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为庆祝开幕三周年,国家大剧院倾力打造了一台大剧院版“明珠幽兰——四大昆剧古典名著选粹的演出”。国家大剧院被誉为璀璨的“水上明珠”,昆曲则被周总理比喻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幽兰”,此次,“明珠”之上“幽兰”吐芳,昆曲这株吐露六百年的幽香兰花将在国家大剧院中绽放新芽,吐露新蕊。国家大剧院版昆曲将美轮美奂的舞美设计与四大昆剧古典名著选粹完美结合,大雅之堂赏细腻昆曲之美,呈现给观众最极致的视听享受。
《长生殿·小宴惊变》
《长生殿》第二十四出《惊变》在词曲结构上,采用了“南曲、北曲合套”的形式:以中吕宫调北曲《粉蝶儿》开始,接南曲《泣颜回》、北曲《石榴花》、南曲《泣颜回》、北曲《斗鹌鹑》、南曲《扑灯蛾》、北曲《上小楼》、南曲《扑灯蛾》接【尾声】结束全剧。生角唐明皇全唱北曲,旦角杨玉环唱南曲,中加宫女伴唱。南曲是只有1、2、3、5、6的五声音阶乐系,北曲才是有4和7为七声音阶。原为南戏和北杂剧各自采用截然不同的两种音乐系统,而“南北合套”正是古中国南方北方不同乐系交流融汇的历史过程是中国音乐史中一件大事。昆曲即南曲加北曲是全中国乐系融合的标志,不可误认为昆曲只是昆山或吴中的地方曲腔。《长生殿》经音乐家徐麟指导谱曲,音乐突出成功才有“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之说。李、杨由正生、正旦规范的行当程式塑造人物,堪称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经典范例。
《桃花扇·守楼寄扇》
桃花扇》第二十二和二十三出《守楼寄扇》,作者借“桃花薄命,扇底飘零”的慨叹,来表现“舆图换稿”这一特定的、风云变幻的年代中侯、李爱情的悲凉意蕴,以及美人血痕点染成折枝桃花的悲壮色彩,准确地体现了作者孔尚任在《桃花扇小识》中所表达“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的主旨。原著《寄扇》是一出幽怨悱恻的“思妇戏”,由五旦(闺门旦)一人独唱一大套北曲双调《醉桃园》、《新水令》、《驻马听》、《沉醉东风》、《雁儿落》、《得胜令》、《乔牌儿》、《甜水令》、《折桂令》、《锦上花》、《碧玉箫》、《鸳鸯煞》十二支曲牌,一气呵成,是很吃功夫的点题之曲。
《西厢记·传书赖柬》
《西厢记》原著为十三世纪元杂剧大家王实甫的巨著,全剧五本二十一折。北方昆曲剧院所演的是当代已故戏剧家马少波先生于1982年在京整理改编的北昆版北西厢,全剧共十场,场目为:一、惊艳,二、联吟,三、寺警,四、悔婚,五、听琴,六、传书,七、赖柬,八、佳期,九、抗辩,十、惜别。该剧自1982年9月在京首演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至今已近三十年,常演不衰。此版忠实地继承了王实甫北杂剧《西厢记》的风格,保存了多数绝妙好词,并由已故古典音乐家傅雪漪先生谱曲,北曲昆唱优美动听,是剧院演出场次最多、上座率最高的一台新保留剧目。
《牡丹亭·游园惊梦》
“游园”是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前三支曲子主要写杜丽娘游园前的心理活动,后三支曲子主要写丽娘游园中的所见所感。《惊梦》是全剧奇幻情节主脉的第一环,在这里,作者的妙笔生花地写出了杜丽娘青春觉醒,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牡丹亭上三生路”迈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从结构上看,《惊梦》这出戏它可分为“游园”和“惊梦”两部分;就内容而言,主要写女主人公杜丽娘的青春觉醒,梦里钟情,是她反抗和追求的叛逆之路的开始,文采飞扬,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相关展览
兰苑芳鳌——纪念昆曲申遗10周年展
《长生殿·小宴惊变》
唐明皇和杨贵妃在御花园中饮酒作乐,贵妃载歌载舞,为明皇歌唱李白所写清平词。明皇大乐,开怀畅饮,贵妃不胜酒力,先回宫安寝。这时丞相杨国忠突然见驾,告以安禄山造反逼近长安,明皇仓促下令往西蜀避难。
《桃花扇·守楼寄扇》
李香君抗婚血溅定情诗扇,被杨龙友用花草汁液点燃成桃花,李香君苏醒后将桃花扇托苏昆生带给侯方域,以表深情。
《西厢记·传书赖柬》
《传书赖柬》一折是《西厢记》全剧重要的故事转折点,清晰地描绘出女主角崔莺莺欲进先退的矛盾心理以及痴情书生张君瑞的种种复杂心绪。
《牡丹亭·游园惊梦》
南安太守杜宝之女丽娘,深居闺阁。偶与婢女春香游览花园,目睹春景,感动情思。归来假寐,梦见一秀才柳梦梅,两情缱绻。醒后回想梦境,犹萦思不已,难以释怀,因此重在园中寻觅梦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