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至8日,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将迎来一场跨越三十五载的中国音乐盛典——鲍元恺交响合唱《炎黄风情》世界首演。这部自1991年以管弦乐形式问世并蜚声海内外的民歌主题作品,历经民族乐团版、室内乐版的不断演变,终由作曲家在八十高龄之际,以交响合唱这一终极形态,完成其艺术生涯中极具象征意义的轮回与升华。
《炎黄风情》自诞生之初,便致力于探索中国民歌的“烟火气”与西方交响乐的“殿堂感”如何“黑白分明,和而不同”地共存。作曲家鲍元恺始终坚持“民歌旋律原汁原味,交响结构洋腔洋调”的艺术理念,既不削足适履,也不混浊调和。此次交响合唱版进一步拓展艺术边界,除保留《太阳出来喜洋洋》《茉莉花》《小河淌水》等耳熟能详段落外,更纳入《安平怀古》《丢丢铜》等数首台湾民谣,并补入四川《数蛤蟆》、鲍元恺第五交响曲《禹王》终曲《孳孳》等汉族民歌经典,使作品在文化版图与情感表达上更趋完整。人声的引入是这一版本创作中的最大变革。鲍元恺特别强调童声合唱的运用,认为“童声天籁般的纯粹,最能传递民歌的本真”。北京爱乐合唱团作为童声合唱的主力,其纯净音色将成为诠释“烟火气”与“史诗感”交融的关键力量。在指挥家钱骏平的执棒下,吴碧霞、黄训国的倾情献声,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的浑厚和鸣,将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共同完成这部“烟火与圣殿”的终极对话。
从1990年乐谱完稿,到2025年交响合唱版问世,整整三十五年间,《炎黄风情》成为海外演出率最高的中国交响作品之一。11月7日至8日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让我们一起聆听这场跨越时代的“炎黄故事”。在鲍元恺先生的这一终极版本中,我们听到的不仅是民歌的旋律、交响的壮丽,更是一个古老民族面向世界的文化答卷,是传统与现代的深刻对话,也是血脉相连的永恒回响。

01太阳出来喜洋洋男高音独唱 混声合唱
诞生过大禹、李冰、李白、杜甫、诸葛亮、苏东坡的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巴山蜀水,培养了四川人勤劳、爽朗、幽默的性格,也诞生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经典民歌”的《太阳出来喜洋洋》。交响合唱《太阳出来喜洋洋》有三个主题,一是由圆号齐奏一连串大跳音程组成的引子,它贯穿全曲,与两首由级进音程组成的民歌旋律在音调上形成互补。二是来自川东达县民歌《跟着太阳一路来》,三是来自1947年金鼓根据土家《啰儿调》填词,后在海内外广泛流传的《太阳出来喜洋洋》。通过独唱与合唱的反复对答、叠置,通过主题短句的一层层模进、转调,将原民歌所展现的朗朗豪情一步步推向酣畅淋漓的高潮。

02爬山调女高音独唱 混声合唱
爬山调也称“爬山歌”“山曲”,是流行于山西北部内蒙古中西部的一种山歌。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绥远城将军放垦土地,招集晋、冀、陕、豫等地汉族移民,移民们带来各自家乡的民歌,与当地蒙古、回、满等民族音乐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这种上下句结构,以五声商调式的大跳音程为主的爬山调。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炎黄风情》里的《爬山调》有两首,一首为商调式辽阔的散板《阳婆里抱柴曢哥哥》,一首为徵调式深沉的慢板《小路》。

03数蛤蟆童声合唱
《数蛤蟆》是一首流传久远的四川经典童谣:“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蛤蟆不吃水,太平年,荷儿梅子兮,水上飘。”随着蛤蟆数量增加,后面几段中,蛤蟆的嘴、眼睛、腿的数量也相应倍增。通过这样重复递进和衬字的插入,扩充了歌曲结构,突出了歌曲的幽默。这首三声部童声合唱《数蛤蟆》在原曲基础上,以切分节奏、不协和和弦和远关系的突然转调突出显现了其独特的谐谑风格。

04小放牛管弦乐曲
这是一首乡村歌舞曲,曾被编成京剧和昆曲短剧流传全国。
清晨,阳光明媚,清风拂煦,牧童在牛背上吹着竹笛悠然自得地走出村口。路上,一位美丽的村姑向牧童问路,牧童则以“赵州石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轧了一道沟?”一连串问题请村姑回答,作为指路的条件。聪明的村姑有问必答,一一应对,二人边唱边舞,一派天真。乐曲用音色对置的手法表现一问一答的诙谐情趣,最后以乐队的全奏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

05放马山歌童声合唱
这一段童声合唱,源自云南马帮时代两首歌曲《放马山歌》和《赶马调》。模拟马蹄节奏和放马人吆喝的《放马山歌》,旋律高亢,节奏明快。从“正月放马喔噜噜的正月正哟,赶起马来登路里程”开始,描绘了不同时节放马的情景。而《赶马调》则反映了茶马古道上赶马人的是非观、词句深入浅出。交响合唱版《放马山歌》以童声合唱的人声模拟马蹄、马铃、马鞭声和放马人的吆喝声,并在再现部将两首歌曲重叠同步展示,重现了茶马古道的忙碌与繁华。

06小河淌水女高音独唱 混声合唱
《小河淌水》,1947年由尹宜公根据云南弥渡的传统民歌整理改编。1953年由黄虹在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中首唱。2011年,以《小河淌水》为代表的云南弥渡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首从容舒缓,充满诗情画意的《小河淌水》成为了云南的文化名片。这首女高音独唱的交响合唱版本以原曲歌词提供的时间(月夜)、空间(山下小河旁)为背景,用合唱与弦乐的模糊音响模拟朦胧月夜,用钢琴、竖琴、钢片琴的叮咚音响模拟小河流水。当音乐转向高潮,合唱中的“阿哥”以放慢一倍的同一旋律热烈应和,把这首炽烈的爱情之歌推向高潮。

07走西口女高音独唱 混声合唱
《走西口》讲述的是过去生活在黄土高原贫瘠地区的人们背井离乡,到口外谋生的故事,流行于山西、陕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各地的《走西口》内容相近,曲调却有很大差异。这里所采用的是山西小调的旋律:“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小村口。”乐曲以细腻错落的复调声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对恋人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这里有缠绵悱恻的喃喃私语,更有肝肠欲断的生离死别。《走西口》是百姓对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情感宣泄,更是一种承载着北方百姓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家园的眷恋的文化符号。

08猜调童声合唱
云南官渡地区的“昆明小调”是汉族民歌直接受当地少数民族曲调影响的产物。其中《猜调》以奇特的调式,活泼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风靡全国。2006年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歌曲由一个具有呼唤性的音调“小乖乖”开始,引出由“垛句”组成的一连串“绕口令”式的排比问句:“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中间部分车插进了一首三拍子的优美的《安宁州》:“安宁州来安宁尼州,安宁海水慢悠尼悠,要吃海水莫害尼怕,要唱调子莫害尼羞”。

09思想起混声合唱
《思想起》产生在台湾南端的恒春半岛。三百多年前,清军从福建渡海到恒春安营扎寨屯兵习武,闽南人客家人到这里垦荒种田传宗接代。那一次大规模移民,在民间称为“唐山过台湾”。这些背井离乡的士兵和农民时常站在半岛南端,隔海遥望故土,回顾先辈冒死渡海的艰辛历程,抒发怀念故土的苍凉思绪。在交响合唱《《炎黄风情》中,《思想起》以错落有致的对比或模仿的复调声部,在对比与互补,应答与交织,模仿与追逐中由混声合唱和弦乐团表达着台湾人无法释怀的乡愁和历史情结。

10杨柳青童声合唱
这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扬州小调。标题“杨柳青”是原歌中的衬词,并无特别含义。这首小调歌词不固定,常填入诙谐、风趣、欢快的词句。本版本的《杨柳青》由三声部无伴奏童声合唱模拟单一音色的弦乐拨奏,用调性和力度的瞬息变化取得对比,在80秒的音乐中有九次远关系转调,使乐曲保持着持久新鲜感。其中模拟民间打击乐的锣鼓节奏,突出了乐曲的欢快气氛和俏皮性格。

11安平怀古混声合唱
被列为台湾一号古迹的安平古堡,为荷兰人占据台湾时期所建。1662年,郑成功率军赶走了荷兰人,接收了该城。如今,在城堡里矗立着郑成功威武铜像。来自郑成功的家乡的福建泉州的南管《梅花操》成了表达对这位民族英雄仰慕崇敬之情的主调。《梅花操》三个起始音A、B、E以纵向叠置和同步倒影组成音块,由合唱和弦乐论替作为背景,衬托着英国管和长笛独奏的《梅花操》悠远旋律。乐曲结尾,激越亢奋的震天鼓角酣畅淋漓地折射着三百多年前安平沙场的剑影刀光,悠长气息的宽广旋律延绵不断地展示着三百年后人们瞻仰开山英雄那充满崇高感的深切敬意。

12丢丢铜童声合唱
《丢丢铜》,也称《丢丢铜仔》,是脍炙人口的台湾宜兰童谣。这首合唱则是一首充斥着蒸汽时代火车车轮声、汽笛声和山洞滴水声的三声部童声合唱。二百多年前,宜兰的伐木者将木材绑成木排,放在河里顺水西行运到现在台北的地方。在步行回家的路上,他们边走边唱,唱成了这首歌。歌中的“丢丢铜”是闽南语的像声词,模拟他们经过的山洞里滴水落地的声音。后来,这首歌遂在流传中改成了一首表现孩子们迎接火车进山的的欢快歌曲——“火车行到伊都,阿妹伊都丢,哎呦磅空内。磅空的水伊都,丢丢铜仔伊都,阿末伊都……”。歌词虽然完全改过,但那“丢丢铜”的像声词却被当做无确切含义的诙谐衬字保存下来。

13小白菜童声合唱
这首三声部童声合唱源自流传久远的河北民歌《小白菜》,表现了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遭受继母虐待的悲惨境遇,表达了孩子对生母的怀念,刻画了孩子对往日温暖亲情的眷恋,以及为母亲送葬情景的回忆。中间部分的旋律是源自河北民歌《哭五更》,其中有哀伤的呜咽,无奈的叹息,也有短暂的憧憬。当《小白菜》以童声独唱再现时,充满幻想的空灵音响把人们带到了这苦命孩子寄希望于天国的依稀梦境之中。

14蓝花花管弦乐曲
《蓝花花》是一首产生于陕北,流传于全国的叙事歌曲。歌曲强烈控诉了旧时代包办婚姻对自由爱情的摧残,歌颂了反叛封建礼教,追求幸福婚姻的青年女子蓝花花。然而,在封建社会,她不可避免地要以生命为代价而走向悲剧的结局。
乐曲的第一部分以柔美的双簧管和热情的大提琴表现蓝花花和她的恋人充满幻想的甜蜜爱情。中段以铜管的强暴威严和弦乐的悲恸哭诉象征蓝花花的抗争和愤怒,定音鼓和大锣的哀鸣预示了悲剧的结局。乐曲结尾,定音鼓沉闷地奏出主题,留下了最后的微弱呼唤。

15我们都是一家人混声童声齐唱
“我的家乡在娜鲁湾,你的家乡在娜鲁湾,从前时候是一家人,现在还是一家人。手牵着手,肩并着肩,尽情地唱着我们的歌声。团结起来,相亲相爱,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现在还是一家人。”这是一首由台湾卑南族的小学教师陆森宝创作的一首具有浓郁台湾少数民族风情并传唱于海峡两岸的歌曲。“娜鲁湾”是台湾原住民特有的表示“欢迎”的问候语,后来演化成了歌名和地名。在传唱中,这首歌曲其含义业逐步超越了台湾本地族群之间的关系,而成为两岸炎黄子孙一家亲的象征。

16女娃担水管弦乐曲
乐曲的主题是一首反映旧时代农村童养媳苦难生活的陕北民歌。全曲采用传统的变奏曲体裁,从多侧面揭示苦难中的女子的内心世界。主题和最初的两个变奏凄楚悲凉,第三变奏刻画了主人惆怅不安的心理活动,第五变奏表现了她向悲惨命运的无力的抗争。《女娃担水》曲调具有西北民间音乐的特征“苦音”,是许多陕北民歌的原型,由它衍生出许多旋律相近的陕北民歌和创作歌曲,如《绣金匾》《高楼万丈平地起》《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17走绛州男高音独唱 混声合唱
绛州即今山西新绛县,在历史上曾是晋南地区的交通要冲和商业重镇,是周边百姓往来贸易和谋生的重要地点。这首由男高音和混声合唱共同演绎的《走绛州》以朴实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反映了当时人们或挑担,或推车,或骑驴为生计结伴同行往返绛州的情景。本曲以模拟挑担脚步的引子作为贯穿全曲的动机,最后以这个动机延伸的扩展乐句结束全曲。

18看秧歌女高音独唱 混声合唱
秧歌是北方农村流行的一种边歌边舞的民间歌舞,山西的秧歌以晋中地区的太谷秧歌最为著名。太谷秧歌以叙事歌曲和短剧为主。这一首《看秧歌》本身就是一首秧歌曲,描述了一对姐妹结伴到邻村看秧歌,一路上趣事层出的情景。乐曲突出了秧歌的打击乐音响,以北方特有的热烈气氛把音乐推向高潮。

19对花男女对唱 混声合唱
河北民歌《对花》流行于沧州一带。以一问一答的 “月令体” 形式,按照全年十二个月十二个月来提问开什么花,回答中还介绍了花的特点和品质,自然风趣、欢快流畅、气氛热烈。中间的慢板部分是历史悠久的源自“剪靛花调”的沧州民歌《放风筝》,描写了姑娘们出门前梳洗打扮,带着自己巧制的各种风筝去野外踏青游玩的情景。此曲调在清乾隆年间已十分流行,后因贺绿汀先生在电影《马路天使》的精彩引用而家喻户晓。


*以上内容(包括演出时间、阵容、节目及演出票价等)可能变更,以最终演出为准,仅供参考。
 
中国民歌主题交响合唱《炎黄风情》*世界首演鲍元恺 曲
一、太阳出来喜洋洋四川民歌金鼓 词
二、爬山调河套地区民歌
三、数蛤蟆四川童谣
四、小放牛河北民歌
五、放马山歌云南民歌
六、小河淌水云南弥渡民歌尹一公 改编
七、走西口河套地区民歌
八、猜调云南官渡民歌
九、思想起台湾恒春民歌
十、杨柳青江苏扬州民歌

——中场休息——

中国民歌主题交响合唱《炎黄风情》*世界首演鲍元恺 曲
一、安平怀古台湾南管《梅花操》
二、丢丢铜台湾宜兰童谣
三、小白菜河北民歌
四、蓝花花陕北民歌
五、我们都是一家人台湾山地民歌陆森宝 改编
六、女娃担水陕北民歌
七、走绛州陕北民歌
八、看秧歌山西太谷秧歌
九、对花河北沧州民歌

指挥:钱骏平
女高音:吴碧霞
男高音:黄训国
合唱指挥:董岱
北京爱乐合唱团
国家大剧院合唱团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以上内容(包括演出时间、阵容、节目及演出票价等)可能变更,以最终演出为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