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2011国家大剧院纪念马勒逝世百年系列音乐会专题

  目前世界上至少有6个马勒第十交响曲的“补全版”,其中被认为最有说服力、影响最大的当属英国人德里克·库克续写的“库克补全版”。无论是瓦尔特、克伦贝勒等指挥大师的愤怒,还是马勒遗孀阿尔玛、指挥大师乔治·赛尔、奥曼迪以及现任柏林爱乐乐团总监西蒙·拉特等人的认可。“库克补全版”无疑是在所有补全版中得到演奏和关注最多的版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这一版本注定是马勒第十交响曲补全版演出的“首选版本”。在这场音乐会之前,库克版在中国的演出次数也屈指可数。今年库克补全版在北京上演得益于马勒年的热潮与国家大剧院马勒系列音乐会的策划。可以预见的是,在此之后的数年之内,库克补全版在北京的上演机会也决然不多,这更加凸显出本场音乐会的难能可贵之处。
  作为本场的指挥,德国萨尔州立剧院音乐总监、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润·马尔科可谓是“库克补全版”的忠实粉丝。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库克版“马勒十”一直是他的不二之选。在今年5月众星云集的莱比锡国际马勒音乐节上,马尔科率领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与加蒂、维也纳爱乐乐团等大师名团一道成为了驻节嘉宾,他演奏的正是库克版马勒第十交响曲,无疑说明了作为一位马勒诠释者,马尔科棒下的“马勒十”在国际上的权威程度。此次马尔科在北京再次指挥该版本也将进一步拉近北京听众与其他国际重要演出城市听众在听觉上的距离。 

点击进入2011国家大剧院纪念马勒逝世百年系列音乐会专题

  目前世界上至少有6个马勒第十交响曲的“补全版”,其中被认为最有说服力、影响最大的当属英国人德里克·库克续写的“库克补全版”。无论是瓦尔特、克伦贝勒等指挥大师的愤怒,还是马勒遗孀阿尔玛、指挥大师乔治·赛尔、奥曼迪以及现任柏林爱乐乐团总监西蒙·拉特等人的认可。“库克补全版”无疑是在所有补全版中得到演奏和关注最多的版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这一版本注定是马勒第十交响曲补全版演出的“首选版本”。在这场音乐会之前,库克版在中国的演出次数也屈指可数。今年库克补全版在北京上演得益于马勒年的热潮与国家大剧院马勒系列音乐会的策划。可以预见的是,在此之后的数年之内,库克补全版在北京的上演机会也决然不多,这更加凸显出本场音乐会的难能可贵之处。
  作为本场的指挥,德国萨尔州立剧院音乐总监、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润·马尔科可谓是“库克补全版”的忠实粉丝。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库克版“马勒十”一直是他的不二之选。在今年5月众星云集的莱比锡国际马勒音乐节上,马尔科率领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与加蒂、维也纳爱乐乐团等大师名团一道成为了驻节嘉宾,他演奏的正是库克版马勒第十交响曲,无疑说明了作为一位马勒诠释者,马尔科棒下的“马勒十”在国际上的权威程度。此次马尔科在北京再次指挥该版本也将进一步拉近北京听众与其他国际重要演出城市听众在听觉上的距离。 

第十交响曲      马勒 曲

曲目介绍:
  
马勒与妻子阿尔玛的关系再一次成为了左右他创作的重要因素。虽然马勒在第八交响曲首演成功后的那段日子与阿尔玛曾经碰撞出微弱的火花,但两个人关系显然已经大势已去。与此同时,马勒无法承受其指挥生活中的种种劳累,在纽约爱乐乐团的第二个演出季尚未结束之时,他就在一次排演中累跨了。1911年2月11日,他指挥了在纽约的最后一场音乐会。等到他前去就医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在纽约、巴黎和维也纳就诊的结果都令人绝望。同年5月18日,在回到维也纳6天后,马勒与世长辞,此时离他的51岁生日只差50天。
  由此,第十交响曲成为作曲家留下的一部未完成的“天鹅之歌”。在他去世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尽管马勒的遗孀阿尔玛坚决不同意对马勒作品作任何添加和改动,但许多音乐学者仍致力于完成此曲。其中英国音乐学家德里克·库克的补完版总谱最具影响力,并且受到了阿尔玛·马勒本人的肯定和赞许。 
  该曲首次示人是在1964年8月13日的伦敦逍遥音乐会上。今年一家英国唱片公司专门出版了那次演出的现场录音。指挥家西蒙·拉特、里卡尔多·夏伊、丹尼尔·哈丁等人一直对这本完整版总谱青睐有加,当然亦包括此次指挥该曲的德国指挥家润·马尔科。
  第一乐章 柔板
    以无伴奏的中提琴组很长的忧郁独奏开始,这支引子旋律是整部交响曲的统一格言主题。它在马勒写下的末乐章草稿中出现,而且也在第一乐章中的关键时刻再现。引子旋律直接引出高亢的主要主题,在主要主题中,第一小提琴组跨越了整整两个八度,忧郁的格言主题简短地再现,然后乐队展开主要主题。第一乐章有一个宽广的高潮,其中包含一个庄严的赞美诗般的乐段,由铜管吹奏。竖琴和弦乐组加以琶音的高度炫技装饰,在小号的持续高音衬托下,整个乐队猛烈地奏出一个尖锐的不谐和和弦,构成了这一乐章的高潮。尾声平静下来,柔美抒情,以各个主要旋律的片段渐渐平息。
  第二乐章 谐谑曲之一
  马勒生前对该乐章已经写就了522小节,包含完整的结构,但皆为配器草稿。这一谐谑曲具有典型的包含三声中部的三段体结构,库克版的配器让该乐章具有类似肖斯塔科维奇式的尖锐和讽刺笔触(如对短笛的及高音管乐的使用),在冲突性的快板之后是中段,为马勒在其交响曲中经常出现的舞曲素材,同时亦有精致的室内乐特性,重新回归快板之后,库克的配器效果更为丰富,铜管的使用让人听到了其第五交响曲第三乐章的影子,但尾声威风凛凛,冠冕堂皇。
  第三乐章 “炼狱”中板
  马勒在此乐章只留下170小节草稿,以及诸如“死亡!”“悲悯!”““噢,上帝!你为什么抛弃我?”等词句作为注脚。库克补完版的该乐章成为了马勒所有交响曲中最短小的纯器乐篇章。开篇即可嗅到马勒各个时期作品的痕迹,包括《旅行者之歌》(后用于第一交响曲)中的音型节奏,第七交响曲第三乐章的滑音,甚至主题旋律还有布鲁克纳第一交响曲的踪影,而尾声前则直接照搬了第九交响曲中的三连音动机。
  第四乐章 谐谑曲之二   
  此乐章马勒留下了约572小节的草稿,并在结尾曾写上 “由很大的大鼓重击一下”,据分析这是马勒在纽约时从一次消防员葬礼中听到的鼓声所引发的灵感。《大地之歌》的音乐残片出现在该乐章中,其音乐意念与其第九交响曲中的“死亡之舞”相近。
  第五乐章 终曲
  大鼓重击的声音在终曲时再现,伴随着大号重复的上行乐段。随后长笛在弦乐群的低缓伴奏下吹出一首空灵优美的牧歌,此后弦乐逐步发展成明丽而壮美的乐队吟唱,充满了自我救赎后的喜悦与幸福,甚至带有如马勒《第三交响曲》终曲柔板中的凯歌气质,但此后他再次被低音铜管和大鼓打扰,小号悸动的三连音动机不断出现,直至渐渐熄灭。接下去一首典型的马勒式混编曲出现——进行曲和舞曲,并再次过渡为一个宽广壮丽的行板,在几经转调之后,第一乐章尖锐的不协和和弦重新出现,圆号承接了小号犀利的呐喊,在一系列曲折的变化后,弦乐回归宁静,不协和和弦的动机在低音区再次出现,但随即隐没,音乐在丝丝微光中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