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大调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                      门德尔松 曲
     
生动的快板
   柔板
   活泼的快板
  第二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                 舒尔霍夫 曲
   急速的快板
   行板
   滑稽的快板
   有力的快板
 
“俄国小调”,选自歌剧《玛弗拉》              斯特拉文斯基 曲
   “赞耶稣不朽”,选自《时间终结四重奏》        梅西安 曲 
   《祈祷》                                      拉威尔 曲
   
为小提琴和钢琴所作小夜曲                     罗伯特·多贝 曲 
    
好莱坞歌本选曲                               保罗·贝特曼为小提琴和钢琴改编  汉斯·艾斯勒 曲
   “
低声说话”,选自《邂逅维纳斯》              保罗·贝特曼为小提琴和钢琴改编  寇特·威尔 曲
  三首艺术歌曲,为小提琴和钢琴改编       乔治·格什温 曲
   “大可不必如此”,选自《波吉与贝丝》          亚莎·海菲兹 改编 
   “夏日时光”,选自《波吉与贝丝》              柯纳尔、霍普 改编
   
“我把住了节奏”,选自《疯狂的女孩》          柯纳尔、霍普 改编

曲目介绍:
  门德尔松:F大调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
  
  本曲是门德尔松在1838年创作的奏鸣曲,演奏时长约为22分钟。
  这是门德尔松最好的三首小提琴钢琴奏鸣曲当中的最后一首。这首1828年创作的奏鸣曲和1820年的同名曲截然不同——它壮丽、难度高潮,坚实得如同音乐中的花岗岩,不同与作曲家其他温柔俏皮的作品。 
  这首作品由著名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在1953年挖掘和整理。很快就成为小提琴演奏家最喜欢的备选曲目。 

舒尔霍夫: 第二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 (1927年) 
  舒尔霍夫在这首奏鸣曲中流露出自己的感伤主义情结。这首精致的作品采取了新的技巧,很明显是来自巴托克的影响(巴托克的小提琴奏鸣曲在五年前面世)——令人震撼的拨奏曲,刻意制造的差异,超凡脱俗的渐弱,高音区的小提琴的乐段为它营造一种磨砂般的音色。  

斯特拉文斯基:“俄国小调”,选自歌剧《玛弗拉》(1922年)  
  斯特拉文斯基作曲,鲍里斯·科赫诺(B.Kochno)根据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歌《科洛姆纳的小屋》撰脚本,为对瓦格纳的“膨胀的傲慢”进行攻击而作,于1922年6月3日在巴黎歌剧院首演。剧情大意是:瓦西里男扮女装,改名为玛弗拉,假冒厨师潜入恋人帕拉夏家的厨房与之幽会。不料此举被帕拉夏之母发觉,从此严加防范,使他们不能相见。全剧将古俄罗斯和意大利歌剧的声乐风格与程式运用得十分诙谐有趣。《俄国小调》这首咏叹调是在歌剧序曲之后演唱的,曾被改编成多种乐器的版本。 

梅西安:“赞耶稣不朽”(选自《时间终结四重奏》)  
  
梅西安1940年作于西里西亚战俘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曲家被俘, 曾囚于法西斯的西里西亚的战俘营)。根据《新约全书》启示录第十章中的内容而作,次年(1941年)1月15日由作曲家与另外几位演奏家分别担任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单簧管,在集中营内向五干多名难友首溃。乐曲属宗教性的,扉页有“献给世界末日的天使,他把手伸向天空并宣告:‘时间将不复存在’”的题词。这首四重奏以其高超的技巧,复杂的节奏、调式、和声使它成为作曲家极具特色的代表作。全曲共八个乐章,《赞耶稣不朽》是第五乐章。 

寇特·威尔:“低声说话” (选自《邂逅维纳斯》,保罗·贝特曼为小提琴和钢琴改编) 
  
尽管难以置信,但帕尔曼、奥格登·纳什和寇特·威尔曾经一度同时为百老汇进行创作。时间是在1943年,而作品就是《邂逅维纳斯》。它是一部维纳斯为了爱人移居人间,在凡人中生活的道德剧。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唱段正是维纳斯唱出由纳什撰写歌词,寇特·威尔谱曲的爱情赞歌“低声说话”。和纳什一贯的创作相同,歌词更多地表达了爱情的易逝,和威尔的一贯创作相同,旋律像是他《柏林歌曲》的衍生。曲子的大部分待在低音区,“低声说话”表达的低回感情同步与旋律的平缓,歌曲的高潮部分压抑如退却的期望。这首“低声说话”有种酸甜半参的情感。 

“不必如此”选自《波吉与贝丝》(亚莎·海菲兹改编) 
  《波吉与贝丝》是一部美国歌剧,于1935年进行首演,由乔治·格什温作曲,艾拉·格什温及杜柏斯·海沃德作词。这部歌剧根据杜柏斯·海沃德与他的妻子桃乐丝·海沃德的小说《Porgy》加以改编而成。以非裔美国人1920年代初在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地区所虚拟的Cabbage Row生活写作。《不必如此》选自《波吉与贝丝》中的第二幕第二场。在《波吉与贝丝》中,强节奏感的节拍和极为到位的和声赋予了它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效果,而这些又通过由格什温亲自完成的管弦乐编曲的配合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格什温这最后一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他用自己的最高水准展示了他对流行音乐和严肃音乐的把握和领悟。他将两者有机地合而为一,既突出了剧中歌曲的流畅和流行性,又不失其高雅和严肃,在那个时代,能够做到如此程度是极为难得的。《不必如此》爵士风十足,小提琴幽默的演奏仿佛道出了主人公的心声,让观众会心一笑。 

“夏日时光”选自《波吉与贝丝》 (柯纳尔与霍普改编) 
  
《波吉与贝丝》是一部美国歌剧,于1935年进行首演,由乔治·格什温作曲,艾拉·格什温及杜柏斯·海沃德作词。这部歌剧是根据杜柏斯·海沃德与他的妻子桃乐丝·海沃德的小说《Porgy》加以改编而成。以非裔美国人在1920年代初在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地区所虚拟的Cabbage Row生活写作。
  歌曲《夏日时光》在各个录音以及不同场次的演出中,都是广受好评的。《夏日时光》原本是一首哄宝贝睡觉的歌,问世迄今已有超过2600种录音版本,并且每年都在增加。古典、爵士、流行,各种人声和器乐都有尝试,特别是在爵士乐界,由于音乐和肤色的渊源,这首歌几乎留下了所有的大师的声音。选来的是钢琴的改编版本。 

“我把住了节奏”选自《疯狂的女孩》(柯纳尔与霍普改编) 
  
这是一首爵士乐,由乔治·格什温谱曲,艾拉·格什温填词,发表于1930年,因为非常受欢迎,所以流行乐、爵士乐手经常拿来演唱、演奏,成为所谓爵士乐的经典曲之一。它的节奏变化,被后世许多爵士乐家引用,例如查利·帕克、迪齐·吉莱斯皮,是许多其他流行的基础爵士乐曲调。 

F大调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                      门德尔松 曲
     
生动的快板
   柔板
   活泼的快板
  第二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                 舒尔霍夫 曲
   急速的快板
   行板
   滑稽的快板
   有力的快板
 
“俄国小调”,选自歌剧《玛弗拉》              斯特拉文斯基 曲
   “赞耶稣不朽”,选自《时间终结四重奏》        梅西安 曲 
   《祈祷》                                      拉威尔 曲
   
为小提琴和钢琴所作小夜曲                     罗伯特·多贝 曲 
    
好莱坞歌本选曲                               保罗·贝特曼为小提琴和钢琴改编  汉斯·艾斯勒 曲
   “
低声说话”,选自《邂逅维纳斯》              保罗·贝特曼为小提琴和钢琴改编  寇特·威尔 曲
  三首艺术歌曲,为小提琴和钢琴改编       乔治·格什温 曲
   “大可不必如此”,选自《波吉与贝丝》          亚莎·海菲兹 改编 
   “夏日时光”,选自《波吉与贝丝》              柯纳尔、霍普 改编
   
“我把住了节奏”,选自《疯狂的女孩》          柯纳尔、霍普 改编

曲目介绍:
  门德尔松:F大调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
  
  本曲是门德尔松在1838年创作的奏鸣曲,演奏时长约为22分钟。
  这是门德尔松最好的三首小提琴钢琴奏鸣曲当中的最后一首。这首1828年创作的奏鸣曲和1820年的同名曲截然不同——它壮丽、难度高潮,坚实得如同音乐中的花岗岩,不同与作曲家其他温柔俏皮的作品。 
  这首作品由著名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在1953年挖掘和整理。很快就成为小提琴演奏家最喜欢的备选曲目。 

舒尔霍夫: 第二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 (1927年) 
  舒尔霍夫在这首奏鸣曲中流露出自己的感伤主义情结。这首精致的作品采取了新的技巧,很明显是来自巴托克的影响(巴托克的小提琴奏鸣曲在五年前面世)——令人震撼的拨奏曲,刻意制造的差异,超凡脱俗的渐弱,高音区的小提琴的乐段为它营造一种磨砂般的音色。  

斯特拉文斯基:“俄国小调”,选自歌剧《玛弗拉》(1922年)  
  斯特拉文斯基作曲,鲍里斯·科赫诺(B.Kochno)根据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歌《科洛姆纳的小屋》撰脚本,为对瓦格纳的“膨胀的傲慢”进行攻击而作,于1922年6月3日在巴黎歌剧院首演。剧情大意是:瓦西里男扮女装,改名为玛弗拉,假冒厨师潜入恋人帕拉夏家的厨房与之幽会。不料此举被帕拉夏之母发觉,从此严加防范,使他们不能相见。全剧将古俄罗斯和意大利歌剧的声乐风格与程式运用得十分诙谐有趣。《俄国小调》这首咏叹调是在歌剧序曲之后演唱的,曾被改编成多种乐器的版本。 

梅西安:“赞耶稣不朽”(选自《时间终结四重奏》)  
  
梅西安1940年作于西里西亚战俘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曲家被俘, 曾囚于法西斯的西里西亚的战俘营)。根据《新约全书》启示录第十章中的内容而作,次年(1941年)1月15日由作曲家与另外几位演奏家分别担任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单簧管,在集中营内向五干多名难友首溃。乐曲属宗教性的,扉页有“献给世界末日的天使,他把手伸向天空并宣告:‘时间将不复存在’”的题词。这首四重奏以其高超的技巧,复杂的节奏、调式、和声使它成为作曲家极具特色的代表作。全曲共八个乐章,《赞耶稣不朽》是第五乐章。 

寇特·威尔:“低声说话” (选自《邂逅维纳斯》,保罗·贝特曼为小提琴和钢琴改编) 
  
尽管难以置信,但帕尔曼、奥格登·纳什和寇特·威尔曾经一度同时为百老汇进行创作。时间是在1943年,而作品就是《邂逅维纳斯》。它是一部维纳斯为了爱人移居人间,在凡人中生活的道德剧。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唱段正是维纳斯唱出由纳什撰写歌词,寇特·威尔谱曲的爱情赞歌“低声说话”。和纳什一贯的创作相同,歌词更多地表达了爱情的易逝,和威尔的一贯创作相同,旋律像是他《柏林歌曲》的衍生。曲子的大部分待在低音区,“低声说话”表达的低回感情同步与旋律的平缓,歌曲的高潮部分压抑如退却的期望。这首“低声说话”有种酸甜半参的情感。 

“不必如此”选自《波吉与贝丝》(亚莎·海菲兹改编) 
  《波吉与贝丝》是一部美国歌剧,于1935年进行首演,由乔治·格什温作曲,艾拉·格什温及杜柏斯·海沃德作词。这部歌剧根据杜柏斯·海沃德与他的妻子桃乐丝·海沃德的小说《Porgy》加以改编而成。以非裔美国人1920年代初在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地区所虚拟的Cabbage Row生活写作。《不必如此》选自《波吉与贝丝》中的第二幕第二场。在《波吉与贝丝》中,强节奏感的节拍和极为到位的和声赋予了它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效果,而这些又通过由格什温亲自完成的管弦乐编曲的配合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格什温这最后一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他用自己的最高水准展示了他对流行音乐和严肃音乐的把握和领悟。他将两者有机地合而为一,既突出了剧中歌曲的流畅和流行性,又不失其高雅和严肃,在那个时代,能够做到如此程度是极为难得的。《不必如此》爵士风十足,小提琴幽默的演奏仿佛道出了主人公的心声,让观众会心一笑。 

“夏日时光”选自《波吉与贝丝》 (柯纳尔与霍普改编) 
  
《波吉与贝丝》是一部美国歌剧,于1935年进行首演,由乔治·格什温作曲,艾拉·格什温及杜柏斯·海沃德作词。这部歌剧是根据杜柏斯·海沃德与他的妻子桃乐丝·海沃德的小说《Porgy》加以改编而成。以非裔美国人在1920年代初在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地区所虚拟的Cabbage Row生活写作。
  歌曲《夏日时光》在各个录音以及不同场次的演出中,都是广受好评的。《夏日时光》原本是一首哄宝贝睡觉的歌,问世迄今已有超过2600种录音版本,并且每年都在增加。古典、爵士、流行,各种人声和器乐都有尝试,特别是在爵士乐界,由于音乐和肤色的渊源,这首歌几乎留下了所有的大师的声音。选来的是钢琴的改编版本。 

“我把住了节奏”选自《疯狂的女孩》(柯纳尔与霍普改编) 
  
这是一首爵士乐,由乔治·格什温谱曲,艾拉·格什温填词,发表于1930年,因为非常受欢迎,所以流行乐、爵士乐手经常拿来演唱、演奏,成为所谓爵士乐的经典曲之一。它的节奏变化,被后世许多爵士乐家引用,例如查利·帕克、迪齐·吉莱斯皮,是许多其他流行的基础爵士乐曲调。 

F大调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                      门德尔松 曲
     
生动的快板
   柔板
   活泼的快板
  第二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                 舒尔霍夫 曲
   急速的快板
   行板
   滑稽的快板
   有力的快板
 
“俄国小调”,选自歌剧《玛弗拉》              斯特拉文斯基 曲
   “赞耶稣不朽”,选自《时间终结四重奏》        梅西安 曲 
   《祈祷》                                      拉威尔 曲
   
为小提琴和钢琴所作小夜曲                     罗伯特·多贝 曲 
    
好莱坞歌本选曲                               保罗·贝特曼为小提琴和钢琴改编  汉斯·艾斯勒 曲
   “
低声说话”,选自《邂逅维纳斯》              保罗·贝特曼为小提琴和钢琴改编  寇特·威尔 曲
  三首艺术歌曲,为小提琴和钢琴改编       乔治·格什温 曲
   “大可不必如此”,选自《波吉与贝丝》          亚莎·海菲兹 改编 
   “夏日时光”,选自《波吉与贝丝》              柯纳尔、霍普 改编
   
“我把住了节奏”,选自《疯狂的女孩》          柯纳尔、霍普 改编

曲目介绍:
  门德尔松:F大调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
  
  本曲是门德尔松在1838年创作的奏鸣曲,演奏时长约为22分钟。
  这是门德尔松最好的三首小提琴钢琴奏鸣曲当中的最后一首。这首1828年创作的奏鸣曲和1820年的同名曲截然不同——它壮丽、难度高潮,坚实得如同音乐中的花岗岩,不同与作曲家其他温柔俏皮的作品。 
  这首作品由著名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在1953年挖掘和整理。很快就成为小提琴演奏家最喜欢的备选曲目。 

舒尔霍夫: 第二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 (1927年) 
  舒尔霍夫在这首奏鸣曲中流露出自己的感伤主义情结。这首精致的作品采取了新的技巧,很明显是来自巴托克的影响(巴托克的小提琴奏鸣曲在五年前面世)——令人震撼的拨奏曲,刻意制造的差异,超凡脱俗的渐弱,高音区的小提琴的乐段为它营造一种磨砂般的音色。  

斯特拉文斯基:“俄国小调”,选自歌剧《玛弗拉》(1922年)  
  斯特拉文斯基作曲,鲍里斯·科赫诺(B.Kochno)根据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歌《科洛姆纳的小屋》撰脚本,为对瓦格纳的“膨胀的傲慢”进行攻击而作,于1922年6月3日在巴黎歌剧院首演。剧情大意是:瓦西里男扮女装,改名为玛弗拉,假冒厨师潜入恋人帕拉夏家的厨房与之幽会。不料此举被帕拉夏之母发觉,从此严加防范,使他们不能相见。全剧将古俄罗斯和意大利歌剧的声乐风格与程式运用得十分诙谐有趣。《俄国小调》这首咏叹调是在歌剧序曲之后演唱的,曾被改编成多种乐器的版本。 

梅西安:“赞耶稣不朽”(选自《时间终结四重奏》)  
  
梅西安1940年作于西里西亚战俘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曲家被俘, 曾囚于法西斯的西里西亚的战俘营)。根据《新约全书》启示录第十章中的内容而作,次年(1941年)1月15日由作曲家与另外几位演奏家分别担任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单簧管,在集中营内向五干多名难友首溃。乐曲属宗教性的,扉页有“献给世界末日的天使,他把手伸向天空并宣告:‘时间将不复存在’”的题词。这首四重奏以其高超的技巧,复杂的节奏、调式、和声使它成为作曲家极具特色的代表作。全曲共八个乐章,《赞耶稣不朽》是第五乐章。 

寇特·威尔:“低声说话” (选自《邂逅维纳斯》,保罗·贝特曼为小提琴和钢琴改编) 
  
尽管难以置信,但帕尔曼、奥格登·纳什和寇特·威尔曾经一度同时为百老汇进行创作。时间是在1943年,而作品就是《邂逅维纳斯》。它是一部维纳斯为了爱人移居人间,在凡人中生活的道德剧。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唱段正是维纳斯唱出由纳什撰写歌词,寇特·威尔谱曲的爱情赞歌“低声说话”。和纳什一贯的创作相同,歌词更多地表达了爱情的易逝,和威尔的一贯创作相同,旋律像是他《柏林歌曲》的衍生。曲子的大部分待在低音区,“低声说话”表达的低回感情同步与旋律的平缓,歌曲的高潮部分压抑如退却的期望。这首“低声说话”有种酸甜半参的情感。 

“不必如此”选自《波吉与贝丝》(亚莎·海菲兹改编) 
  《波吉与贝丝》是一部美国歌剧,于1935年进行首演,由乔治·格什温作曲,艾拉·格什温及杜柏斯·海沃德作词。这部歌剧根据杜柏斯·海沃德与他的妻子桃乐丝·海沃德的小说《Porgy》加以改编而成。以非裔美国人1920年代初在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地区所虚拟的Cabbage Row生活写作。《不必如此》选自《波吉与贝丝》中的第二幕第二场。在《波吉与贝丝》中,强节奏感的节拍和极为到位的和声赋予了它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效果,而这些又通过由格什温亲自完成的管弦乐编曲的配合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格什温这最后一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他用自己的最高水准展示了他对流行音乐和严肃音乐的把握和领悟。他将两者有机地合而为一,既突出了剧中歌曲的流畅和流行性,又不失其高雅和严肃,在那个时代,能够做到如此程度是极为难得的。《不必如此》爵士风十足,小提琴幽默的演奏仿佛道出了主人公的心声,让观众会心一笑。 

“夏日时光”选自《波吉与贝丝》 (柯纳尔与霍普改编) 
  
《波吉与贝丝》是一部美国歌剧,于1935年进行首演,由乔治·格什温作曲,艾拉·格什温及杜柏斯·海沃德作词。这部歌剧是根据杜柏斯·海沃德与他的妻子桃乐丝·海沃德的小说《Porgy》加以改编而成。以非裔美国人在1920年代初在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地区所虚拟的Cabbage Row生活写作。
  歌曲《夏日时光》在各个录音以及不同场次的演出中,都是广受好评的。《夏日时光》原本是一首哄宝贝睡觉的歌,问世迄今已有超过2600种录音版本,并且每年都在增加。古典、爵士、流行,各种人声和器乐都有尝试,特别是在爵士乐界,由于音乐和肤色的渊源,这首歌几乎留下了所有的大师的声音。选来的是钢琴的改编版本。 

“我把住了节奏”选自《疯狂的女孩》(柯纳尔与霍普改编) 
  
这是一首爵士乐,由乔治·格什温谱曲,艾拉·格什温填词,发表于1930年,因为非常受欢迎,所以流行乐、爵士乐手经常拿来演唱、演奏,成为所谓爵士乐的经典曲之一。它的节奏变化,被后世许多爵士乐家引用,例如查利·帕克、迪齐·吉莱斯皮,是许多其他流行的基础爵士乐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