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是俄罗斯古典芭蕾黄金时代的瑰宝,亦是一出展现西班牙风情的芭蕾典范之作,其中可见风旋的群舞、响板、扇子、波点短裙、玫瑰,还有女舞者发髻上的插梳。
尽管以《堂·吉诃德》为名,该舞剧并非照搬米格尔·德·塞万提斯的同名小说,而是在“聪明绝顶的绅士堂·吉诃德大人”之众多冒险经历中,只摘取了一段情节,用作舞剧故事与舞蹈场景的基础——即富豪加马乔(舞剧中为“加马什”)与美人基特里亚(舞剧中为“吉特莉”)未能如愿的婚事,而后者的恋人是村里的巴西尔(舞剧中为“巴西利奥”)。在该舞剧中,堂·吉诃德并非主要角色,多数时候他如同哑剧演员,或只是游走于舞台周围,而所有精彩绝伦的舞蹈段落都由其他角色演绎。

往期精彩剧照
摄影:Natasha Razina
这出欢腾、火热且炫技的芭蕾舞剧是亚历山大·戈尔斯基根据马里乌斯·彼季帕的同名舞作改编而来,原作于1871年在圣彼得堡上演时,曾艳惊四座,而戈尔斯基的改编版首演于1900年,并于1902年由莫斯科大剧院移师至马林斯基剧院上演。时值20世纪初,年轻、热情的编舞家戈尔斯基深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即刚成立的莫斯科艺术剧院创办人——的影响。为了使芭蕾舞更加“生活化与真实化”,他将原作中对称严谨的群舞(也是其著名编舞家同事彼季帕常用的编舞手法)改编成为玩闹、活泼、令人欢欣的群舞。观看首演的观众曾回忆道:“那广场上活泼、热情的人群,会令你相信阳光映射下的幻景都是真的,它让你深陷爱河,与爱人嬉笑逗乐,追赶逃跑的美人儿——而她躲藏在她扇子之后……”
戈尔斯基遵循了原始剧本的框架,并沿用了明库斯为彼季帕所写的音乐、还保留了许多原作中的编舞。不过,他也为其中几个场景重作了编排。
往期精彩剧照 摄影:Valentin Baranovsky
现今这版《堂·吉诃德》包含的舞种之多样堪称芭蕾舞剧之首,其中不仅可以见到马里乌斯·彼季帕和亚历山大·戈尔斯基的编舞动作,还有费奥多尔·洛普霍夫1923年编的西班牙“民族风”方丹戈舞、以及妮娜·阿妮西莫娃1946年编的吉普赛舞。此外,许多饰演过巴西利奥的舞者亦可视为对这一主要角色的编舞做出了贡献——为尽情展示舞姿的盛美,他们多次融入自己的技巧与思考,从而使舞剧观感产生不同变化。对于独舞演员而言,《堂·吉诃德》不仅是炫技之作,它也如同参演一场游戏,其中即便是戏份最少的演员都有可能绽放出斑斓多彩、诙谐逗趣的一面。于观众而言,这部舞剧有着均匀搭配的舞种、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量体裁衣的编舞、以及地道纯正的古典韵味,不啻为一场舞蹈盛宴,加之无忧无虑的欢庆气氛,是为其纯真魅力所在。
——作者:奥莉加·马卡罗娃 编译:谢佩潼
往期精彩剧照 摄影:Valentin Baranovsky
世界首演:1869年12月14日,莫斯科大剧院(马里乌斯·彼季帕编舞)
亚历山大·戈尔斯基改编版首演:1900年12月6日,莫斯科大剧院
亚历山大·戈尔斯基改编版圣彼得堡首演:1902年1月20日,马林斯基剧院
作曲:路德维希·明库斯
编剧:马里乌斯·彼季帕(根据米格尔·德·塞万提斯的同名小说改编)
编舞:亚历山大·戈尔斯基(根据马里乌斯·彼季帕的编舞改编)
编舞(吉普赛舞与东方舞):妮娜·阿妮西莫娃
编舞(西班牙方丹戈舞):费奥多尔·洛普霍夫
布景设计:亚历山大·戈洛温、康斯坦丁·科罗温
布景修复:米哈伊尔·希什利安尼科夫
服装设计:康斯坦丁·科罗温
灯光设计:叶戈尔·卡尔塔绍夫
往期精彩剧照 摄影:Natasha Razina
演出阵容

往期精彩剧照 摄影:Alexander Neff
*注:剧照为宣传照片,演出阵容请以实际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