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演时间 2009年6月19日
原 著 夏洛蒂·勃朗特
出 品 国家大剧院
联合制作 国家大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
演出介绍
寂静的钢琴、尘封的旅行箱……聚光灯下,穿着灰色长裙的简·爱闯进静物画般的舞台。在英格兰迷蒙的雾气中,这个站在桑菲尔德庄园门外的女子,恍然不知地触动了这所古老庄园中所有人的命运引擎……
2009年6月,国家大剧院制作话剧开山之作《简·爱》首演亮相,这也是夏洛蒂·勃朗特同名文学经典在国内话剧舞台的首版演绎。该剧由著名导演王晓鹰执导,喻荣军编剧。原汁原味的诗意文字与灵动的舞台语汇让数万名观众沉浸在该剧精彩演出中,与主人公一起呼吸,重拾感动。
从2009年的青涩初见到2025年的积累沉淀,话剧《简·爱》在16年的演出长河中,不仅在国家大剧院热演数轮,还曾获邀在人艺首都剧场、北京国话剧场精彩亮相,同时,也曾赴上海、重庆、宁波、杭州、福州等地进行全国巡演。2025年6月22日-23日、26日-29日 ,著名演员濮存昕、朱杰携手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的演员和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演员们,为观众们带来《简·爱》的第十九轮演出,与大家重温经典与感动。在小说问世178周年之际,让我们再度走进剧场,重温简·爱的勇气与尊严,感受爱情与自由的永恒力量。
剧情简介
性格孤傲的简·爱从寄宿学校毕业后来到桑菲尔德庄园,成为庄园男主人罗切斯特养女的家庭教师。桑菲尔德庄园虽有些神秘,但这并不影响简·爱日趋平静的教学生活。直到那天,常年在外旅行的罗切斯特突然回家,一切开始发生改变。罗切斯特是个性格阴郁而又喜怒无常的人,然而单纯如风的简·爱却很快地捕获了他的心。虽然社会地位迥异,但表面上看似冷漠的两个人都掩饰不住内心的炽热,迅速地坠入了爱河。一个带着童年的悲惨经历,一个带着过去婚姻的不幸遭遇,二人却相遇、相对、相知、相亲、相爱……婚礼上,简·爱意外得知罗切斯特的妻子并没有死,而是疯了被关在庄园里。罗切斯特为此苦苦哀求,然而,如雷轰顶的简·爱还是选择了离开,并在牧师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乡村教师的工作。牧师向简·爱求婚,却使她顿悟——其实自己无法忘记对罗切斯特的爱。于是,简·爱不顾一切地回到了那早已成为一片废墟的桑菲尔德庄园。此时,疯妻已死,罗切斯特也瞎了双眼。废墟上,历经苦难的他们再次相遇,简·爱深情地为罗切斯特弹起了他们第一次见面时曾经弹过的钢琴曲,真爱从心底被重新唤起……
导演王晓鹰的话
“简·爱”,一个闪亮的名字,一个爱情与自尊的代名词。
对于30年前的中国观众,《简·爱》毫无疑问是“煽情性”的爱情经典,对于今天的中国观众,《简·爱》则应该是带有哲理性内涵的爱情经典。这个动人故事的真正价值远不仅止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娱乐性满足,她内中饱含着对爱情本质的紧迫追问和对人性内涵的深切关怀。
简·爱并不具备完美的人格,但她却试图通过坚持自由、尊严、平等的生命准则,不懈地追求人格完美。这种生命情怀和人格理想,在现代社会里更凸显出一种穿越时空的经典性价值。
当今生活中的实用主义、物质主义倾向,给“爱情”添加了太多的外部附加条件:金钱、利益、地位、出身、成功、享乐……然而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深刻理解基础上的两情相悦却常常成了最容易被忽视的精神诉求。这对于真正的爱情来说无异于买椟还珠,甚至背逆了人道主义准则。
我时常说,戏剧艺术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关注在日常生活状态中有意无意忽略的事情,关注蛰伏在自己心灵深处的疼痛扭曲和善良美好,戏剧艺术时常用这种方式提醒我们选择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生活。
我希望今天的《简·爱》带给观众更深切的感动,这种感动不仅有温暖的怦然心动,更有沉静的反观思索。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相识、相知、相通、相容、相爱、相托付的整个精神交融的过程,就如同一首清新隽永的生命之歌,它不仅湿润我们的眼睛,更湿润我们的灵魂……
艺术总监徐晓钟老师的话
19世纪上半叶(1847年),英国女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发表了她的小说《简·爱》,这部作品主要描写了贫苦的小资产阶级的孤独、反抗和奋斗。当时学者们称她的作品是以狄更斯为首的“出色的一派”,即在着力表现小人物善良、温情和道德面貌的同时,对资产阶级的罪恶作了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概括。
《简·爱》是一部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以抒情的笔法,着重心理描写。简·爱出身贫苦,她坚决反对压迫、屈辱的行为,始终捍卫自己的人格,敢于表达自己的强烈的爱憎。
喻荣军翻译、改编的《简·爱》,剥笋似地剥除了资产阶级的爱情与人性的附加杂质--财富、地位、世俗的丑陋婚姻乃至宗教的虚伪,描写了无物质、荣誉、地位追求,无任何身外附加之物的纯净的爱情,这是原著与改编本的可贵的人文精神。
《简·爱》是一部既考验导演,也考验演员的西方经典名著。在导演王晓鹰的统领创作下,话剧《简·爱》给中国观众带来了一部中国艺术家解读的西方经典文学名著。
我相信,观众朋友们会从话剧《简·爱》中获得文学赏析的愉悦与人生的启迪。
《简·爱》讲述的是一个丝毫不掺杂身外之物的纯净爱情。原著与改编本都很深刻,剧本的立意和风格也保持了它本身的风采。对于话剧《简·爱》来说,它比电影的完全模仿“意象”,比小说天马行空的想象“固相”,可以说是一种融会贯通,既提供想象空间,又有引导性景象的艺术表现形式。国家大剧院制作并上演这部经典名著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徐晓钟(中国戏剧教育家、戏剧导演艺术家)
话剧是一种需要观众共同参与的特别的艺术。它需要观众与演员共同配合,在戏剧场内形成一种张力和氛围,形成共鸣和对心灵的震撼力量。对于五十岁以上的中国观众来说,夏洛蒂的小说《简·爱》和英国同名电影中的“简·爱”形象已在他们心中打下深刻烙印,甚至邱岳峰配音的罗彻斯特的听觉形象至今都还记忆犹新。但希望它也可以使青年观众产生走进剧场观看“简”的强烈兴趣,从中感受到话剧独特的魅力。
——廖向红(著名戏剧导演)
小说《简·爱》是世界经典。将其改编成舞台剧进行演出在我国很有意义。这不单因为原小说有着庞大的读者群,还在于它的故事本身使剧本具备了十分广阔的文化交流价值。但是,这两点特色也同时使改编创作具有了一定的难度。对创作来说是种挑战,对观众心中已经存在的“简·爱”形象也是一种挑战。
——张先(著名戏剧评论家)
我要推荐我的朋友都来看,我要这样告诉他们,《简·爱》值得看,经得起看,你们应该看。
——尤小刚(导演)
能让人在两个半小时里,安静地看一部戏,非常难得。能让大家熟悉的情节仍然那么感人,真的很棒。
——陈小艺(演员)
我心中的简·爱就是这个样子的。
——徐帆(演员)
2009年的《简·爱》不再是女性自觉的呼喊,不再是女性对于平等的诉求,而是对女性爱情心绪的关注——这温暖的爱情,真是放松疲惫心灵的休憩之所。
——陶子(剧评人)
《简·爱》的上演可以说正逢其时,它让我们照见了自己的懦弱和丑陋。
——解玺璋(剧评人)
这部21世纪的原创新戏完成了它向经典致敬的使命.但它做到的不仅是‘明星’闪耀,更是一种风格,一种态度。
——胡叠(剧评人)
国家大剧院版《简·爱》的推出,是第一次将文学的《简·爱》在话剧的舞台上“立”了起来。
——北京晚报
与原著小说相比,话剧《简·爱》在剧情选择上舍弃了书中宣扬基督教精神以及女权主义的段落,更侧重表现唯美、浪漫的爱情故事,完整保留了小说中简·爱与罗彻斯特的相识、相知、分离、重逢的各个场景。这出戏在这些重要环节施以浓墨重彩,让爱情穿越了时空,使现代的年轻观众也受到了感染。
——京华时报
王晓鹰导演的《简·爱》是一部百老汇模式的话剧,成功调动了舞台机械的技术来表现各种场景,无论是在罗彻斯特家里还是在牧师的家里,舞台场景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庞大的舞台旋转和每一个表演区的不同设置,让观众有了多角度的欣赏。
——北京青年报
细腻传神的演绎、精良的舞台布景让这部浸透着19世纪英式爱情的传世经典飘荡出忠于原味的温香醇厚。
——北京青年报
袁泉很好,在白光下,黑暗中,坐立皆是简·爱。王洛勇很好,不奶不糙不造作,这位东方版的罗切斯特外如雪茄内如缥缈的雪茄烟雾。情节很好,一部长篇被压缩成两个半小时的舞台剧,促狭了,却立体了。总之,简·爱的心跳还在,桑菲尔德城堡的纹理还在,海伦“回家”的坚定还在。
——北京晨报
王洛勇的表演张弛有度,和简·爱开玩笑时的狡黠轻松,求婚成功时的欣喜,受到置疑时的激动,被拒绝时的绝望都表演得很贴切。而袁泉则不疾不徐地将一个性格独立、沉着冷静的简·爱成功地竖立在舞台上。
——北京日报
陈数曾用古典芭蕾描述她对简·爱的理解,舞台上,“陈数版”简·爱的肢体语言更加丰富,挺直的脖子、沉稳的步伐,举手投足都成为她无声的语言,让她一出场便难掩光彩。如果说“袁泉版”简·爱像是天堂里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陈数版”简·爱便是掉进凡世的淘气小女孩。不一样的女主角,不一样的风格,也让《简·爱》拥有了多面的光彩。
——北京晨报
身为“80后”的朱杰是话剧《简·爱》诞生以来,与小说中的简·爱年龄最接近的女主角。大大的眼睛、雀跃的眼神,为简·爱平添了几分清纯的气质。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