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记忆中的动画经典,脍炙人口的影视原声。川味十足的火锅交响,创意无限的音乐跨界。“乐揽国潮”第十二届国家大剧院漫步经典系列音乐会清爽归来。
本届漫步经典以“乐揽国潮”为主题,以古典音乐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以现代视角解读最风雅的中国传统文化,演绎中国人文风韵。六场饱含文化韵味、承载经典情怀的音乐会,将以民乐和交响乐的形式回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多元的呈现形式重塑中国传统文化表达。
7月16日
寓言三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为主题,选取三个传统文化故事(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将现代交响乐的诸多创作手法与中国民间音乐元素有机结合,创造性地以交响乐形式诠释传统故事。作品用西方管弦乐队来塑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描绘故事情节与场景,创作符合大众艺术审美趣味,追求可听性、趣味性、民族性艺术术特色,是满足大众艺术需求的交响乐作品。
7月16日
《思乡曲》是中国著名音乐家马思聪于1937年所写《内蒙组曲》(又名《绥远组曲》)中的第二首,主题音乐来自绥远民歌《城墙上跑马》。原作为管弦乐作品,弦乐合奏的配器版本是后来出现的各种重新配器版本之一。
7月16日
《哪吒闹海》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9年出品,是改革开放后该厂的出品的第一部动画长片,故事内容来自《封神榜》,讲述了陈塘关总兵李婧的儿子哪吒不畏强暴与残害百姓的龙王英勇斗争的故事。
交响诗《哪吒闹海》由“蝶式筝”领奏,这个乐器不是传统的民乐器,它是由我国古筝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何宝泉先生所设计发明,采用“五声音阶相错补加音位排列法”,既保留了传统古筝五声音阶的音位排列及其演奏技法,同时也能演奏十二半音体系的音乐作品,实现了快速转调的目的,能更好地走近现代音乐语境。因为乐器的形状像一个蝴蝶故命名为“蝶式筝”。
7月16日
著名旅澳华人作曲家于京君先生选取了六首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中国名歌,在对原始旋律采用不更改、不变奏、不修饰的前提下,重新按照西洋管弦乐队的编制进行了配器,尽可能保持了歌曲的原始状态。两首山西民歌《妇女放哨》和《一铺滩滩杨柳树》加上来自河北地区的《对花》《放风筝》,以及陕西地区民歌《放羊调》《跑旱船》构成了这部充满文化自信的作品。2014年12月31日晚由张艺指挥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迎钟声新年音乐会上首演,获得广泛好评。
7月16日
广东音乐是中国民间器乐合奏中非常独特的一个乐种,乐曲的旋律线走向以及律制等方面均与内地的音乐有所不同。此曲在改编与配器时,考虑到传统广东音乐以高胡为主的“五架头”的乐器配置特点,不求管弦乐丰满响亮与宏大的音响,而注重乐器之间的音色对比。
《娱乐升平》产生于上世纪20年代,曲调欢快流畅充满节庆气氛,配器时强调了各组乐器的音色对比,和声的使用颇为慎重,只是做轻轻的点缀。
《下山虎》乐曲开始时的节奏,使人似乎感到猛虎下山时的威严气氛,随后的旋律出现了长短不同的乐句结构,空出强拍的切分节奏音型,给全曲带来欢快的情趣。这首曲子曾被冼星海引用到他的《中国狂想曲》中,用以表现强大的中国陆军,记得在同一曲中还引用了另一首以龙船为题的粤曲来表现海军。
《平湖秋月》沁人肺腑的优美旋律,配以竖琴潺潺流水般地音型,展现出月夜平湖的美景。
《旱天雷》 在久旱的季节,听到打雷的声音(乐曲开始由定音鼓奏出),那时的心情是多么的爽快!突出广东音乐单声音乐的特点,乐曲几乎不用和声,而突出各种乐器的音色变化,音色的频繁交替等,以此来表现这欢乐的气氛。
7月16日
著名旅澳华人作曲家于京君先生选取了四首脍炙人口的新疆名歌,在对原始旋律采用不更改、不变奏、不修饰的前提下,重新按照西洋管弦乐队的编制进行了配器,尽可能保持了曲调的原始状态。作品一经上演即获得广泛好评。
《新疆民歌四首》,选用了《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玛依拉》、《半个月亮爬上来》以及《青春舞曲》四首新疆民歌改编为管弦乐作品。这四首新疆民歌旋律优美动听,风格各异,充分代表了新疆多民族、多色彩相融合的音乐特点。《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是哈萨克族的经典民歌,改编中通过弦乐四重奏与乐队以对话的方式再现了少女玛丽亚与青年都达尔的爱情故事。在第四首《青春舞曲》中,采用器乐变奏的形式,将主题旋律以点描式手法多八度分解于乐队的各个声部之中,构成全新的音响。
7月16日
著名旅澳华人作曲家于京君先生选取了六段来自我国各具代表性的地方戏中的著名唱段,在对原始旋律采用不更改、不变奏、不修饰的前提下,重新按照西洋管弦乐队的编制进行了配器,尽可能保持了原唱段的原始状态。作品上演后,得到了来自西洋音乐界和中国戏曲界的一致好评。
《戏曲六首》选择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戏曲唱段,通过西洋管弦乐队的形式进行演绎。分别为黄梅戏《女驸马》、评剧《刘巧儿》、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京剧《苏三起解》、豫剧《花木兰》以及秦腔曲牌中紧打慢唱的片段。戏曲音乐是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语汇,它的形式与内容、内涵与表现都体现出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底蕴。《戏曲六首》的选段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剧种,它们的呈现方式各具特色,充分展现出我们民族音乐的丰富性。于京君先生在编创的过程中保留原作经典唱腔的基础上,结合西洋管弦乐队独特的音色组合,赋予了音乐新的活力。
7月17日
选自作曲家鲍元恺先生创作的《炎黄风情》24首民歌主题系列作品。“正月放马正月正,赶起马来登路程;二月放马百草发,小马吃草顺山爬……”这首流传全国的云南民歌,表现了放马人豪爽的性格。乐曲中使用滑奏模拟马铃、马蹄、马鞭声和放马人的吆喝声,中部以《赶马调》的悠闲舒缓节奏和甜美平稳旋律刻画放马人途中休憩的情景。
7月17日
中国著名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创作的二胡名曲,以二胡独奏的滑音技巧表现深山幽谷中的百鸟齐鸣、欢声笑语的场景。
7月17日
日本著名作曲家加古隆为电影《大河的一滴》作曲,并把其主题音乐为姜建华改编成二胡独奏版。
7月17日
此曲是作曲家加古隆以姜建华的大幅度演奏为灵感,精心构思而成的乐曲。
(中国首演)
7月17日
中日共同制作的电视剧《大地之子》的主题音乐,其原创作曲家渡边俊幸为姜建华而作。
7月17日
阿根廷著名作曲家皮亚佐拉的代表之作,以探戈舞蹈的节奏为原点,经过旋律的即兴式的发挥,达到热情的至高点。
7月17日
著名民间音乐家华彦钧(也称阿炳)给我们留下的二胡曲,也是姜建华的成名曲之一。
(中国首演)
7月17日
亨德尔作曲的歌剧《赛尔斯》中的咏叹调。歌剧一开始,波斯国王一人在绿荫下唱着对梧桐树的赞美。
(中国首演)
7月17日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中的咏叹调,剧中人卡拉夫为追求图兰朵公主特意乔装打扮,所唱的《今夜无人入睡》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意大利艺术歌曲。
7月17日
1933年首次访问美国好莱坞之后,科恩戈尔德写下了第二弦乐四重奏,表达了对于故土奥地利的怀念之情,将维也纳郊外的淳朴风光投射在音乐中。第二乐章小广板略带伤感,体现了四重奏各声部的协作和每件乐器的色彩,好像一幅极具高贵色调的画作。
7月17日
拉赫玛尼诺夫很少写作室内乐曲,他的兴趣显然在大型的交响音乐上。不过1890年当他来到远离莫斯科的郊外时,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弦乐四重奏,时长很短,却清新可人。舞曲一般的动感和忧伤的旋律交织在这精悍的“谐谑曲”乐章之中,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7月17日
由意大利作曲家维托里奥·蒙蒂创作,吉普赛风格的优美慢板和华丽的急板是很多乐器挑战演奏极限的乐曲。
7月17日
根据比才的歌剧《卡门》中的各场精彩唱段和音乐改编,试图用二胡多层次的音色变化来追求于四重奏和钢琴的协同发挥,获得最大音乐表现力的呈现。
7月18日
作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祈福祭》描写萨满祭祀祈福,人民平安富足的场面;第二部分《天池情》运用朝鲜族音乐风格,大量的变拍、变速及感人至深的优美旋律,描述了朝鲜族能歌善舞及忠贞的爱情故事;第三部分《笑天长》将东北民歌与说唱风格相结合,生动体现了北方人民幽默欢乐的豪放天性。借此作品祈福祖国及人民吉祥如意,地久天长,福吉天长。
(首演)
7月18日
《达摩支》——为管弦乐队而作的舞曲,作曲家周静,作品灵感源于唐教坊健舞。健舞:舞姿敏捷刚劲、矫健爽朗。
(首演)
7月18日
《山歌》——为管弦乐队而作的舞曲,作曲家周静,音乐取材于中国云南民歌。
(首演)
7月18日
2006年中央电视台和故宫博物院联合制作12集记录片《故宫》,作曲家唐建平获邀担任作曲工作。同年6月,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版发行了《故宫》原声音乐CD。自这部影片首播以来,影片的音乐在国内外广泛流传,以至于在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视专题片中,在各地中国传统文化名胜旅游景点常可听到《故宫》纪录片的音乐。2018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大学生艺术节上,唐建平选择了片中部分音乐,初步编辑成组曲演出,2019年春,在唐建平个人专场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上再次演出。此次版本又做了一些补充、修改和调整,由北京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算作为这部组曲的最终版本。
影片《故宫》的音乐重在塑造故宫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留在人们心灵中的印象。组曲由五个音乐篇章组成,第一曲 紫禁城印象。音乐庄严恢弘,沉稳朴实且雍容华贵。从沐浴清晨的曙光初照起,日影渐移,红墙和殿顶的金黄辉映漫天霞彩。第二曲 皇家园林 故宫的园林虽藏深宫高墙内,却有着构架山水、模拟仙境,移天缩地的诗情画意,透露着人与自然相谐成趣的生命情怀。音乐以漫步般轻盈节奏陪衬,竹笛奏出的旋律轻盈飘逸。三、玲珑曳彩 故宫里珍藏的奇珍异宝闪烁梦幻般的玲珑曳彩。音乐轻盈透明,精美灵动。 第四曲 青铜光。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历史早期重要的发展阶段。这段音乐以青铜之光象征中华民族生命精神和思想情感的智慧之光。以珍爱和深情倾心的赞颂舒发今人对中华伟岸的文化成就的赞美。 五、礼仪大典 大音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五千年文化历史造就的中华民族的泱泱国风, 日久弥新厚积薄发充满生机和希望。
7月22日
如果用音乐来表现火锅丰富的食材,日新月异的口感,特别是川蜀火锅的麻辣鲜香,以及火锅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热闹与喜气,交响乐是当仁不让的最佳选择。毛肚、黄喉、腰花、牛羊肉等食材各有与众不同的口感;木管、铜管、弦乐、打击乐等乐器也自有独特的性格。他们碰撞在一起的火花,总是令人格外惊喜。《火锅交响》受四川交响乐团委约而作,旨在用具有创造性的动感节奏和丰富色彩为听众带来酷似享用丰富佳肴的美好体验,并且与您一道感受火锅文化之中特别的温情。
7月22日
大提琴与民族管弦乐队的协奏曲《庄周梦》完成于2006年,历经10年,数易其稿,是作曲家对中国老庄哲学、中国民族器乐及大提琴长期思考的结晶。马友友与香港中乐团2008年11月在香港首演之后,王健、秦立巍、康乔瑄、邱应钦、董晓霞等大提琴演奏家都曾演奏过这部作品,体现了这部作品所具有的独特审美价值。
“作曲家写的作品为演奏者们接受并喜爱,这是硬道理,《庄周梦》这部作品便是范例。独奏大提琴的音乐抒发和技巧展示,都堪称经典。其中,独奏大提琴声部通过丰富的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韵律,充当了《庄周梦》的主述,并由此形成对庄子哲学思想在某种意义上的‘翻译’,也是对‘周为蝶,蝶为周’的精妙诠释。”著名作曲家崔炳元说,“赵季平的大提琴协奏曲《庄周梦》以其简练的笔触、严谨的织体、丰富的乐思、奇妙的音响,为我们创作了一部带有鲜明中国文化印记的伟大音乐作品,而通过马友友、王健等国际一线演奏家的频繁演奏,让更多的人听到这部作品。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范例。”
7月22日
《草地回响》的音乐素材,由四川地区的藏族民间音乐提炼杂糅加工而成,同时与汉民族耳熟能详的《梅花三弄》的动机交织展开。浪漫与印象主义相结合的和声语言的运用;高潮处采用藏族原始山歌的女声哼唱与交响乐队音响的结合,既是艰苦卓绝的草地征程的着意刻画,同时也是浪漫情怀的尽情挥洒与抒发。
7月22日
《赤水河怀想》采用了地处赤水河畔的四川叙永民歌为原始素材、浪漫主义的调性布局与和声语言,以奏鸣曲式为结构框架,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为线索,融入电影音乐画面式的叙事手段和配器方法,力求刻画赤水河谷的宁静壮美和红军四度赤水的有勇有谋。
7月22日
一千年前的那场夜雨,一直下到现在......此篇根据杜甫的五言律诗《春夜喜雨》而作,音乐素材选自川剧高腔《别洞观景》唱段中的乐句,在此基础上,音调自由延伸,以回旋曲的结构方式,来呈现似乡音非似乡音,似过去亦似现在......
7月22日
交响曲《太阳颂》基于巴渝地区民间素材发展而成,为我们展示了一副巴山蜀水的风景画。作品具有浓郁的巴渝风韵与文化气质、深邃的情感内涵和磅礴的气势,展示了劳动人民广阔的生活精神与坚韧的生命力量!
7月23-24日
谭盾为李安的经典武侠电影《卧虎藏龙》创作的音乐曾经获得第73届奥斯卡奖最佳原创配乐奖与第44届格莱美奖最佳影视配乐奖。在电影问世同年,他就将其配乐浓缩改编为一部大提琴协奏曲,其中包括了六个段落,以大提琴的华彩乐段相互连接。六个段落的标题分别是“卧虎藏龙”、“竹林飘逸”、“丝路奇遇”、“永恒誓言”、“南行”与“离别”。作曲家结合了大提琴如歌唱般的优美音色,丰富多样的打击乐器带来的节奏与色彩,以及弦乐队与一支长笛/竹笛/巴乌所营造的简洁效果,在音乐中再现了李安与他经过多年摸索讨论而营造的人文武侠大世界。
(首演)
7月23-24日
作曲家陈其钢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与著名导演张艺谋深度合作,由此开启了他们在电影配乐上的合作之路,《山楂树之恋》与《金陵十三钗》的原创音乐都出自陈其钢笔下,而《金陵十三钗》又是其中分量更大的一部作品。为了反映影片中多元的角色与复杂的情节,其配乐涵盖的门类从欧洲古典合唱到中国民歌小调,配器中的独奏小提琴与琵琶、二胡等融汇贯通。陈其钢还选取江苏民歌《无锡景》为素材,经过改编和重新填词后以苏州评弹的形式重新演绎为全片的主题曲《秦淮景》,是这部电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音乐印记之一。本次将演奏由陈其钢担任改编顾问,陈欣若改编的交响乐版本。
7月23-24日
二十世纪90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作家海岩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曾经风靡一时,吸引无数观众,作曲家叶小纲也是其中一员,小说《玉观音》曾经让他废寝忘食,而他也如愿与海岩合作。电视剧版《玉观音》的配乐涵盖了剧中各个角色以及人际关系,还有重大的剧情环节。海岩一向十分看重他的电视剧的配乐,而叶小纲高超的技艺与投入的工作深深地折服了他,令他体会到音乐对人物诠释和情感渲染的巨大作用。海岩甚至感叹:“《玉观音》是叶小纲音乐的一部大型MTV。”
7月23-24日
交响组曲《乔家大院》是作曲家赵季平以自己创作的同名电视连续剧配乐改编创作而成的交响组曲。与电视剧剧情相一致,交响组曲由“序曲、立志、爱情、商路、炼狱、远情”六个乐章组成。作曲家在一开始就营造了雄浑厚重的气氛,结合山西民间乐器晋胡、二股弦的音色,把听众带进了古老的晋中大地。随后通过独奏与协奏的交流,欢悦与凄怆的交替,明亮与深邃的对比,勾勒了剧中人物生涯的起伏,展示了晋商的铮铮风骨,更歌颂了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