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从来占据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席位。在灿若星汉的历代书法作品中,《兰亭序》与《祭侄稿》无疑又是当中最耀眼的。它们分别被誉为天下第一和天下第二行书,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晋代王羲之和唐代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早已是里程碑式的人物。然而这两篇分别在不同时代所创作,让历代书法家及后人景仰和膜拜的法帖,其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中国书法史上的天下第一和第二行书,是在怎样的情景下横空出世的?
  《兰亭·祭侄》通过了解这两件传世书法产生的时代背景,运用舞台表演的形式,以传统中国乐器谱出交响乐曲,配合古典舞蹈身韵,通过舞者肢体跌宕起伏的节奏变化和韵律,探索中国书法艺术的抽象美。同时探讨和揭示中国传统文人的艺术造诣与他们的为人处世及理想追求之间,那种不可分割和相互影响的微妙错综关系。

编导的话:
    舞蹈与书法——动作与线条的交汇。
    将舞蹈称作动作的艺术的话,书法其实也可叫做线条的艺术。动作和线条作为舞蹈和书法特定的艺术语言,都是在“运动”的过程中产生变化而具有表现力的。这种“运动感”可以说是两者共同的特征。当然,对于感受这种特征,舞蹈是外在而直观的,书法则需要通过内在的心理活动来暗示的。试想当我们欣赏一幅传世的书法时,无论你的视线落在作品的任何一处,都会被画面上的线条牵引着,沿着它的运行轨迹一直前进。书法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徒手绘制线条的组合。所以,这种欣赏时视线跟随线条运行而产生的心理活动,所暗示的“运动感”,几乎是达到了极致的状态。因此,书法可以说是所有静态艺术中最具“动感”的艺术了。
    艺术的表现,过于单纯将会流于单一,力图丰富又会衍生繁琐。这就是所有艺术门类在形式的表达上都会遇到的难题。书法从诞生之初,似乎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线条作为书法唯一的构图手段,却可以产生无穷的变化。随着对书法的了解加深,我们可以感觉到书法家将所有强烈而细微的力道和变化保留在这些线条的运行之中。单纯而又丰富的线条旋动是书法艺术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段,它有机地将看来矛盾的两种特性和与生俱来的完美结合在一起,开拓了无限的表现空间。这种特性,在舞蹈艺术上,也可以寻找及体验到。肢体作为舞蹈艺术唯一的表达手段,已具备了最单纯的特质。而在肢体动作的产生上,也可以向书法线条的运行状态借鉴。试想像肢体动作也可依书法线条的轨迹来运行,让这种线条的运行路线引领肢体旋动,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动作状态和动律变化。当然,书法艺术和文字书写有所区别。只有将笔画的线条赋予一定的表现力,甚至书写的文字可以不承担文字的传意功能之后,才能提升至书法的艺术层面。所以,舞蹈对书法的借鉴并非只是停留在对文字和笔画的外在摹仿,更重要的是对书法线条运行的内在感受,将蕴藏在线条之中的那种内在的起承转合,旋转挪移的“运动感”由肢体外化呈现出来,形成有无穷变化而又单纯的动作质感。书法线条所营造的这种“运动感”,可以说存在了千年,亦都凝聚和浓缩历史上多少伟大的思想与情怀,也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所在。而寻找和体验这样的“运动感”,使之作为当代中国舞蹈动作的参考,是当前的机遇和思考的课题。

                                                                                    ——杨云涛

书法艺术从来占据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席位。在灿若星汉的历代书法作品中,《兰亭序》与《祭侄稿》无疑又是当中最耀眼的。它们分别被誉为天下第一和天下第二行书,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晋代王羲之和唐代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早已是里程碑式的人物。然而这两篇分别在不同时代所创作,让历代书法家及后人景仰和膜拜的法帖,其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中国书法史上的天下第一和第二行书,是在怎样的情景下横空出世的?
  《兰亭·祭侄》通过了解这两件传世书法产生的时代背景,运用舞台表演的形式,以传统中国乐器谱出交响乐曲,配合古典舞蹈身韵,通过舞者肢体跌宕起伏的节奏变化和韵律,探索中国书法艺术的抽象美。同时探讨和揭示中国传统文人的艺术造诣与他们的为人处世及理想追求之间,那种不可分割和相互影响的微妙错综关系。

编导的话:
    舞蹈与书法——动作与线条的交汇。
    将舞蹈称作动作的艺术的话,书法其实也可叫做线条的艺术。动作和线条作为舞蹈和书法特定的艺术语言,都是在“运动”的过程中产生变化而具有表现力的。这种“运动感”可以说是两者共同的特征。当然,对于感受这种特征,舞蹈是外在而直观的,书法则需要通过内在的心理活动来暗示的。试想当我们欣赏一幅传世的书法时,无论你的视线落在作品的任何一处,都会被画面上的线条牵引着,沿着它的运行轨迹一直前进。书法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徒手绘制线条的组合。所以,这种欣赏时视线跟随线条运行而产生的心理活动,所暗示的“运动感”,几乎是达到了极致的状态。因此,书法可以说是所有静态艺术中最具“动感”的艺术了。
    艺术的表现,过于单纯将会流于单一,力图丰富又会衍生繁琐。这就是所有艺术门类在形式的表达上都会遇到的难题。书法从诞生之初,似乎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线条作为书法唯一的构图手段,却可以产生无穷的变化。随着对书法的了解加深,我们可以感觉到书法家将所有强烈而细微的力道和变化保留在这些线条的运行之中。单纯而又丰富的线条旋动是书法艺术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段,它有机地将看来矛盾的两种特性和与生俱来的完美结合在一起,开拓了无限的表现空间。这种特性,在舞蹈艺术上,也可以寻找及体验到。肢体作为舞蹈艺术唯一的表达手段,已具备了最单纯的特质。而在肢体动作的产生上,也可以向书法线条的运行状态借鉴。试想像肢体动作也可依书法线条的轨迹来运行,让这种线条的运行路线引领肢体旋动,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动作状态和动律变化。当然,书法艺术和文字书写有所区别。只有将笔画的线条赋予一定的表现力,甚至书写的文字可以不承担文字的传意功能之后,才能提升至书法的艺术层面。所以,舞蹈对书法的借鉴并非只是停留在对文字和笔画的外在摹仿,更重要的是对书法线条运行的内在感受,将蕴藏在线条之中的那种内在的起承转合,旋转挪移的“运动感”由肢体外化呈现出来,形成有无穷变化而又单纯的动作质感。书法线条所营造的这种“运动感”,可以说存在了千年,亦都凝聚和浓缩历史上多少伟大的思想与情怀,也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所在。而寻找和体验这样的“运动感”,使之作为当代中国舞蹈动作的参考,是当前的机遇和思考的课题。

                                                                                    ——杨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