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斋藤纪念音乐节·松本在北京专题

松本是一个只有不到20万人口的小镇,却因小泽征尔1992年在这里创办的斋藤纪念音乐节而成为了乐迷心目中的“圣地”。斋藤秀雄是日本的指挥教父、小泽征尔的导师,其《指挥法教程》更是指挥家们的必修课。为缅怀恩师,小泽征尔从全世界挑选乐手组建乐团,每年8月至9月在小镇松本举办斋藤纪念音乐节。小泽征尔音乐塾则是一项旨在培养年轻音乐家的教育计划,目前参与者已有数百人,其中不乏来自中国各大音乐学院里的佼佼者。他们跟随大师接受严格的乐团训练,在世界各地巡演。得益于音乐塾计划,他们的演奏水平迅速提高,已经有许多人加入了顶尖乐团。
  此次斋藤纪念音乐节与音乐塾一同来到国家大剧院,将是自2009年的琉森音乐节之后又一次引人瞩目的盛事。
  本次音乐会将演奏柴科夫斯基的《C大调弦乐小夜曲》、巴托克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及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其中巴托克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将由皮特·赛尔金(Peter Serkin)出任钢琴演奏。出身于音乐世家的赛尔金此前曾与小泽征尔有过多次合作,其色彩丰富且具有高洁气质的演奏将为音乐会现场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点击进入斋藤纪念音乐节·松本在北京专题

松本是一个只有不到20万人口的小镇,却因小泽征尔1992年在这里创办的斋藤纪念音乐节而成为了乐迷心目中的“圣地”。斋藤秀雄是日本的指挥教父、小泽征尔的导师,其《指挥法教程》更是指挥家们的必修课。为缅怀恩师,小泽征尔从全世界挑选乐手组建乐团,每年8月至9月在小镇松本举办斋藤纪念音乐节。小泽征尔音乐塾则是一项旨在培养年轻音乐家的教育计划,目前参与者已有数百人,其中不乏来自中国各大音乐学院里的佼佼者。他们跟随大师接受严格的乐团训练,在世界各地巡演。得益于音乐塾计划,他们的演奏水平迅速提高,已经有许多人加入了顶尖乐团。
  此次斋藤纪念音乐节与音乐塾一同来到国家大剧院,将是自2009年的琉森音乐节之后又一次引人瞩目的盛事。
  本次音乐会将演奏柴科夫斯基的《C大调弦乐小夜曲》、巴托克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及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其中巴托克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将由皮特·赛尔金(Peter Serkin)出任钢琴演奏。出身于音乐世家的赛尔金此前曾与小泽征尔有过多次合作,其色彩丰富且具有高洁气质的演奏将为音乐会现场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                  柴科夫斯基 曲
  E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119号           巴托克 曲
   钢琴:皮特·赛尔金

——中场休息——

f小调第四交响曲,作品36号                 柴科夫斯基 曲

曲目介绍:
  柴科夫斯基《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
  
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维罗纳,蒙太古家族的罗密欧与凯普莱特家族的朱丽叶,不顾两家世仇真心相爱,最后以死与命运抗争,使两大家族化解了仇恨。
  十六世纪末由莎士比亚改编而成的这部舞台悲剧作品非常有名。像十九世纪众多浪漫派音乐家一样,柴科夫斯基(1840-1893) 也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里得到灵感,触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写出了其独具特色的音乐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在先有情节后写音乐的情况下,柴科夫斯基的创作未必只是被动的。导入文学式隐喻手法、革新古老的音乐形式、将音乐推到新的发展水平,这就是柴科夫斯基后来创作一些大型交响曲时的实践态度。《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正是第一次正式尝试这种创作手法的作品,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部幻想序曲对柴科夫斯基而言是一次意义极为深远的实验。 

巴托克《E大第三奏曲》
  
《第三钢琴协奏曲》是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所创作的最后一部完成品,作品首演于1946年2月8日,作品从首演起就获得好评,大受欢迎。但人们对作曲家晚年遗作的评价往往分歧很大,对巴托克也不例外。也就是说,对将民间音乐的精髓纳入现代音乐框架中并使之焕发光彩的“现代主义作曲家”巴托克的支持者来说,该协奏曲显得过于平庸,而对喜欢两次大战时期受到推崇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人来说,又觉得这部作品“一如既往地离奇粗俗”。但是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在《第三协奏曲》中,巴托克对音乐达到了奇迹般运用自如的境地。在这部作品中,通过民间音乐研究提炼出来的调式、节奏以及和声,与莫扎特风格的古典乐派协奏曲的形式完全协调。两者并不冲突,西方古典音乐被当作另一种民间音乐处理——这种运用自如的境界体现在这部协奏曲中。 
  这部协奏曲由快-慢-快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始于与混合利底亚调式协调的民谣式主题,继而是包括大自然里的祈祷歌的第二乐章,随后发展为第三乐章的怒涛般的回旋曲。这是一部既温暖又辉煌的协奏曲。 

柴科夫斯基《f小第四交曲》
  
《第四交响曲》创作于1877年,这部作品让谦虚的柴科夫斯基也发出这样的感叹:“从来没有这么喜爱过自己的作品”,“这是目前为止所写的作品中形式最完美的。”柴科夫斯基将《第四交响曲》献给了梅克夫人,在写给她的信上,柴科夫斯基对交响曲内容所作的解释非常有名。他在信里说,第一乐章是痛苦现实与幸福梦想的交错,第二乐章是悲哀,第三乐章是反复无常,第四乐章是民众的节日。柴科夫斯基导入文学式的隐喻手法,革新了古老的音乐形式,将音乐推到新的发展水平。《第四交响曲》于1878年2月10日在莫斯科首演后,同年11月又在彼得堡上演。据说这是历史性的一大成功。此后,该作品又在巴黎、德累斯顿、伦敦等地演出,使柴科夫斯基名声大噪,他与《第四交响曲》一起得到了国际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