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演出 焦点作曲家 乐是故乡明 乐季聚焦 关于乐团 EN

赵季平作曲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陕西省文联主席,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主席,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历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歌舞剧院院长,西安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及主席团成员,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代表。

两度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四度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音乐奖,六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先后获得法国南特国际电影节最佳音乐奖,中国电视“飞天奖”优秀音乐奖及“飞天奖” 突出贡献奖,中国金唱片“艺术成就奖”,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作品大奖”,“二十世纪华人经典作品奖”,“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大奖等大奖。琵琶协奏曲《祝福》和管子与乐队《丝绸之路幻想曲》已录制唱盘,发行世界。在日本东京、京都相继举行个人音乐会。他与日本JVC 唱片公司合作推出激光唱片《黄河遥遥》及系列电影激光唱片,为中国电影音乐走向世界开了先河。

2003 年3 月他应邀在香港成功地举办了《乐坛神笔——赵季平专场音乐会》。2001 年他作曲的舞剧《情天·恨海圆明园》在北京首演。2000 年上半年他为台湾舞剧《大漠孤烟直》创作了音乐,使舞剧在台北首演成功。同年6月他创作的交响音画《太阳鸟》、交响叙事诗《霸王别姬》由柏林爱乐交响乐团在一年一度的“森林音乐会”上演出,第一次将中国作品展示在这个著名的世界级音乐舞台上。随后7 月他的室内乐作品《关山月——丝绸之路印象》被大提琴家马友友选中,并迎来美国成功首演。1998 年作为大陆唯一一位音乐家,他的作品被美国华纳·特得克古典唱片公司签约录制。1997 年,由美、英、法联合制作,美国著名导演阿兰·米勒拍摄的纪录片《中国音乐家赵季平》在全球放映。1995 年作为亚洲唯一代表参加了在瑞士举行的第二届国际电影音乐节。他在中国音乐创作领域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乐坛最具中国风格、中华气质和民族文化精神的作曲家,是目前活跃在世界乐坛的中国作曲家之一。

作品列表

  • 第一号交响曲(首届“金钟”奖优秀作品铜奖)
    第二号交响曲《和平颂》
    交响诗《霸王别姬》
    交响音画《太阳鸟》
    交响组曲《乔家大院》
    第二号琵琶协奏曲
    降E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
    大提琴协奏曲《庄周梦》
    《丝路音乐瞬间》
    查看更多
  • 《庆典序曲》
    《古槐寻根》
    大提琴协奏曲《庄周梦》
    管子协奏曲《丝绸之路幻想组曲》
    二胡协奏曲《心香》
    琵琶协奏曲《祝福》
    查看更多
  • 《关山月——丝绸之路印象》
  • 《红高粱》(第八届“金鸡”奖最佳作曲奖)
    《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法国“南特”国际电影节最佳音乐奖)
    《孔繁森》(第十六届“金鸡”奖最佳作曲奖)
    《大话西游》
    《大红灯笼高高挂》
    《烈火金刚》
    《活着》
    《黄土地》
    《大阅兵》
    《菊豆》
    《龙城正月》
    《风月》
    《心香》
    《变脸》
    《桃花满天红》
    《飞虎队》
    《刺秦》
    《秋菊打官司》
    《霸王别姬》
    《一声叹息》
    《美丽的大脚》
    《漂亮妈妈》
    《葵花劫》
    《秦颂》
    《梅兰芳》
    《孔子》
    《白鹿原》
    《一九四二》
    查看更多
  • 《水浒传》(第十六届“飞天”奖最佳音乐奖)
    《嫂娘》(第十八届“金鹰”奖最佳音乐奖)
    《大秦腔》
    《燕子李三》
    《笑傲江湖》
    《大宅门》
    《射雕英雄传》
    《乔家大院》
    《青衣》
    《天下粮仓》
    《天龙八部》
    《武当II》
    《大秦帝国》
    《中国往事》
    《康熙微服私访记》
    《曹操与蔡文姬》
    《狼毒花》
    查看更多
  • 《大漠孤烟直》
    《情天·恨海圆明园》
    《花儿》
    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
    查看更多
  • 《 黄河鼓震》
    《西部扬帆》(五个一工程奖入选)
    《祖国强大国旗增色》(建国五十周年歌曲征集一等奖)
    《好汉歌》(第十六届“飞天”奖最佳歌曲奖)
    查看更多

赵季平
数十载笔耕不辍, 难舍民族音乐的根

高倩/文

2013年的《第二琵琶协奏曲》、2017年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2018年的管弦乐队版《大提琴协奏曲“庄周梦”》、2019年的话剧《林则徐》配乐……近年来,著名作曲家赵季平的名字,常常出现在国家大剧院的节目册上。

出生于1945年的赵季平如今年逾古稀,在同辈人早已颐养天年的年纪,他依旧笔耕不辍。2020年,赵季平即将以“焦点作曲家”的新身份与国家大剧院开展更多合作。

写出林则徐的时代“风骨”

1839年6月,广东虎门海滩上,上万箱鸦片被倾入海水,掺进石灰焚烧殆尽。“虎门销烟”的壮举震惊世界,“林则徐”的名字撼动了那个沉湎于昔日荣光的封建国度的迷梦。

2019年12月,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著名演员濮存昕化身林则徐。被诬陷罢官的悲愤、“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热血、探索图强的远大志向,穿越百年的历史风云,“数百年始得一出”的林公又一次走到了人们面前。

在虎门销烟180周年之际,国家大剧院与广州话剧艺术中心联合制作的原创话剧《林则徐》在国家大剧院首轮上演。《林则徐》汇集了极为强大的主创主演阵容:郭启宏任编剧,王筱頔任导演,濮存昕、徐帆、洪涛、郭达、关栋天等著名演员联袂登台,戏骨飙戏,好不过瘾。贯穿全剧的配乐同样是一大亮点,其中,一曲《箜篌引》由饰演林则徐夫人郑淑卿的徐帆现场演唱,相濡以沫三十余载的夫妻深情裹挟在国仇家恨的时代浪潮中,格外凄婉动人,许多观众闻之泪下,这些音乐,全部出自著名作曲家赵季平之手。 “从音乐的本质来讲,它需要勾勒出一部作品的内在思想。”话剧《林则徐》中,出场人物众多,性格复杂,故事又设置在那样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因此音乐构成十分丰富。

“林则徐是一个有中华风骨的人物,也是他所处年代的先知先觉者。禁烟是为民族着想的使命,但他同时看到了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启示。”为林则徐创作主题动机时,赵季平决定,不能写得太保守,得带着“开放”的态度,而音乐中又不能缺少晚清历史凄凉悲壮的底色。

把作品交给国家大剧院,放心

话剧《林则徐》,只是赵季平近年来与国家大剧院合作的众多“高光”时刻中的一瞬。

2017年10月10日晚,“交响中国风”国家大剧院新作品音乐会上,赵季平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奏毕,音乐厅的气氛被彻底点燃。虽然采用了西方的音乐形式,这首曲目却融汇着无数的中国元素,经由小提琴家宁峰和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演绎,博大汹涌、曲折动人的情愫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当酝酿了十几年的主题响起时,已经创作了上千部作品的赵季平还是流下了眼泪。不久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带着这部作品开启了北美巡演,所到之处,好评如潮。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是国家大剧院的委约之作。赵季平创作于2013年的《第二琵琶协奏曲》、2018年的管弦乐队版《大提琴协奏曲“庄周梦”》等作品,国家大剧院也都参与了委约。

“每次和国家大剧院的合作都很愉快。”赵季平说,“国家大剧院的艺术水准不仅是国家级的,更是世界级的。”在助推中国作曲家时,国家大剧院提供了足够广阔的展示空间。赵季平记得,《第二琵琶协奏曲》首演后就迅速被各大乐团搬演,《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也成为音乐会上的热门曲目,不断有人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到他,希望能演奏这首作品。管弦乐队版《大提琴协奏曲“庄周梦”》由国家大剧院发行了CD和黑胶唱片,在乐迷中大受欢迎。“有了国家大剧院的平台,才有了传播的力度。这让我充满了创作的欲望和热情。”

新的作品写好了,它的魅力能不能被充分展现出来,是很多作曲家的顾虑所在。

陈其钢曾把作曲家比喻成一部作品的“生身父母”,“但作品交出去后,生身父母就无能为力了”。辛辛苦苦诞育的“孩子”也许会被指挥和演奏家们进行理想或不理想的诠释,也许被彻底遗忘,从来不曾出现在观众面前,而作曲家“什么都做不了”。

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作时,赵季平从来不会有类似的担忧:“如果是大剧院管弦乐团要演奏我的作品,创作时,我就很放心。我可以尽量地发挥想象力,就像画画可以尽情挥洒,在技术上不受任何限制。乐团的每个声部都会有出色的表现,在演奏时总能带来新的惊喜。”对作曲家来说,二度创作的重要性有时远远超过了旁人的预料。

75岁,古稀之年,是常人眼中早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岁,赵季平依旧笔耕不辍。每天吃过早饭,他都要坐在桌前踏踏实实写上三个小时。年轻人早用起了电脑,赵季平还在坚持亲手把一个个音符写在总谱纸上。“看着屏幕,总是感觉不对。”赵季平还是更喜欢一笔一笔写成一部作品的“过程”,干净整洁的谱面、扎扎实实的笔触带来的是另一种单纯的快乐。作曲五十余载,直到现在,握笔写作时,赵季平的内心仍然充盈着愉悦。他从不“拖稿”,每次都会在指定时间前的一两个月把谱子交给乐团。音乐与创作,早已融入赵季平的血液,成为书写生命的本能。

好的中国作品要让观众“爱听”

几十年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交响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大批交响乐团纷纷成立,现代化的演出场所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音乐学子更是比从前翻了数倍之多,但一个尴尬的事实是,音乐会上,常常演奏的曲目还是那几首,中国作品更是在《梁祝》《黄河》里来回打转——为什么如今我们很难再听到一首深入人心的乐曲?中国作曲家和中国作品的青黄不接,越来越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国家大剧院每两年举办一届的“青年作曲家计划”,就是音乐界为此做出的众多努力之一。

究竟怎样的中国作品才能得到观众的肯定?如今,随着审美取向的日益多元,人们很难就此给出统一的答案。赵季平认为,“喜欢,无非就是大家‘爱听’。”提炼民族民间的音乐语音,将之与新的创作技法相结合,是他的一大“秘诀”。

年轻一代可能已经无法想象,这位儒雅温和、双鬓雪白的大师,同样有过热血“叛逆”的时候。为电影《红高粱》录制配乐时,赵季平本想用45支唢呐齐声吹奏,还没进录音棚,就先被老师泼了一盆冷水,批评他“胡闹”,因为在中国电影的配乐史上,从来没有人这么干过。录音师一再提醒,声音压了设备的红线,赵季平才把唢呐减为36支。这36支唢呐,再加上4支笙和1面中国大箭鼓模拟着人声呐喊,形成了如同电影火红基调一般的声块;主题歌《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也是一反常态的作品,陕西的夯歌加上秦腔花脸,一句“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往前走,莫回头”歌唱着高粱地的野性豪情,更喊出了年轻人一往无前的执拗和勇气。

“艺无定规,走别人走过的路,没意思。”在那个年代,与承受了诸多非议与褒奖的第五代导演一样,赵季平被认为是“先锋派”。

但无论如何“先锋”,赵季平的音乐千变万化,依旧有着难以剥离的民族底蕴。电影《黄土地》的配乐运用了大量陕北民歌,《霸王别姬》在交响乐中融入了京胡和京剧打击乐。近年来,赵季平的交响乐作品也始终带着浓郁的中国色彩,或是以琵琶等民族乐器为独奏,或是取材于古代经典,那些都是中国观众骨子里熟悉亲近的情结。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赵季平的父亲赵望云是“长安画派”的创始人之一,尤其擅长表现陕北山水和各族人民的劳动生活,这句话是他留给赵季平的人生信仰。

1963年,还在读中学的赵季平就开始到陕北地区采风。1970年,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后,赵季平被分配至陕西戏曲研究院工作,在此工作的21年间,他四处走访,跑遍了延安和榆林地区的每一个区县,苦心钻研地方戏曲等民间音乐。就任西安音乐学院院长时,赵季平成立专门的小组来到田间地头,用录音、影像等方式“抢救”日渐流失的民间艺术。几十年的浸润相处,赵季平太了解百姓们在听什么、爱听什么。那样平易近人却磅礴宏大的音乐,一如我们脚下所踏的土地。许多年轻的作曲家曲高和寡,欠缺的也许正是这一点。

好的中国作品,不仅要能被中国观众喜爱,还应该走向世界,得到更多的承认和欣赏。1980年,赵季平创作了管子与乐队协奏曲《丝绸之路幻想组曲》,四十年过去,这部作品仍然常常上演,一位法国萨克斯演奏家对它情有独钟,甚至用萨克斯吹出了管子的小音和滑音;来自比利时的大提琴手演奏的“庄周梦”让赵季平大吃一惊,乐曲中模仿古琴的部分被她反复揣摩,最终成功地表现出来。

“中国作品能够被他们演奏、研究,这就是走向世界,不是我们强加于人,而是他们主动去了解。”赵季平说,“什么是好作品?能够被中国观众喜爱,也能够被世界观众喜爱;能够为中国演奏家服务,也能够为世界演奏家服务,那就成了。”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