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欧·莱维是国人较为熟悉的一个当代马勒指挥家,他在TELDEC唱片公司录制的几部马勒作品唱片张张经典,火爆的音响和美国化的新式演绎风格也为乐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然而有些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录制过马勒第八交响曲,因为马勒第八交响曲的演出难度很大,TELDEC公司未专门耗费人力物力组织一个如此庞大大型团队与莱维合作录制此曲。因此对于喜欢莱维的观众而言,本场音乐会将成为欣赏他对马勒第八交响曲精彩演绎的难得机会。
马勒第八交响曲曾被描述成人类历史上最恢弘、最波澜壮阔的交响乐篇章,“如果说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代表了19世纪人类追求崇高理想的伟大精神,那么马勒第八交响曲则是20世纪人类对宇宙万物最崇高的赞美。”据资料记载,作品的首演当时动用了171位演奏家,858位合唱队成员,8位独唱演员参加演出,令作品又被称为“千人交响曲”。超常规的庞大编制和上演难度,令马勒第八交响曲在世界各地的上演都必定成为一件“大事”。时值马勒逝世百年,国家大剧院以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组织国内乐团实力劲旅与音乐家,演绎这部“千人交响曲”,令本场音乐会真正成为一次“不容错过的听觉盛宴”。
耶欧·莱维是国人较为熟悉的一个当代马勒指挥家,他在TELDEC唱片公司录制的几部马勒作品唱片张张经典,火爆的音响和美国化的新式演绎风格也为乐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然而有些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录制过马勒第八交响曲,因为马勒第八交响曲的演出难度很大,TELDEC公司未专门耗费人力物力组织一个如此庞大大型团队与莱维合作录制此曲。因此对于喜欢莱维的观众而言,本场音乐会将成为欣赏他对马勒第八交响曲精彩演绎的难得机会。
马勒第八交响曲曾被描述成人类历史上最恢弘、最波澜壮阔的交响乐篇章,“如果说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代表了19世纪人类追求崇高理想的伟大精神,那么马勒第八交响曲则是20世纪人类对宇宙万物最崇高的赞美。”据资料记载,作品的首演当时动用了171位演奏家,858位合唱队成员,8位独唱演员参加演出,令作品又被称为“千人交响曲”。超常规的庞大编制和上演难度,令马勒第八交响曲在世界各地的上演都必定成为一件“大事”。时值马勒逝世百年,国家大剧院以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组织国内乐团实力劲旅与音乐家,演绎这部“千人交响曲”,令本场音乐会真正成为一次“不容错过的听觉盛宴”。
第八交响曲 马勒
曲目介绍:
在作曲家充满宿命感的第六交响曲和作为心灵慰藉的第七交响曲之后,马勒在第八交响曲中一改此前作品里的消极和颓丧的气质,将其打造为一首赞歌。该曲的创作并不曲折,灵感来自1906年夏日某天马勒散步中突然想起的一首赞美诗——9世纪神父赫拉巴努斯·毛鲁斯创作的《降临吧!造物主的生灵!》。马勒以此为灵感,在随后的八个星期里(又有说是十周)完成了这部气势恢宏的交响曲。
相比于简单的创作过程,这部作品的首演倒成为了音乐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马勒倾尽全力,为这部作品的上演四处奔走。不过演出一事就像一张巨额的支票,迟迟未能兑现。直到四年后的1910年,这部作品才得以在慕尼黑首演,而此时马勒的人生已经遭遇了多次重大打击,健康恶化、婚姻面临失败。在此之后,不堪心灵创伤的马勒在第八交响曲首演前的一个星期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进行了历史性的会面。
于是,1910年9月12日的首演成为马勒重振个人信念的最后一次机会。在慕尼黑新节日音乐厅,他指挥由1029人组成的管弦乐团和合唱团上演了这部作品。在场的三千名观众中包括茨威格、托马斯·曼、罗丹·拉赫玛尼诺夫、埃尔加·勋伯格、贝尔格等众多文化名人,而慕尼黑当局为了不干扰演出的进行,还要求驶过音乐厅的电车减速慢行。马勒的妻子回忆道:“马勒一出现在指挥台上,全体听众肃然起立,全场鸦雀无声……同样难以置信的是,演出一结束,全体观众涌向台前,足足为马勒鼓掌高呼长达半个小时。”他的事业仿佛重回巅峰,而此时离他去世尚不足一年时间。第八交响曲也由此成为马勒在世时首演的最后一部作品。
该曲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降E大调,激动的快板
作品中,马勒再一次回归到传统的奏鸣曲式中,并令人联想到巴赫的康塔塔作品。呈示部在管风琴和低音弦乐汇成强有力的和弦,发展部分承接着呈示部最后的思想情感,之后向前做圣咏风格的进行。结束部分最后由乐队和合唱团营造出欢腾狂喜的场面,正如马勒写给挚友荷兰指挥家门格尔贝格的信中说道的:“听一听,这是天体运动的声音。”
第二部分 以歌德的《浮士德》第二部第五幕的场景为基础
马勒借浮士德被拯救的情节表达了人类终将获得救赎的情感。独唱演员在该部分中承担了不同的角色。这一安排让人不由想起清唱剧这一历史悠久的音乐形式,而这些角色以各种情态吟唱着《浮士德》最后的诗篇,形成了一个极为完整的戏剧性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