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鲍里斯·艾夫曼
音乐:贝多芬、古斯塔夫·马勒
布景和服装设计:乌雅切斯拉夫·欧库内夫
灯光设计:亚历山大·斯瓦耶夫、鲍里斯·艾夫曼
 
原作首演日期:1999年6月24日
新版首演日期:2017年4月26日
 
 
鲍里斯·艾夫曼在他的这部作品中聚焦展现了“保罗一世”这个人物——这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为神秘且最自相矛盾的人物之一。鲍里斯·艾夫曼将该舞作的编创范畴锁定于“作为皇位继承人的保罗”这一前提之下,精彩刻画了主人公因其超凡而脆弱的个性而造就的种种悲剧性的对抗、以及一个建立在暴力、背叛和谎言之上且充满敌意的世界。
该剧多年来被屡屡搬上舞台,曾在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奥地利、中国、韩国、阿根廷等众多国家巡演并获得巨大成功。著名记者贝拉·耶泽斯卡娅在观看了《俄罗斯的哈姆雷特》之后曾写道:“该剧内含众多全新的编舞设想和艺术上的隐喻、加之情感如此浓烈,这一次艾夫曼超越了他自己,因为他真的没有可与之匹敌的对手了。两位头号芭蕾舞评论家——安娜·基舍尔高夫和克莱夫·巴内斯——一致认定艾夫曼在现代芭蕾舞界的领衔地位。”《纽约时报》在评论该剧时认为鲍里斯·艾夫曼“总有办法呈现令人激昂的图景和戏剧上的幻思,而这是其他编导难企及的。”2012年,该剧从常演剧目中下架。
在艾夫曼芭蕾舞团成立40周年大庆之际,鲍里斯·艾夫曼重编了一系列著名旧作,其中就包括《俄罗斯的哈姆雷特》。在保留核心剧情不变的情况下,艾夫曼重作编舞设计,令该剧更具原创力、更加精致、且情感更加浓郁。
 

“保罗王子(即后来的保罗一世)的人生与哈姆雷特王子的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它在许多方面都具有神秘色彩,且满是谜一般的预兆。自诞生起,保罗就有着愉悦开朗、积极进取的个性,他受过良好教育,一心准备着服务自己的国家。然而,其母叶卡捷琳娜二世憎恶其父彼得三世,使后者遭暗杀,之后其母也不再信任自己的儿子及其继承地位,周遭环境处处是监视、阴谋、恐怖与羞辱,最终使保罗陷入幻觉和妄想的虚幻世界,并导致他产生被迫害的癫狂,精神上亦孤立无援。打从自儿时起,保罗就有着神秘主义倾向(他与彼得大帝魂魄相遇的故事在史料中有记载),他也预见了自己将以悲剧收场——这些觉知让他热衷于攫取权力,以确保有足够时间来推进他为俄国福祉所作的改革。但他的努力并未得到欣赏,宫廷贵族残忍的将其杀害,而后世对他亦恶语相加。
这出芭蕾舞剧的主人公是青年时期的保罗王子。我们所刻画的这一人物,其头脑中依然充满了精彩的想法、远大的抱负、且即将遭遇他人生中首个悲剧性转折。‘生存还是毁灭?’——这是哈姆雷特永恒的困局,而我们在舞剧中亦寻求其破解之道。”
——鲍里斯·艾夫曼

 
 

前言
俄罗斯正值彼得三世统治之下。皇后叶卡捷琳娜并不钟爱自己的丈夫,且因丈夫放纵酗酒而倍感羞辱。皇后最爱的宫廷宠臣协助她对皇帝发动了政变。年少的保罗王子被迫目睹其父惨遭暗杀。

第一幕
皇宫内庭,伪善的朝臣簇拥保罗,但他仍感孤独,其生活圈不外乎女佣无意义的忙乱、流言蜚语横行、阴谋诡计遍地。他也无法与生母叶卡捷琳娜——也就是皇后——有任何联络交流,因为后者总被宠臣严加防护着。皇后叶卡捷琳娜并未准备交出任何权力,她不会让其子接触任何治国理政之事。
皇后认为,让储君保罗尽早结婚或许能让他不再抱有继承王位之想。
保罗与妻子相处美满,但其妻野心勃勃,她对丈夫保罗施压,令他卷入俄罗斯皇位争夺之中。皇后叶卡捷琳娜再设一计,让保罗之妻成为宠臣的猎物,并最终使之背叛,这摧毁了保罗幸福的婚姻。但至此打击还未完结:爱妻最终的死,成为保罗追逐皇权的代价。

第二幕
宫中内情扑朔迷离,冷酷的敌意让保罗后怕,也打消了他逃脱皇后股掌的希望。这位储君梦想在军事上取得胜果,但这只是他对权力的一种幻想罢了。
回顾往昔,保罗见到了死去的妻子、度过的童年、以及被谋杀的父亲。
皇后主持的假面舞会演变成纵欲的派对。保罗邀请皇后叶卡捷琳娜观看一场由他排演的戏剧演出,剧情是不贞的妻子及其情人联手杀害了国王。皇后看出这是在影射她参与了暗杀,这使她怒不可遏。保罗第一次感到自己有力量与生母对峙。
宠臣感到心乱如麻,他试图用爱抚重获皇后的爱意,但徒劳无功——他已不再有利用价值。
保罗生父的阴魂显现,他敦促保罗去复仇。保罗想象了他渴望中的复仇大计:宠臣死于遭他暗杀的国王的魂灵之手。保罗头脑中涌现各种画面,他看到了皇后。现在是她受报应的时刻了,他只需挥下手中的剑……但这位皇储仍无法给生母致命一击。
皇后也为揽权付出了代价,她在精神上完全陷入孤立。对死亡的恐惧注满了她的灵魂。
连想象登基上位都无法给保罗带来快乐了。他预见自己的统治不得长久,且将以自己的死来告终。这位皇储注定无法获得其母亲那样的荣耀。保罗也明白:他只是梦想的囚徒,只是内心焦灼幻像的一抹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