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音乐的产生,人类文明的精神内涵将缺失一个大展风采的维度;如果没有音乐的流传,人类文明的理性之美将失去一方光前裕后的舞台;如果没有音乐的映射,人类文明的高歌猛进将匮乏一份滚滚向前的助力。史学家斯宾格勒曾说“世界的历史就是城市的历史”,城市化的进程也同步催化了文明的演进,作为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音乐犹如洒在城市每个角落的天籁,无形无状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聆听者,如细雨般滋养着城市的文明之花。

从自身而言,城市中的音乐也并非无根无萍,它的萌发直至绽放基于自然生长的民间音乐,与此同时,民间音乐随着行家里手迁徙至城市之中,找寻到焕发新生的沃土。乾隆年间四大徽班挥师进京,促使京剧成为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成为国粹典范;清末民初活跃于河北民间的说唱能人将弦子书和单板鼓带入京津地区,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京韵大鼓,成为文化符号。民间音乐中基于地缘、风土而形成的非文明性的元素,在城市音乐文化发展之中被更为广泛地包容兼蓄,从而延长并延伸了自身的艺术活力。

城市化演进的早期进程中“现代化”与“西方化”是两股强势却趋近的走向,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音乐的发展方向,传统艺术、民间音乐受到西方记谱法、和声体系、乐器制作及乐队建制等影响,获得了经历文化融合后的新风格。时至今日,传统文化从注重形式的“西方化”发展,自发的向关注内容的“现代化”发展靠拢。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核与西方音乐元素展开了深层次碰撞,逐步取代了单一的形式与体裁的转化,为新风格下的音乐注入凝练的民族内涵,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2023/24乐季“乐是故乡明”系列将从交响音乐的视域,呈现中国音乐在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硕果佳作。吕嘉总监将率领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唱团及声乐、京剧、鼓书演唱家一同上演浓缩了京腔音韵的交响合唱《北京大合唱》,作品描绘了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之美和人文风情,凝练了历史变迁中的风土人情,在音乐的图景中动态地展示了百年古都的文化绵延。取材于另一部经典民族交响合唱作品《黄河大合唱》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也将由德籍华裔指挥李飚携手美籍华裔钢琴家黎卓宇共同演绎,音乐中的文化共鸣不言自明,凝聚人心。民族力量在黑白键的起落之间激荡,影响着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一代代华夏儿女。

回望成就更好的前行,三部中国风格的委约新作的世界首演将会引领我们书写时代的共振。黄若创作的《蝶·变》取材自庄子《庄周梦蝶》的诗意哲思,将真实与虚幻的二元性思考在音乐中继续蔓延,东方哲学的精神力量穿越千年而来,以期唤起深思。奥地利曲作家多伊奇为中国传统乐器笙而作的协奏曲《现象》,通过传统乐器的视角,开启了作者对于未知异国文明深入浅出的求知与探索,笙是民乐中鲜少具有显著和声演奏特征的乐器之一,它与交响音乐之间具有天然的交流基础,打开东西方音乐和而不同的对话与探索。盛宗亮创作的交响序曲《神鸡破晓》将视线聚焦于欣欣向荣的新时代,旭日东升的光明未来,留下属于我们的时代脚步与期许。三部作品将会在指挥家李飚、吕嘉及钱俊平执棒的音乐会迎来世界首演,成为城市中的文化新声。

音乐是流动的艺术,于时间之中纵向穿梭,由古及今;在民族之中横向跨越,繁华众生。流动之中的文化交汇,超越时间、民族、疆界,回到人群之中,重塑反哺时下的文明,余秋雨曾书“文化是一种手手相递的炬火,未必耀眼,却温暖人心。”音乐犹如这只文明火炬的外焰,汲取来自文明底蕴的热量,吸收来自文明弥新的空气,燃起最为炽热的火光,照亮继往开来之路。

刘逊

作品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