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艺堂课| 在殿堂深处,寻“采珠人”

国家大剧院微信
各位剧小院的听友们大家好!又到了我们的“艺堂课”时间啦~
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国家大剧院就要迎来维姆·文德斯导演的歌剧《采珠人》的首演啦!
歌剧《采珠人》从创作至今,经历了怎样的坎坷呢?如何评价作曲家乔治·比才?歌剧《采珠人》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我们又该如何欣赏这部歌剧及经典唱段呢?
带着这些疑问,快和剧小院一起,搬好小板凳,认真听孙健老师为我们讲解,有关歌剧《采珠人》的知识吧!
 
 
  

知识亮点梳理
01
本次歌剧《采珠人》的最大亮点当属:年过七旬的电影大师如何转型执导歌剧。这是一个乐迷与影迷都能迅速get到的点。作为上世纪70年代“新德国电影运动”硕果仅存的殿堂级导演,维姆·文德斯将在歌剧舞台上以黑白默片的形式进行闪回,其中不乏我们熟悉的老胶片质感的面部特写。所以是时候先重温一下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公路之王》这些与黑白影像有关的经典电影了,它们将帮助你更好的进入《采珠人》的世界。

维姆·文德斯导演工作掠影
 02
对于喜欢歌剧《卡门》的乐迷来说(谁会不喜欢《卡门》呢),《采珠人》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你欣赏《卡门》的“敲门砖”,或者说“前传”。两部歌剧分别位于比才歌剧创作生涯的头尾,同样聚焦异域风格,都有主导动机,甚至都经历了“失败的”首演。
歌剧《卡门》剧照王小京/摄
03
法国作曲家乔治·比才(1838-1875年),名字比较“谦虚”,他不是比较有才,是很有才。比才与莫扎特颇有相似之处:都是神童,都写的一手好歌剧,而且都英年早逝,一个35,另一个36。
乔治·比才

莫扎特
04
《采珠人》于1863年9月29日在巴黎抒情剧院首演。请注意这个时间点,1863年。此时法国歌剧正在经历从大歌剧到抒情歌剧的新老交锋,大歌剧是法式大餐,抒情歌剧像开胃点心。此时尚是作曲小生的比才,要与爷爷辈的奥柏、叔叔辈的柏辽兹、师傅辈的古诺等大作曲家竞争。最终,比才在《采珠人》里走出了一条谁也不得罪的折衷路线,其脚本脱胎于具有大歌剧风格的歌剧《贞洁的修女》,咏叹调又明显带有老师古诺的抒情风格。但是,当时只有叔叔辈的柏辽兹公开给了五星好评。
巴黎抒情剧院
05
如果你是初识歌剧的音乐爱好者,《采珠人》将是你走入歌剧世界的敲门砖。因为,它在人物关系和主题设定两个歌剧叙述的基本层面都是如此简单、亲切,具有极佳的用户体验。以人物关系为例,《采珠人》中有名有姓的角色仅有4人,如果你记不住祖尔迦、纳迪尔这些拗口的名字,可以在进场前默念,这是一个纯粹的三角恋,即女高音和男高音谈恋爱,男中音从中作梗、最终有反转的故事。
《采珠人》剧照
06
如果你要预习《采珠人》的音乐片段,可以抓住下面两个彩蛋。因为它们会在演出中反复出现,地位甚至高于咏叹调。第一个是开始时的序曲,它在歌剧正篇中多预示着女主角莱拉的进场与离场;第二个是全剧最著名的二重唱“在殿堂深处”,请特别注意长笛的陈述,这段象征着“誓约”的主题会在歌剧中频频出现。鉴于这部歌剧里发的誓(甚至毒誓)大多都只是说说而已,所以这个“誓约”主题通常会是缔约、毁约时的BGM。
《采珠人》剧照
07
歌剧三角恋的“当事人”都有出色的咏叹调。传统的分曲结构意味着,你可以带着欣赏意大利咏叹调的姿势欣赏它们。其中,男高音纳迪尔在第一幕的浪漫曲“你的歌声尚在耳边回荡(Je crois entendre encore)”非常优美动情,颇有古诺风格;第二幕,女高音莱拉的卡瓦蒂娜“我一个人在黑夜里(Me voilà seule dans la nuit)”格调高雅,圆号的表现也要提出表扬;第三幕,男中音祖尔迦的咏叹调“暴风雨已经平息(L'orage s'est calmé)有一个晚期贝多芬风格的开头,也是三首咏叹调中戏剧性最强的。
08
如果你想在进剧院前预习一下《采珠人》的音乐,请记得刚才说过的两个彩蛋:序曲,以及二重唱“在殿堂深处”。这两首作品加起来不超过10分钟,且一般音乐类app中都有,适合通勤、休息时静静地享用。
 
 
 二重唱《在殿堂深处》赏析
  编导:高红/摄像:李祥民/包装:高魁/音频:苗颖
09
提前预祝你在《采珠人》中找到一颗颗硕大的音乐珍珠。
  《采珠人》剧照
今天的艺堂课到这里就告一段落啦!不知道大家的收获如何呢?听了这精彩的讲解,相信你们一定能在观演时收获更多!期待下周你们的到来!
我们下次艺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