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制作威尔第歌剧《假面舞会》是2012年国家大剧院制作出品的意大利经典歌剧,也是继《茶花女》和《弄臣》之后,国家大剧院制作出品的第三部威尔第歌剧。2013年该剧复排并拍摄成歌剧电影,同样受到了观众极大的欢迎。在该剧首演五年后,此轮复排,将让北京观众再次感受《假面舞会》的艺术魅力。

《假面舞会》由国际著名歌剧导演乌戈·德·安纳领衔的顶级制作团队打造。乌戈·德·安纳是深受世界歌剧界喜爱的顶级导演,同时他在舞台设计和服装设计方面也颇有建树。在演出版本的选取上,国家大剧院选择了瑞典斯德哥尔摩版,因为主创团队认为这版歌剧的音乐,鲜明地表现了古斯塔夫三世时期宫廷的情景。在舞台和服装设计方面,本版制作将带观众重温18世纪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人文风貌。精致的舞美、华丽的服装,使得该剧有着多彩的视觉呈现。

演员阵容方面,著名华人歌唱家孙秀苇、青年歌唱家牛莎莎、李晶晶、王鹤翔、梅杰等携手外国歌唱家朱塞佩·季帕里、卢奇亚诺·甘奇、芭芭拉·哈维曼、谢尔盖·穆尔扎耶夫、埃内斯托·佩蒂、安娜·玛丽亚·齐乌利和玛丽亚·穆德拉克联袂出演,缔结梦幻明星阵容。担任本次《假面舞会》指挥的是意大利著名指挥家雷纳托·帕伦波。他曾于2014年9月应邀执棒国家大剧院制作贝里尼歌剧《诺尔玛》,并在与深圳交响乐团的合作中,以精美的呈现给北京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主创
主演
演出团队
导演阐述
歌剧《假面舞会》
了解威尔第
导演的思考

文/乌戈•德•安纳

在与中国观众的首次接触中,我选择了《假面舞会》。这是威尔第的一部与众不同的歌剧,我想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是一样完全崭新的东西。我希望能以意大利歌剧的传统将其展示给中国观众。同时,从视觉上来说,这次演出也加入了很多新的元素,例如在装饰、服装、演员站位等方面。

这部歌剧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来自于威尔第的首次创作意图,故事发生在瑞典,讲述的是一段史实。1792年,古斯塔夫三世在斯德哥尔摩皇家歌剧院的一场假面舞会中被一个谋反者谋杀。朱塞佩•威尔第因为文化审查的原因更改了歌剧发生的背景。故事的背景由瑞典转移到美国波士顿,但是这部歌剧的音乐,很明显表现的是古斯塔夫三世时期宫廷的情景。因此,我们在此次演出中将看到的是18世纪这个历史大背景下发生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歌剧的男高音将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在历史中他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古斯塔夫三世热爱戏剧、艺术、博物馆,因而展现人物的性格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剧中我会试图找到一种途径、一种符号来表现这一特征,即古斯塔夫三世对艺术的爱好与浪漫主义的思想,但他最后却因此遭到杀害。另外,在西方历史中,在18世纪这是第一次出现国王遭到谋杀,此后爆发了法国大革命,从此民众开始反抗、谋杀国王而不必对此行为负责,这部歌剧以真实历史事件为题材创作,因此对我来说尤为重要。

当我们要把这部作品搬上舞台进行表演的时候,我们必须了解这三点:一是历史实情,二是歌剧内容,三是向观众表达的部分。这部歌剧必须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这部歌剧由许多矛盾冲突构成:激情、爱情、复仇、盛大的舞会、欢宴、欢笑、占卜未来的水晶球与死亡,这一切的因素组成了一部鸿篇巨制,我相信能给观众带来的强烈冲击。另外,此次我希望得到素雅的效果,以黑白对比作为视觉冲击。在歌剧上演的时候,我将会把我认为好的部分完全表现出来,我的工作是一个尝试,也冒着一定的风险,我通过各种途径寻得一些信息,希望能表现意大利传统的歌剧样式,但另一方面这也是一部极具个人色彩的作品。为了吸引观众,我将在剧中运用色彩,但这些色彩将与传统东方戏剧中的风格大相径庭。

缘起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1746-1792)是一个狂热的文学艺术爱好者,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学院最初便是由他创立的,皇家瑞典歌剧院也是他的政绩工程。讽刺的是,就在这座歌剧殿堂的前厅,古斯塔夫三世被政敌开枪致伤,13天后死亡。

古斯塔夫三世是一个充满戏剧矛盾的人物,他于1771年登基,次年通过政变将权力从国会手中夺回,将国家从宪政拉回更纯粹的君主制。但他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加快改革步伐,开放经济,废除酷刑。他鼓励文化繁荣,却限制新闻自由。

1833年,法国剧作家尤金·斯克里布根据这一题材创作了一个五幕剧本,名为《古斯塔夫三世或假面舞会》(Gustave III, ou Le Bal Masque),由丹尼尔·奥柏谱写成歌剧。在这部歌剧中,只有几个主要人物的名字以及国王在假面舞会上遭暗杀的情节有史实依据,整个爱情三角以及占卦等细节均为斯克里布杜撰。

威尔第创作该题材前,该故事至少还有一个歌剧版本,即意大利作曲家梅尔卡丹特(Saverio Mercadante)于1843年创作的《摄政王》(Il reggente)。

渐变

1857年初,拿波里的圣•卡罗剧院委约威尔第创作歌剧《李尔王》,拟于次年狂欢节期间上演。文字剧本由安东尼奥·索马负责。这项计划中途搁浅,威尔第对斯克里布和奥柏版歌剧所描写的古斯塔夫三世的故事发生兴趣。于是索马转向该题,写出了一个名叫《古斯塔夫三世》的本子,沿袭了前作的虚构内容。

该本子于1857年年底交给拿波里的审查官。审查未获通过,主要是不准描写君王,尤其是君王被谋杀,更是大忌。这一情形跟《弄臣》如出一辙。于是,索马被迫将人名地名进行适度虚构,把瑞典国王改为波美拉尼亚公爵,把杀手阿克斯特隆改为雷纳托伯爵,把场地从斯德哥尔摩搬到波兰的什切青。

1857-58相交之际,索马在修改剧本,而威尔第则开始谱曲。此时,这部歌剧的名字已改作《连环复仇》(Una vendetta in dominò)。

1858年1月14日,威尔第已到拿波里排演该剧,突然传来消息,意大利革命党人奥西尼(Felice Orsini)等三人试图在巴黎谋杀拿破仑三世。

当生活开始模仿艺术,艺术便受到格外的眷顾或苛责。审查官这回提出更加严苛的修改要求,试图彻底斩断观众可能产生的对现实事件的联想。这惹恼了威尔第。他撤回剧本,拒绝上演;剧院方告他毁约,他又反告剧院。人们在街上结队游行,高喊“威尔第万岁!”(Viva Verdi),他们以这位大作曲家的名字做招牌,宣布他们拥护以维克托为王的意大利联合国;因为国王的名字(Vittorio Emmanuele, Re D`Italia)与威尔第的名字第一个字母相同,所以他们混在一起乱喊起来。

几个月后,官司平息。威尔第拿着改头换面的《古斯塔夫三世》跟罗马歌剧院合作。他把故事背景搬到了美国的波士顿(当时的英国殖民地),男主角变成了瓦维克伯爵里卡多。

几经波折,该剧最终采用《假面舞会》的名字,于1859年2月17日在罗马的阿波罗剧院首演,并一炮打响。

扩散

有趣的是,这个表面上发生的美国的故事于此两年后便登陆新大陆,在纽约首演。同年夏天,它首次登上英国的歌剧舞台。

第一次创例把波士顿的背景改为拿波里的,据说是某次巴黎的演出:那时歌唱家玛里奥(Mario)坚持在第二幕唱叙事曲时不穿短丝袜和红色金肩章的上衣,而瓦维克伯爵以及地方长官的头衔也让他觉得不够派头。1935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上演此剧,按照作者本意,将故事重新搬回瑞典,并采用原来的人物名字。此后,《假面舞会》便呈现出两种故事背景的版本,即故事发生在美国波士顿的版本(正式首演版),以及遵循威尔第原来意图但遭到审查官封杀的瑞典版。

无巧不成书,美国版为了增加地方特色,将算命的女巫以及仆人设定为黑人。1955年1月7日,美国著名女低音歌唱家玛丽安·安德森(Marian Anderson)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荣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黑人歌唱家,扮演的便是这个角色。此事成为美国民权运动的小小里程碑,为此后的歌剧舞台种族大融合铺下了基石。此外,安德森也是为数不多的真正女低音来扮演这个女低音角色,因为该角色通常由女中音代替。

聆听

《假面舞会》是威尔第中期的三大杰作之一,也是全球各大歌剧院的保留剧目。根据Operabase网站的统计,自2011年以来,该剧在全球共有33个制作,上演了153场。

《假面舞会》是威尔第中期的三大杰作之一,也是全球各大歌剧院的保留剧目。根据Operabase网站的统计,自2011年以来,该剧在全球共有33个制作,上演了153场。

1975年的穆蒂(Riccardo Muti)版和1980年的阿巴多(Claudio Abbado)版均由多明戈(Plácido Domingo)主演,前者注重细节,后者则更具戏剧张力,而且女高音里恰蕾莉(Katia Ricciarelli)的演唱也更为投入。与多明戈的激情澎湃相比,帕瓦罗蒂更具帝王范儿,他1970年为巴托莱蒂(Bruno Bartoletti)灌录的版本中跟老牌的苔巴尔迪(Renata Tebaldi)搭配,1980年的索尔蒂(Georg Solti)版中跟玛格丽特·普莱斯(Margaret Price)合作,两位女高音均擅长表现贵族式的矜持,后者被《企鹅唱片指南》誉为该剧的最佳录音。

此外,帕瓦罗蒂(Luciano Pavarotti)还有两个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DVD版本,1980年由帕塔内(Giuseppe Patané)指挥,里恰蕾莉扮演阿米莉亚,1991年的版本由莱文(James Levine)指挥,当时正红的美国女高音米洛(Aprile Millo)饰演阿米莉亚。后者从舞台设计到阵容及表演更胜一筹。多明戈也有两个DVD版,一个是1975年的英国皇家歌剧院版,阿巴多指挥,另一个是1990年的维也纳歌剧院版,索尔蒂指挥,两版各有千秋。

威尔第于1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的隆高勒,比瓦格纳小五个月。如果说18世纪的亨德尔和巴赫是巴洛克音乐的双子星座,那十九世纪晚期歌剧的双子星座无疑就是威尔第和瓦格纳。尽管二人殊途同归,最终都达到了戏剧和音乐结合的巅峰,但和瓦格纳不同,威尔第更多地根植于意大利的歌剧传统。威尔第的咏叹调美不胜收,许多都成了街头巷尾人人传唱的歌曲,成为意大利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如《弄臣》里的《女人善变》、《茶花女》里的《饮酒歌》、《阿依达》里的《大进行曲》、《纳布柯》里的《希伯来合唱》等等。

威尔第一直是个伟大的创新者,这也是他的音乐不朽之原因。从1842年为他赢得名声的《纳布柯》开始,到1847年的《麦克白》(Macbeth),威尔第短短几年间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中也已经显示出他未来的歌剧之路。《麦克白》打破了19世纪意大利歌剧不成文的一个规矩,里面主要线索没有爱情故事,而是用音乐表现出了勾心斗角、表现出了残酷的斗争,并塑造了丰满的人物形象。威尔第中期的作品更加具充满了前人所未曾尝试过的元素,创新始终贯穿着他的创作:《弄臣》里糅合了喜剧和悲剧,糅合了高度戏剧性的冲突和颇具“下里巴人”风格的小曲,利用四重唱表现戏剧冲突更是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发扬光大。《茶花女》(La Traviata)再度体现了文学和歌剧的密切联系,小仲马的戏剧也再度体现了法国十九世纪的文学对歌剧界的深远影响。威尔第在此已经达到了艺术的高度平衡:角色之间的平衡、音乐和戏剧的平衡、演出效果和规模的平衡都被他拿捏地十分精准。威尔第和此前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最大的不同也逐渐显现出来,他对交响音乐的了解和重视使得他的歌剧伴奏更加现代化,管弦乐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厚重的和声在意大利歌剧里前所未有,而精致细腻的室内乐效果也绝非此前的意大利歌剧所能媲美,对位的创新也是威尔第对意大利歌剧做出的巨大贡献。《弄臣》中蒙特罗内伯爵的一场戏里,弦乐组制造出非常迅速的上升音阶,对强化戏剧的效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威尔第歌剧里合唱队的写法也是超越了之前的意大利作曲家。所有的这些特点,在这部《假面舞会》中我们都能听到和看到。

古斯塔夫三世的咏叹调——“我又能再次看到她”

这是充满浓情蜜意的一首美妙的咏叹调,主题在序曲中曾经出现过。第一幕第一场刚开场不久,古斯塔夫手持参加舞会的受邀者名册,发现阿米莉亚的名字赫然在其中,于是咏唱起自己对她的无限爱意。抒情戏剧男高音的美妙嗓音吟唱着能再次见到心上人的狂喜之情,咏叹调里出现的“温柔的夜晚”、“天空上的明星”,这些诗意的景象代表了爱慕的美好。

雷纳托的咏叹调——“为了您的生命”

第一幕第一场,古斯塔夫对于一伙人伺机谋害他的威胁一笑而过,可是雷纳托郑重其事地唱出咏叹调《为了您的生命》,提醒古斯塔夫自己肩负着国家重任,表达自己对古斯塔夫的赤胆忠心。抒情男中音的唱段间杂了庄重和焦虑的情绪。

奥斯卡的咏叹调——“当黑色的脸仰望繁星时”

这首咏叹调也在第一幕第一场,由一位花腔女高音饰演古斯塔夫的仆人奥斯卡。首席法官请求古斯塔夫签署判决书,批准以妖言惑众的罪名流放女巫乌丽卡。这时奥斯卡却唱出“当黑色的脸仰望繁星时”,指出黑人女巫的预言和占卜很灵验,替这个女黑人辩护。轻巧跳跃的舞曲一般的咏叹调让古斯塔夫对女巫发生兴趣,决定不理会雷纳托的劝告,乔装打扮后去拜访这个女巫。

乌丽卡的咏叹调——“地狱之王啊”

第一幕第二场刚开始,气氛压抑而阴郁。乌丽卡位于郊外的家中正聚集着几个年轻男女聆听乌丽卡说出的神谕。阴森森的前奏后,乌丽卡祷告后,唱出不可思议的咒语:“地狱之王啊”。这首咏叹调里,乌丽卡的次女高音声线悠长,然而伴随着乔装打扮的古斯塔夫上场,乌丽卡的祷告逐渐沸腾起来。

古斯塔夫三世的咏叹调——“请告诉我,她是否忠实地等待我”

这是威尔第所有歌剧中最著名的男高音咏叹调之一,第一幕第二场里,当阿梅利亚走后,乌丽卡再度打开大门让所有人进来。古斯塔夫请女巫乌丽卡判别自己倾慕的女人是否还忠实于自己,就唱出这首船歌“请告诉我,她是否忠实地等待我”,然后伸出手,请乌丽卡看他的手相。咏叹调用了船歌体裁,极具拿波里民歌风味,难度极高。

阿米莉亚的宣叙调——“这就是那可怕的场所”

第二幕刚刚开场,城郊外深夜的断头台在青白色的月光下显得特别阴森恐怖。戴上面纱的阿米莉亚根据女巫乌丽卡的指点,独自悄悄上场。看到这可怕的景色,她全身发抖,先是唱出宣叙调“这就是那可怕的场所”,戏剧女高音的威力在宣叙调里表现十足,管弦乐的渲染极尽紧张情绪。

阿米莉亚的咏叹调——“如果能摘到那种草而忘掉爱”

城郊外深夜的断头台,宣叙调“这就是那可怕的场所”唱完后,紧接着阿米莉亚又唱出咏叹调“如果能摘到那种草而忘掉爱”,吐露自己内心的烦恼。然而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她只能摘下乌丽卡所指示的魔草,恐惧地唱出祷告,求神怜悯。

阿米莉亚的咏叹调——“我最后的愿望”

第三幕第一场开始后,手执利剑的雷纳托带着阿米莉亚上场,谴责妻子的不忠,冷酷地命令她自行了断。而这时阿米莉亚伤心欲绝,慢慢唱出了这首咏叹调“我最后的愿望”,同时在咏叹调里抒发了对儿子的不舍之情,要求和儿子再见一面,最后反复那句“母亲的眼睛再也无法看到”,感人至深。

雷纳托的咏叹调——“原来是你玷污了她的心”

雷纳托接受了妻子阿米莉亚的请求,准许她和儿子见面,唱宣叙调“去吧,准你和儿子见面”,随后看着墙上挂的古斯塔夫的肖像,唱出这首咏叹调“原来是你玷污了她的心”。这首咏叹调的节奏鲜明,一方面恨自己尽管对古斯塔夫忠贞不二,却还是被他戏弄了,一方面又回忆起从前和阿米莉亚所曾经共度的幸福时光,最后以仇恨、死亡的宣告结束。

古斯塔夫三世的咏叹调——“我将永远失去你”

第三幕第二场,古斯塔夫纠结于责任和爱情,最终尽管仍还思念着阿米莉亚,但还是下决心把雷纳托夫妻送回故国,决意淡忘对阿米莉亚的爱。于是他唱出自己的决定,随后唱出感人至深的咏叹调“我将永远失去你”。歌声中他相信自己对阿米莉亚挚爱的心跳声一定能传到她身处的天空下,然后在一纸调令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

奥斯卡的咏叹调——“你想知道他怎么乔装”

第三幕第二场最后的假面舞会上,非常热闹,绅士淑女们愉快地跳着舞,然而谋反者在寻找古斯塔夫。雷纳托发现奥斯卡后就谎称有紧急的事必须找到古斯塔夫,问他是乔装打扮成什么模样。可是奥斯卡却答说“无法奉告”,然后唱出咏叹调“你想知道他怎么乔装”,但经不过雷纳托的套问,还是透露古斯塔夫的服装是“黑色斗篷,胸前戴玫瑰色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