要再创作新的歌剧了。不过在此后不久,学校选拔贝里尼创作歌剧以便在学校的艺术活动中进行上演,由此诞生了三幕歌剧《阿德尔森与萨利维尼》,这是贝里尼的第一部歌剧作品。 这部歌剧在学校完成首演之后受到了空前的欢迎,据记载虽然若干年之内该剧都没有在圣塞巴斯蒂安皇家音乐学院的舞台上演过,但之后的一年时间里,学校在每个周日都会上演该剧以满足校园内外观众的需求。贝里尼的才华也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很快他就得到了来自圣•卡洛歌剧院的创作委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便完成了歌剧《比安卡与费尔南多》。1826年,这部歌剧在圣•卡洛歌剧院首演时两西西里王国的国王弗朗切斯科一世出席观看,并因为精彩的演出而打破了“皇室成员出席的演出不鼓掌”的惯例。同在现场的伟大作曲家多尼采蒂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1827年初,贝里尼收到了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的委约,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他就完成了歌剧《海盗》。当年10月这部歌剧在斯卡拉的首演同样大获成功,使得贝里尼得以充分建立起作为作曲家的国际名望。此后六年间,他主要居住在米兰,专注于创作的贝里尼没有担任任何教职或与歌剧机构签约,而是依靠歌剧委约的收入生活。1829年,斯卡拉歌剧院又委约他创作了《异国女郎》,酬劳高达150个金币。比起作品数量,贝里尼本意更加在乎作品的艺术质量,他希望能通过要求高报酬而得以花更多的时间对作品进行充分雕琢。不过因为生活的压力,在1829年他接受了帕尔马公爵剧院的委约而匆忙创作完成了《扎伊拉》,这是一部很不成功的作品。受挫后的贝里尼于1830年在威尼斯为凤凰歌剧院创作了《凯普莱特与蒙太古》,此作为他重新赢得了成功与信心,观众为他疯狂不已。贝里尼此时意识到,他已经是一位作曲大家了。

1831年对于贝里尼是十分重要的一年,可以说正是在这一年,他使自己可以名垂青史。在从威尼斯回到米兰之后,贝里尼先后创作出了《梦游女》和《诺尔玛》两部至今仍经常上演的歌剧,特别是《诺尔玛》中的咏叹调“圣洁的女神”已经成为一个不朽的女高音唱段。但《诺尔玛》在斯卡拉剧院首演时却并不太受观众欢迎,对此贝里尼十分恼火。他在分析之后认为这部歌剧的剧情结构可能并不太符合一些观众的固有思维,同时女主角演唱者不尽人意的发挥也使得作品的演出效果大打折扣。而一些富有预见性的评论家则对《诺尔玛》评价颇高,认为这是贝里尼最好的作品,贝里尼本人也深以为然。此后他与歌剧团一道启程赴伦敦演出,此前伦敦已经上演过他的一些歌剧作品,伦敦的观众对他的到来兴奋不已,他继罗西尼、多尼采蒂之后,将意大利美声歌剧(Bel Canto)推向了辉煌,也常与两位前辈一起被后人称为意大利“美声歌剧三杰”。 当年夏天,在离开伦敦之后贝里尼前往巴黎,1834年1月他开始创作《清教徒》。贝里尼在创作过程中十分用心,用了差不多一年时间至1835年1月期间才完成创作。该剧很快歌剧在巴黎首演并大获成功,一时成为了城中盛事,而贝里尼的职业生涯也到达了一个新的巅峰。

然而不幸的是,夏末之时贝里尼突然患病,初期症状为腹泻但病情却不断加深恶化。1835年9月23日,贝里尼在巴黎近郊因病去世,时年仅3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