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时代先声|大卫·罗伯逊与黄心芸、奥莉·沙汉姆演绎亚当斯、施尼特凯、伯恩斯坦与斯特拉文斯基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微信

二十世纪是一个剧变和颠覆的时代,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也彻底摧毁了宁静致远的旧秩序。人们开始有意识的突破固有的思想界限,让新观念、新价值观互相冲突、摩擦、交融。好似万花筒中绚丽的景象,令人眼花缭乱。在8月11、12日音乐会中,指挥家大卫·罗伯逊将携手中提琴家黄心芸和钢琴家奥莉·沙汉姆带您穿越时空隧道,去感受古典音乐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发生的变化。二十世纪,古典音乐似乎又一次进入了青春期,开始了一个暴发式的创新时代,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序列主义、极简主义、偶然音乐等风格迥异的新流派和创作方式就像少年脸上的青春痘,毫无约束、毫无计划的迸发出来。新审美趣味和新的听觉特征也极大的挑战了观众们固有的音乐观念。


1910年,斯特拉文斯基因芭蕾舞剧《火鸟》的上演在巴黎一夜成名。观众们震惊于作曲家暴躁且猛烈的音乐语言,但又不得不赞叹斯特拉文斯基超凡的创造力,折服于作曲家用一种新的,不算和谐的音乐,把一个有着魔王、王子、火鸟,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描绘的如此恰当。继《火鸟》的成功后,斯特拉文斯基又在1911年将他另一部芭蕾舞大作《彼得鲁什卡》搬上舞台。这一次,作曲家在反传统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斯特拉文斯基用更加粗暴的和声和更撕裂的节奏,把剧中木偶的丑陋、嫉妒、怨恨表达的淋漓尽致。斯特拉文斯离经叛道的写作手法,让欧洲音乐似乎在一夜之间忘记过去三百年所传承下来的礼貌和教养,把音乐中压抑着的野性彻底释放了出来。巴黎观众在目瞪口呆之余,意识到一场听觉革命已经到来。作为从《火鸟》到《春之祭》间的重要桥梁,《彼得鲁什卡》的上演,让斯特拉文斯基在反传统的道路上愈走愈远,也确立了他在这一时期的个人风格。1913年,斯特拉文斯基在《春之祭》中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激进和叛逆的创作方式,终于在巴黎酿成了一场实实在在的骚乱。

陈规一旦被打破,就再也无法复原。施尼特凯、伯恩斯坦和约翰·亚当斯这三位作曲家,也用他们各自的方式对旧秩序做出了自己的回应。


  施尼特凯在他的《中提琴协奏曲》中,为了强调中提琴的声音特点,把乐队里的小提琴全部去掉,并在原来安顿第一提琴和第二提琴的位置摆放了一家钢琴和一架羽管键琴。他不仅抛弃了小提琴这种交响乐队中最基础的乐器,还抛弃了传统调性。他以十二音体系为起点,用尖锐的音响表达“精神和道德之间的挣扎”。


伯恩斯坦在他的《第二交响曲“焦虑时代”》中,打破了交响乐传统的四乐章且不带独奏的基本样式,创造了一种连续演奏的两大部分六个段落。用半交响乐,半钢琴协奏曲的跨界方式向威斯坦·奥登长诗《焦虑时代》致敬。


约翰·亚当斯,作为简约主义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利用极有限的音乐素材进行不断的重复,让传统作曲技法在没有明确进展的乐句中崩溃。甚至挑战了究竟什么是创新的基本逻辑。以亚当斯为代表的简约主义作曲家,不仅解构了音乐的结构,还拆毁了和弦本来的听觉意义,向着反进步的方向大胆的走去。

曲目介绍
亚当斯:《飞车上的短暂旅程》
《飞车上的短暂旅程》是一首欢快的作品,为大型交响乐队而作,编排十分巧妙。节奏清晰是亚当斯作品的典型特征。《飞车上的短暂旅程》沿袭了他一贯的简约主义风格:重复、节奏稳定,以及强调协和音的和声语言。这最后一项或许才是最重要的,与过去五百年的西方艺术音乐截然不同。亚当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或者说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艺术家。他追求的是创造一种既熟悉又有一些微妙差异的音乐。尽管带有简约主义特征,但他的《小风琴》、《和声学》、《黄金城》等作品都充满意外,响亮而且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和声进行充满强烈的爆发力。

施尼特凯:中提琴协奏曲
在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的一生中,1985年是分水岭式的一年,喜忧参半。这一年,他十分高产,创作出了他最著名的几部奠定个人风格的作品。然而,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在完成三重奏后不久就遭遇了第一次严重的中风。这个灾难性的转折所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如施尼特凯本人在1988年所说,经历了宿命般的1985年,之后的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在遭遇重大打击之后所说的这句话,让创作于1985年的所有作品都带上了一种特殊的色彩,一种预示着不幸,预示着告别时刻即将到来的强烈的不安。在中提琴协奏曲中,这种色彩非常鲜明地显露出来。它或许可以说是施尼特凯最为著名的一部作品。
施尼特凯在协奏曲创作中的许多标准定式都在这部中提琴协奏曲中得到了重现。作品分为三部分,第一乐章是一个舒缓、松散的引子,将作品的主要素材呈现出来,随后的第二乐章变得异常激烈,通过一系列的音乐形式向着宿命狂奔而去,进入悲伤、哀婉的终章。乐曲前面部分留下的碎片在这里组合成一曲充满痛苦的告别。

伯恩斯坦:第二交响曲“焦虑时代”
在1943-1944音乐季惊艳亮相之后,雷昂纳德·伯恩斯坦在职业发展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平衡他在钢琴、作曲和指挥三个领域的才华。无论他成为全职的钢琴家、作曲家或指挥家,他的职业生涯都会取得辉煌的成就。作为一位“严肃”的作曲家,伯恩斯坦最为关注的是现代生活中的空虚感,这在心怀种种不满的美国中产阶级当中尤其明显。个人生活和精神领域中意义的迷失和对它的追寻是伯恩斯坦音乐的主题。
诗人奥登的长诗《焦虑时代》表现的正是伯恩斯坦所关注的主题,两者高度的契合甚至让人们怀疑这首长诗在艺术上定义了伯恩斯坦的某些想法。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他们都非常孤独,一天晚上,他们在酒吧相遇,因为共同的不安全感和共同的需求而成为酒友。他们纵情畅饮,彻夜狂欢(如果这可以叫做狂欢的话),拼命寻找他们所谓的“巨人爸爸”,也就是寻找生命的意义。

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1911原版)
《彼得鲁什卡》是一部四幕的滑稽芭蕾舞剧,创作于1910-1911年,1947年修订。1911年6月13日由谢尔盖·佳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在巴黎夏特雷剧院首演。彼得鲁什卡由瓦斯拉夫·尼金斯基出演,扮演芭蕾舞女演员的是塔玛拉·卡莎维纳。作品讲述了三个木偶——彼得鲁什卡、摩尔人、芭蕾舞女演员之间充满妒意的爱情故事。在1830年的俄罗斯圣彼得堡狂欢节集市上,魔术师让三个木偶活了过来。彼得鲁什卡爱上了芭蕾舞女演员,但她拒绝了他,她更喜欢摩尔人。彼得鲁什卡既愤怒又深受伤害,他向摩尔人发起挑战,摩尔人用马刀砍死了彼得鲁什卡。夜幕降临,彼得鲁什卡的灵魂飞升到木偶剧院的上空,他向魔术师挥了挥拳头,然后又一次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