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文艺经典中的党史》第六课丨革命之路《红旗谱》

国家大剧院·走进唱片里的世界微信
 6月9日《国家大剧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经典中的党史”》第六课:《革命之路——<红旗谱>》在国家大剧院新闻发布中心成功举办。活动邀请到阿龙作为特邀主持人,国家一级演员吴京安作为访谈嘉宾,通过现场演绎与讲述关于话剧《红旗谱》背后的创作趣事,带领大家重拾故事,以旧喻新,领略历史画卷中的革命精神。


《红旗谱》的故事
话剧《红旗谱》作为2014年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全新作品,根据梁斌同名小说改编,是一出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的自创剧目。小说发表于1958年,在追溯中国革命起源历史的过程中对20世纪上半叶的华北农村进行了细致描述,立足于旧中国农村的现实和农民的命运,是一部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小说《红旗谱》以“朱老巩护钟”“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以清末至九一八事变前后30多年的历史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农民革命从自发斗争到自觉斗争的历史进程。



经典人物的角色塑造
天津人艺在《红旗谱》的编排过程中,对《红旗谱》有了全新的设计。本场活动中,话剧《红旗谱》主演吴京安讲述到,“十年前抗旗,十年后高举”,每个导演、演员都需要将原著小说掰开揉碎,通过身心将其消化于内心。其中,对于经典人物朱老忠的角色再塑,吴京安多次提及角色信仰的摇晃:“辟开这黑暗的天,仅俺老朱这一把大铡刀是不够的”,要找到那千万把铡刀,就是中国共产党,就是信仰的坚定。将小说《红旗谱》转化为话剧经典,需要的就是对时代的信仰和觉悟,对此吴京安在讲述演员的创作中提到,自己将戏服穿入生活里,记录点滴中的灵感来源,因有感而发的一句台词,萌生出一出“入党戏”,这剧里剧外都离不开对党至深的浪漫情怀。吴京安还表示:“演员演戏是用自己的经历和人生所获及对生命的状态、品格来真实呈现,对历史的解析、对价值观的判断,都将决定内心戏剧种子的成长,不仅限于朱老忠的角色创作,对所有戏剧创作都以自己最饱满的状态进行打磨,用人生经历塑造角色,也由此戏剧舞台让人难以舍弃”。当现场被问及青年一代该如何从《红旗谱》这部经典话剧中感受到党的精神和信念,吴京安回答道:“演员对角色的演绎,更多是将其还原,所表达的感情和内涵隐藏于戏剧艺术中,对于观众来说,所获取的养分更多来自于经典文艺中所刻画的种种形象和角色魅力。”



革命精神传承中国梦
好剧既能反映当时的现实也能启迪当下,对于人物角色的艺术典型在当今仍有现实意义,如今人民生活得幸福不幸福,满意不满意,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正如《红旗谱》剧中人物贾湘农所说:“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重温这部红色经典,对于努力实现当今“中国梦”的我们,无疑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人们的梦想,在剧中朱老忠和妻子的那一段对话:“贵他娘,我今儿个对着天上的月亮,向你许个愿,一定让你过上扬眉吐气,舒舒服服的日子!”“我要让你冬穿棉,夏穿单,天天吃饺子!”“我要把梦想种在地里!”这就是那个年代农民最朴实也最“奢侈”的“中国梦”。正如主持人阿龙在活动最后讲述到,生逢其时的我们,从经典文艺中找寻对党精神的信仰,看到朝阳升起的曙光,经典文艺作品也就有了当今咏流传的美好意义。



文字:陈俐君
摄影: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