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2011年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专题

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系由国家大剧院发起并主办,面向国内外的中国青年作曲家征集和遴选管弦乐作品,由专业乐团展演部分优秀作品,并向优胜者进行作品委托创作。
  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的宗旨有三。首先,旨在繁荣与推动当代中国的音乐创作事业,支持和鼓励青年作曲家以脚踏实地的风气投身创作,展示音乐才华,实现艺术理想,并逐步推出一批优秀青年作曲家;第二,提升中国新创作品的影响力与美誉度,推动中国新创作品常态化的演奏和推广,逐步推出一批优秀的新创音乐作品。第三,探索和推动中国音乐创作美学的发展,鼓励青年作曲家将中国文化融入创作,以对中国音乐素材的研究和掌握,大胆尝试,积极创新,共同探索中国音乐创作的美学之路。首期计划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启动。大剧院以专项资金投入本计划,邀请由七位国内外知名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组成的评审组,甄选出八部入围作品并邀请专业乐团进行展演,最终对获得前三名的作曲家进行委约,委约作品将于2012年底进行展演。
  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自启动以来,受到了广大青年作曲家的积极响应,征集了74部作品。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国国家芭蕾舞团交响乐团、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与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管弦乐团等国内优秀的专业乐团,对《花问》、《同心圆》、《万物生》、《第一交响乐“超级巨星”》、《消逝的河流》、《百花深处》、《袅晴丝·惊梦》、《水墨三帧》八部入围作品进行了展演,共有超过万名观众亲临现场聆听作品演出。八位青年作曲家平均年龄只有28岁,包括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音乐学院等中外音乐院校作曲系的在校学生和青年教师。

消逝的河流           王之一 曲
  同心圆             史付红 曲
  花问              刘畅 曲
   袅晴丝·惊梦          杜薇 曲
   百花深处            肖瀛 曲
  水墨三帧            金秋月 曲


曲目介绍
  消逝的河流(王之一 曲)
  
作品试图通过声部各自以及相互之间流动的状态描绘出河流中时缓时急的变化,色彩时而明朗,时而晦暗。水孕育着无数生命,流动的水更是生生不息的脉动。河水流动的过程绝非平坦和一成不变,必然会因为地形、途径、气候等影响演变出不同的自然景观:或平静淌过,或水花涟漪,或险恶澎湃,抑或波澜壮阔。而令人唏嘘的是,这样的河流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种种原因,正面临着绝迹,面临着消逝。消逝中的美更显得珍贵和令人回味, 把它们通过音乐折射, 则给听众多了一份想象的空间。
  同心圆(史付红 曲)
  《同心圆》是为大型管弦乐队而作。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和组织结构源于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名著《易经》,这部作品由I太阴、II少阳、III少阴、IV太阳四个连续的乐章组成。该作品强调单个音本身的运动、能量和张力。休止与音乐之间的比例及平衡受到中国书法艺术观念和审美的影响和启示。  
  第一乐章试图用窸窸窣窣的织体和精美的音色并带有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意境创造一个广袤、宽阔、飘逸的气氛。第二乐章旨在寻求用乐队演奏出透明和绚烂的音乐色彩,不同乐器组之间的回声效果描绘出无数荡漾的涟漪或树木的年轮。第三乐章采用铜管乐器和低音乐器演奏多层的织体旋律及特殊的音色描绘出充满活力、动感的宗教舞蹈仪式。第四乐章使用疾风暴雨般的音乐素材直至结束全曲,意欲表现中国神话中的夸父正竭尽全力追赶着太阳……
  花问(刘畅 曲)
 
 女人如花,盈花似女。从女性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美好与真挚远多于其他,也更重于其他。音乐的呈现源于内心深处的一段话语:花去问充满明澈与希望的水与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当她知道答案的时候,而立作花瓣,幻化成漫天花飞。音乐以五个段落为呈现点:
  花的姿态:引入“声场”这一概念,表现植物一种静态的美感。乐曲以A为基础音,向上构成六个五度叠置的延展音,形成全曲的核心音响。
  问:只要生命处于生的状态,疑问就永不会停息。
  水与光:这是东西方文化中,全人类共同的信仰与智慧之载体。亦是抚育植物成长如父母般的生命要素。运用颤音琴与乐队进行融合,表现出两种事物的形态与本质及共性。
  生命之义:即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音乐发展到定音鼓八分音符的固定性节奏律动,使“横向外化听觉”形成固定模式的力量型牵引,从而影响“纵向内化听觉”的立体结构感。
  漫天花飞:用多线条延展式的旋律写作手法,呈现多维度的立体空间画面感,而非单一角度的平面感。最后回归至音乐本身那份最初的感动,超越了一切的释放与绚烂,感恩生命如此美好!
  袅晴丝·惊梦(杜薇 曲)
  一片落花,一个梦,就断送了卿卿性命。杜丽娘,中国文学中最脆弱,最敏感,最阴柔的那个灵魂。在无穷无尽的水墨缠绵中,在无边无际的情欲挣扎里,她相信,整个世界就在那朵花上。
  《袅晴丝·惊梦》借昆曲唱腔之妩媚,伴“紧拉慢唱”之摇曳,上演这出怀春藏欲的戏梦一场。
   百花深处(肖瀛 曲)
  
与百花深处擦肩而过。
  《百花深处》是一条胡同名,隶属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辖域,东起护国寺东巷,西至新街口南大街。
  曾经,有张姓夫妇在新街口南小巷内购买空地二三十亩,种青菜为生。渐渐地有了钱,在园中种植树木,叠石为山,挖掘水池,修建草阁茅亭,使这块菜地成为一个十分幽雅的所在。然而,当下的百花深处已不再是当年闲静的游走之地,那时的花香也早已沉淀在人们的记忆中。
  《百花深处》不仅仅是对这一条胡同巷子的漫笔,更是感叹着新时代与旧时代城市面貌的改变。究竟是它与城市的抗衡,输给了新时代的脚步,还是仅仅是我们的一瞥,正巧与它擦肩而过?
  乐曲中,偶尔能感受到胡同内传出来的自行车铃声,模仿清晨的鸟鸣声,夏日里的知了声,还有那些忽远忽近的一些用京胡演奏的京剧名曲片段。相反,胡同外现代化城市的声音特征却时不时地袭击我们的耳朵,嘈杂与和谐相互交融。
  笙的写作,更多的是建立在西方的创作思维上,正如西方人把笙称为“breath organ”,循环呼吸的技巧与密集和弦被大量运用在乐曲中。
  水墨三帧(金秋月 曲)
  作品构思自深秋时节,完成于春末夏初。一路走来,景致、心境相融于水,一波三折。作者选取了最值得其记忆的三个时间片段,通过各不相同的写作方法及对音乐性格的塑造,记录下了当时场景中内心的情怀。
  袅晴丝·惊梦(杜薇 曲)
  一片落花,一个梦,就断送了卿卿性命。杜丽娘,中国文学中最脆弱,最敏感,最阴柔的那个灵魂,在无穷无尽的水墨缠绵中,在无边无际的情欲挣扎里,她相信,整个世界就在那朵花上。
  《袅晴丝·惊梦》借昆曲唱腔之妩媚,伴“紧拉慢唱”之摇曳,上演这出怀春藏欲的戏梦一场。

消逝的河流           王之一 曲
  同心圆             史付红 曲
  花问              刘畅 曲
   袅晴丝·惊梦          杜薇 曲
   百花深处            肖瀛 曲
  水墨三帧            金秋月 曲


曲目介绍
  消逝的河流(王之一 曲)
  
作品试图通过声部各自以及相互之间流动的状态描绘出河流中时缓时急的变化,色彩时而明朗,时而晦暗。水孕育着无数生命,流动的水更是生生不息的脉动。河水流动的过程绝非平坦和一成不变,必然会因为地形、途径、气候等影响演变出不同的自然景观:或平静淌过,或水花涟漪,或险恶澎湃,抑或波澜壮阔。而令人唏嘘的是,这样的河流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种种原因,正面临着绝迹,面临着消逝。消逝中的美更显得珍贵和令人回味, 把它们通过音乐折射, 则给听众多了一份想象的空间。
  同心圆(史付红 曲)
  《同心圆》是为大型管弦乐队而作。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和组织结构源于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名著《易经》,这部作品由I太阴、II少阳、III少阴、IV太阳四个连续的乐章组成。该作品强调单个音本身的运动、能量和张力。休止与音乐之间的比例及平衡受到中国书法艺术观念和审美的影响和启示。  
  第一乐章试图用窸窸窣窣的织体和精美的音色并带有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意境创造一个广袤、宽阔、飘逸的气氛。第二乐章旨在寻求用乐队演奏出透明和绚烂的音乐色彩,不同乐器组之间的回声效果描绘出无数荡漾的涟漪或树木的年轮。第三乐章采用铜管乐器和低音乐器演奏多层的织体旋律及特殊的音色描绘出充满活力、动感的宗教舞蹈仪式。第四乐章使用疾风暴雨般的音乐素材直至结束全曲,意欲表现中国神话中的夸父正竭尽全力追赶着太阳……
  花问(刘畅 曲)
 
 女人如花,盈花似女。从女性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美好与真挚远多于其他,也更重于其他。音乐的呈现源于内心深处的一段话语:花去问充满明澈与希望的水与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当她知道答案的时候,而立作花瓣,幻化成漫天花飞。音乐以五个段落为呈现点:
  花的姿态:引入“声场”这一概念,表现植物一种静态的美感。乐曲以A为基础音,向上构成六个五度叠置的延展音,形成全曲的核心音响。
  问:只要生命处于生的状态,疑问就永不会停息。
  水与光:这是东西方文化中,全人类共同的信仰与智慧之载体。亦是抚育植物成长如父母般的生命要素。运用颤音琴与乐队进行融合,表现出两种事物的形态与本质及共性。
  生命之义:即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音乐发展到定音鼓八分音符的固定性节奏律动,使“横向外化听觉”形成固定模式的力量型牵引,从而影响“纵向内化听觉”的立体结构感。
  漫天花飞:用多线条延展式的旋律写作手法,呈现多维度的立体空间画面感,而非单一角度的平面感。最后回归至音乐本身那份最初的感动,超越了一切的释放与绚烂,感恩生命如此美好!
  袅晴丝·惊梦(杜薇 曲)
  一片落花,一个梦,就断送了卿卿性命。杜丽娘,中国文学中最脆弱,最敏感,最阴柔的那个灵魂。在无穷无尽的水墨缠绵中,在无边无际的情欲挣扎里,她相信,整个世界就在那朵花上。
  《袅晴丝·惊梦》借昆曲唱腔之妩媚,伴“紧拉慢唱”之摇曳,上演这出怀春藏欲的戏梦一场。
   百花深处(肖瀛 曲)
  
与百花深处擦肩而过。
  《百花深处》是一条胡同名,隶属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辖域,东起护国寺东巷,西至新街口南大街。
  曾经,有张姓夫妇在新街口南小巷内购买空地二三十亩,种青菜为生。渐渐地有了钱,在园中种植树木,叠石为山,挖掘水池,修建草阁茅亭,使这块菜地成为一个十分幽雅的所在。然而,当下的百花深处已不再是当年闲静的游走之地,那时的花香也早已沉淀在人们的记忆中。
  《百花深处》不仅仅是对这一条胡同巷子的漫笔,更是感叹着新时代与旧时代城市面貌的改变。究竟是它与城市的抗衡,输给了新时代的脚步,还是仅仅是我们的一瞥,正巧与它擦肩而过?
  乐曲中,偶尔能感受到胡同内传出来的自行车铃声,模仿清晨的鸟鸣声,夏日里的知了声,还有那些忽远忽近的一些用京胡演奏的京剧名曲片段。相反,胡同外现代化城市的声音特征却时不时地袭击我们的耳朵,嘈杂与和谐相互交融。
  笙的写作,更多的是建立在西方的创作思维上,正如西方人把笙称为“breath organ”,循环呼吸的技巧与密集和弦被大量运用在乐曲中。
  水墨三帧(金秋月 曲)
  作品构思自深秋时节,完成于春末夏初。一路走来,景致、心境相融于水,一波三折。作者选取了最值得其记忆的三个时间片段,通过各不相同的写作方法及对音乐性格的塑造,记录下了当时场景中内心的情怀。
  袅晴丝·惊梦(杜薇 曲)
  一片落花,一个梦,就断送了卿卿性命。杜丽娘,中国文学中最脆弱,最敏感,最阴柔的那个灵魂,在无穷无尽的水墨缠绵中,在无边无际的情欲挣扎里,她相信,整个世界就在那朵花上。
  《袅晴丝·惊梦》借昆曲唱腔之妩媚,伴“紧拉慢唱”之摇曳,上演这出怀春藏欲的戏梦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