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人迷》中,莫里哀刻画了一个精神探险者。他一门心思想摆脱自己身上的平民标签,跻身被排斥在外的上流社会贵族圈子……探索那个自己从出生就被禁足的未知世界。为什么要嘲笑汝尔丹先生呢?这个资产阶级新富只是在学习大家今天称之为“文化”的过程中自鸣得意,并在追逐广阔天地的梦想中孜孜以求罢了。即使这只是一个蠢人的梦想又何妨?
丹尼斯·波达里德将吕利配乐的这部芭蕾喜剧重新搬上舞台时,借助了诸多艺术手法——通过克里斯蒂安·拉克鲁瓦为这部戏剧狂欢制作的服装,丹尼斯力求表现出帕斯卡尔·雷内里克所饰演的男主人公内心梦寐以求的至尊荣耀。
当然,我们可以对这个故事加以嘲笑,然而也会在大笑之余对这个缺乏品位、只能靠自己打拼的人物抱有一丝同情。在经历了充满滑稽色彩的无数风波后,汝尔丹终于荣获“武士爵位”,在歌舞升平中迎来了自己人生中荣耀的时刻。这个因资产阶级身份郁郁寡欢而将自己臆想成贵族的人,既心满意足又备受打击,既受人愚弄又洋洋自得。在这个如此矛盾的戏剧时刻,嘲讽最终化为纯粹的感叹。
媒体评论
“波达里德成功表现了莫里哀对社会风俗的针砭时弊。”
——法比安娜·达尔日
“这是一个我们许久未见的资产阶级形象。他敏锐、灵活,不失深刻。丹尼斯·波达里德从这部戏剧,更准确的说是喜剧芭蕾创作的背景中重新出发,让所有现代感和现实感,以及完整又难以抗拒的喜剧力量迸发出来。”
——《世界报》,2012年7月9日
“异彩纷呈、栩栩如生、古今兼容、悲喜交加,表演中载歌载舞……丹尼斯·波达里德将莫里哀的这部喜剧芭蕾打造成一场巧妙盛大的演出。”
——菲利普·舍维利《回声报》,2012年6月7日
“丹尼斯·波达里德执导的这部作品光彩夺目。克里斯托弗精彩诠释的巴洛克音乐和演员们滑稽的表演形成对比……手法巧妙又趣味盎然。”
——《Télérama》杂志,2012年7月4日
原著
编剧:莫里哀
音乐:吕利
主创
导演:丹尼斯·波达里德
音乐指导:克里斯托弗·库安
艺术合作:埃曼纽埃尔·布尔迪厄
舞美设计:埃里克·吕夫
灯光设计:斯蒂法尼·丹尼尔
服装设计:克里斯蒂安·拉克鲁瓦
编舞设计:卡奥里·伊托
导演阐述:
《贵人迷》中存在着精彩的悖论。它源于所有的错综复杂并借助愿意聆听、眺望和实践美好事物的主人公对原本一窍不通的艺术进行集体式赞美,而且并非出于愚蠢。汝尔丹只是被迫处于无知的境地,因为他无法成为自己渴望的那种人,因为贵族身份是由出身决定的,而不是通过学习科学或高超的技能就可以获取的。在通往贵族之路的道德和心理抗争中,汝尔丹遭遇了两种本身相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一方面来自于他的家庭:妻子、仆人、待嫁的女儿。这些构成了他本身的生活,即资产阶级的生活:具体、真实、现实、精打细算、追逐私利。汝尔丹竭力让周围的人理解、感知、发现那些他永远没有途径让他们发现、感知和理解的事物,只是因为他、他的妻子和女儿现在和将来都永远无法摆脱资产阶级的地位。另一种不能小觑的力量则来自于——贵族。因为生为平民,汝尔丹只能趋炎附势,攀贵结富,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一种与生俱来的仪态和风度,学习有教养的人的知识——一种无法靠死记硬背掌握的知识,与贵族们为邻,在他们身上虚掷钱财,与侯爵夫人谈情说爱,希望通过珠宝、美味佳肴、芭蕾演出、不菲的珍馐打动芳心。然而分歧总是无法消弭,汝尔丹总是被愚弄、总是与梦想擦肩而过、总是被他那安于现状的妻子责备。莫里哀对这个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而汝尔丹夫妇则成为他塑造的最为动人的角色之一。
然而我们这位资产者令人惊讶和感叹的能力是无穷的。这种能力被澎湃的爱欲、对出身的憎恶,以及渴望成为他人的热情鼓舞着,令汝尔丹战胜了所有对他的嘲弄,在历经了千般滑稽的疯狂之后,终于获得“武士爵位”——荒谬的极致,汝尔丹终于如愿以偿,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却赞美、融汇、集结了所有的艺术,实现了喜剧和诗意的超越,那一刻他既是被愚弄者也是胜利者。
——丹尼斯·波达里德
资产阶级暴发户汝尔丹梦想成为贵族。他希望自己获得贵族高雅的举止和品位。为了和自己所追求的身份更加匹配,汝尔丹附庸风雅,决定掌握新的礼仪,并学习贵族的武器、舞蹈、音乐、哲学,以及所有贵族阶级的标配技艺。
汝尔丹极力讨好侯爵夫人道丽麦娜,而她的情人是一位霸道的伯爵。二人来到汝尔丹家中,伯爵企图利用汝尔丹和道丽麦娜的单纯招摇撞骗。
汝尔丹的妻子和仆人对汝尔丹大加嘲讽,但当二人看到汝尔丹对贵族是如此痴迷时又为他担忧,便告诉汝尔丹,他的女儿露西尔爱上青年克莱翁特,希望他面对现实。但因为克莱翁特不是贵族,汝尔丹坚决反对这桩婚事。
克莱翁特决定加入汝尔丹的“贵族梦”游戏中。在仆从科维耶尔的帮助下,克莱翁特乔装成土耳其皇太子去求婚,汝尔丹立马同意,并在科维耶尔策划的滑稽的典礼上,接受了土耳其的“武士爵位”(意为无用之人),自以为跻身于最高的贵族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