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音乐巨匠理查德·瓦格纳,在欧洲音乐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的音乐创作和思想观念,不仅仅深刻影响了西方音乐的发展进程,同时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艺术界和思想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瓦格纳一生共创作了14部歌剧。1845年创作完成的歌剧《唐豪瑟》(全名为《唐豪瑟及瓦尔特堡的歌唱比赛》)是瓦格纳继《漂泊的荷兰人》之后创作的一部浪漫主义风格歌剧。该剧脚本由瓦格纳亲自完成,题材和故事来源于中世纪民间传说以及海涅等德国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唐豪瑟》的创作,显示出瓦格纳开始摆脱意大利歌剧的影响,追求音乐、剧诗、场景的融合统一。在该剧的音乐中,《唐豪瑟》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典的保留曲目,整个序曲的音乐叙述出了全剧故事梗概,体现了作品救赎的主题;那些呼唤着灵魂升华的“朝圣者的合唱”唱出了宗教的神圣与高洁;著名的咏叹调“晚星颂”则道出了爱情的忠贞。


  《唐豪瑟》是国家大剧院继《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之后制作的第三部瓦格纳歌剧。此次国家大剧院二度邀请到欧洲顶级导演皮耶·阿里执导。皮耶·阿里经常身兼数职、集各种工作于一身——作为一部歌剧的导演、舞美设计、服装设计等,体现了艺术家所追求和希望展现的艺术效果的完整性和合一性的最大化。此次皮耶·阿里导演再度携手国家大剧院版《诺尔玛》的主创团队,运用高度象征的手法塑造舞台及刻画人物,将《唐豪瑟》中救赎的主题、净化的过程表现的唯美极致,使大家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礼和升华,带大家充分领悟瓦格纳歌剧里的哲学思想。同时,国家大剧院歌剧总监及首席指挥吕嘉将携手纯正德语体系的知名瓦格纳歌唱家恩德里克·沃特里希、曼弗雷德·海姆、马库斯·维尔巴等及当今华人著名歌唱家莫华伦、孙秀苇、袁晨野等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呈现一部高艺术水准的作品,带中国观众感受德语歌剧的魅力及瓦格纳音乐的力量。


指  挥:吕嘉
导演、舞美设计:皮耶·阿里
服装设计:西蒙娜·莫莱希
灯光设计:弗兰克·马里
多媒体设计:安德烈·莫尔丹第
图像设计:贾尼·斯塔比列
编  舞:阿蕾桑德拉·潘泽沃尔塔
合唱指挥:瓦伦汀·瓦西列夫

唐 豪 瑟(男高音):恩德里克·沃特里希、莫华伦
伊丽莎白(女高音):芭芭拉·哈维曼、孙秀苇
维 纳 斯(女高音):朱赛皮娜·皮翁蒂、朱慧玲
沃尔夫拉姆(男中音):马库斯·维尔巴、袁晨野
赫尔曼侯爵(男低音):曼弗雷德·海姆、吴蔚
瓦 尔 特(男高音):维森特·奥姆布埃纳、王冲
彼特洛夫(男低音):卡斯腾·麦威斯
海恩里希(男高音):库尔特·阿泽斯拜尔格
莱  马(男低音):赖纳·曹恩
牧 羊 人(女高音):张心

  德国中世纪时期,游吟诗人唐豪瑟为了追求逸乐生活,离开尘世,来到爱神维纳斯的庇护之下,迷恋上了维纳斯堡的声色世界。但在维纳斯堡沉溺多时后,那种荒淫纵乐的生活又让唐豪瑟感到厌倦,便想离开仙界重返人间,维纳斯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挽留。


  回到尘世的唐豪瑟在回瓦尔特堡的路上遇到了打猎归来的赫尔曼侯爵以及许多昔日的朋友。游吟诗人沃尔夫拉姆告诉他,他的昔日恋人伊丽莎白依然想念着他。
  在瓦尔特堡的赛歌大会上,唐豪瑟见到了伊丽莎白,并答应参加这场歌唱比赛,因为只要获胜便可迎娶伊丽莎白做新娘。当许多歌手歌唱爱情的崇高时,唐豪瑟却不由自主地唱起了维纳斯的赞歌,并嘲笑纯情之爱。怒不可遏的骑士们将唐豪瑟团团围住,伊丽莎白挺身而出,恳请人们给唐豪瑟一个赎罪的机会。
  唐豪瑟加入罗马朝圣者的行列前往罗马祈求教皇宽恕,没有得到宽恕的唐豪瑟怀着自暴自弃的心情返回故乡,不禁又想起了维纳斯。沃尔夫拉姆为了打消他这一念头,大声喊伊丽莎白的名字,唐豪瑟如梦方醒。但是,伊丽莎白因得知唐豪瑟无法被宽恕时,已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在伊丽莎白送葬队伍里,唐豪瑟大喊“圣洁的伊丽莎白”,并倒地亡故在伊丽莎白的遗体旁。唐豪瑟因伊丽莎白的牺牲,灵魂最终得到救赎。

精选曲目:
序曲:                         点击试听

    从1838年到1848年,瓦格纳共创作了四部歌剧:从传统法式大歌剧《黎恩济》,到完全体现出其个人戏剧观和美学理想的《罗恩格林》,瓦格纳完成了他从歌剧(Opera)到乐剧(Musikdrama)的“革命”历程。也正因如此,夹在中间的两部——《漂泊的荷兰人》与《唐豪瑟》就成为了让后来的瓦格纳很纠结的作品。它们既不像《罗恩格林》那样令自己充分满意,也不甘心像对待《黎恩济》那样,以一句“年轻时的罪孽”而置之不理。于是瓦格纳在后半生中不停的修改这两部心爱而“不成熟”的作品,却始终没能达到他理想中的尽善尽美,直到去世前仍在为此遗憾。
  《唐豪瑟》第一幕的第一场在1861年曾有一次较大规模修改,最大的变化就是将序曲与维纳斯堡“群魔乱舞”的场景无缝衔接。这与瓦格纳中、后期作品的形式达成一致,力求保持“乐剧”的整体性,尽管后来瓦格纳也曾多次在音乐会上亲自指挥这首序曲单独演出。这首序曲可以被视作整部歌剧的“预告片”,它浓缩了歌剧中所有重要的音乐动机和最精彩的旋律,先后包括朝圣者的合唱、维纳斯堡的狂欢、唐豪瑟对维纳斯的赞歌、郡主及众骑士对唐豪瑟的斥责,最后回归到朝圣者合唱的乐段。瓦格纳对于《唐豪瑟》这部歌剧的遗憾之处,在于它的形式结构与他后来戏剧理念不完全相符,但在戏剧内容和音乐技法方面,它已经达到了瓦格纳成熟时期的状态:对生命意义和宗教观的深入探究,以及璀璨辉煌又凝重扎实的管弦乐队音响效果,这些在这首序曲中都得到了精炼而充分的展现。

第二幕:“亲爱的大厅”(伊丽莎白)          点击试听
   这是伊丽莎白因为唐豪瑟的归来而唱的一段充满欣喜与期待的唱段,它也是全剧之中最为“歌剧化”的一段,甚至在乐队部分出现了“打拍子”的伴奏音型,这种意大利式的伴奏写法在瓦格纳以后的作品中再难见到了。从形式上,它也可以不那么明显的分为宣叙调和咏叹调两部分。曾有学者认为瓦格纳是继莫扎特之后最伟大的音乐戏剧大师,从这个唱段,确实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瓦格纳与莫扎特在咏叹调写作上的传承关系:从旋律设计到整体结构,这一段落与莫扎特的德语音乐会咏叹调(Concert Aria)如出一辙。或许也正因如此,这一唱段得以经常单独出现在音乐会舞台和声乐赛场。

第三幕:朝圣者的合唱                 点击试听
   这段感人至深的合唱第一次短暂的出现是在第一幕的第三场,在第三幕则有了更充分的呈现。自罗马归来的朝圣者自远而近的缓步而来,唱着虔诚而安详的曲调,和声效果尤其令人肃然。当人群走到舞台中间时,之前一直静默的乐队奏出在序曲中就已令人印象深刻的后附点音型,既像是蹒跚的步伐,又像是坚定的心跳。在合唱唱出“阿里路亚”的高点之后,乐队再次静默,人群继续歌唱着逐渐走远。这一段落堪称瓦格纳合唱创作的顶峰:用非常简练与传统的技法,升华出空前的艺术深度与音响魅力。

第三幕:晚星颂(沃尔夫拉姆)             点击试听
  这首咏叹调或许是瓦格纳歌剧中,在音乐会上被单独演唱最多的男声唱段,也是为数不多的在钢琴伴奏下也能颇有效果的瓦格纳音乐。它分为明显的宣叙调和咏叹调两部分,以竖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辅以木管组和大提琴声部的呼应,但与第一幕同样是以竖琴伴奏的唐豪瑟热情豪迈的唱段,在音乐气质上截然相反。在欧洲传统音乐的程式化理念中,半音下行通常用来表现诱惑,如《卡门》中的“哈巴涅拉”、《参孙与达丽拉》中的“春天回到人间”。而这首同样通篇是半音下行音型的咏叹调,表现出的却是骑士虔诚的爱情和温柔的胸怀。这或许也是瓦格纳能够成为继往开来的艺术大师,所表现出的天才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