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演于1892年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是俄罗斯芭蕾学派的典范,也是柴科夫斯基三大经典芭蕾舞剧之一。《胡桃夹子》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芭蕾舞剧,之所以能吸引千千万万的观众,一方面是由于它有华丽壮观的场面、诙谐有趣的表演,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柴科夫斯基的音乐赋予了舞剧强烈的感染力。《胡桃夹子》的剧本是根据德国著名作家霍夫曼的童话《胡桃夹子和鼠王》改编的,全剧共分两幕,描绘了儿童的独特天地。舞剧的音乐充满了单纯而神秘的神话色彩,具有强烈的儿童音乐特色。百余年来,全世界上演过众多版本的《胡桃夹子》,但由于欧美国家文化背景差异不大,大多数版本的《胡桃夹子》也大同小异。而中国国家芭蕾舞团创作的中国版《胡桃夹子》却将中西文化融为一体、别具一格。2010中国版《胡桃夹子》在柴科夫斯基音乐的陪衬下展开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中国民俗风情长卷,表达了中国芭蕾舞艺术家对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一种思考和探索。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思考并未背离芭蕾舞剧的基本要素,它在原剧基本框架未做改变的基础上,用创新的理念贯穿始终。

主创阵容:
  总策划:赵汝蘅
  制作人:冯英、赵汝蘅
  作 曲:柴科夫斯基
  总编导:赵明(特邀)
  编 导:王媛媛(特邀)、冯英

第一幕
  第一场——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京城庙会
  在中国农历新年即将到来之际,大人们都在庙会上忙碌的置办年货,大家都在用中国的礼仪互致新年问候。孩子们也充分享受着“过年”的喜悦。团团和圆圆以及他们的小伙伴们在嬉戏打闹,吃着甜美的糖葫芦、抽打着旋转的陀螺、放飞着美丽的风筝,团团还买了一个象征“年”的面具吓唬圆圆。团团和圆圆的爷爷随后便和孩子们讲起了“过年”的由来。12个孩子又拿起象征着12生肖的面具在飞雪迎春的气氛中欢庆除夕夜的到来。
  第二场——一个惬意祥和的中式客厅
  除夕夜,一位外国友人来到了团团和圆圆的爷爷家做客,一起欢度春节。外国朋友看到了可爱的圆圆,便将一个胡桃夹子作为新年礼物送给了园园。团团却有些嫉妒了,也想得到这个看似魔幻的胡桃夹子,他撅起了小嘴,耍起了性子。爷爷连忙拿出一副双节棍送给团团。爷爷和奶奶又分别将颇具中国元素的礼物回赠给外国朋友。孩子们拿着胡桃夹子耐心地听外国朋友讲解它的用处,而贪心的团团却趁机将胡桃夹子抢到手中。圆圆又气又急,百般周折才要回心爱礼物。全家大笑,在喜庆的气氛中,年夜饭也开席了。外国友人给这个祥和的中国家庭拍摄了一张全家福。
  第三场——圆圆的卧室
  圆圆独自回到自己的卧室,她始终抱着胡桃夹子,片刻不离身。很快就进入梦乡……
  现实与梦境的交替,团团和叫“年”的怪兽居然融为一体,他们恶作剧般地将胡桃夹子偷走,圆圆醒来后焦急万分。突然,胡桃夹子变成人型跳了出来,叫“年”的怪兽群也围了上来。胡桃夹子英勇善战,招来很多小老虎并肩作战,与“年”搏斗。搏斗异常激烈,又不失诙谐。
  第四场——仙鹤王国的奇境
  正当双方交战正酣,僵持不下之时,梦境中的仙鹤女王飘然若现,抽出头顶上的红纱。所有“年”的怪兽均被红色震撼,无力的倒下。圆圆亲见仙鹤女王的神奇魔力,向仙鹤女王行礼致谢,并拜求女王将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仙鹤,带着心爱的胡桃夹子飞向了奇幻的瓷器王国。
  第二幕
  第一场——瓷器王国
  圆圆来到了神奇的瓷器王国,眼前的一切让人心驰神往、目眩神迷:有福娃的喜庆相迎;有十二生肖的盛装表演;有糖葫芦的恬心滑稽;有扇子舞的潇洒飘逸;更有丝绸舞、风筝舞、陀螺舞和金元宝舞等颇具中国元素的庆典场面。
  第二场——喜庆新年的情境
  景泰蓝的出场更让瓷器王国实至名归。庆祝新年的鞭炮小人将圆圆缓缓托起,梦境中的人物突然消失。原来,团团吵醒了做梦的圆圆,回到现实中的圆圆手中依然紧握着胡桃夹子,生怕它再被团团抢去。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恍如隔世的圆圆此时才意识到一切皆梦幻,心生歉意的她将胡桃夹子送给团团。此时,鞭炮齐鸣,除夕夜的高潮伴随着新年的喜悦将幸福传递给每个人。团团又怯生生的将胡桃夹子还给了圆圆,全家人欢欢喜喜迎来了一个美妙的年景:卯兔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