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参观游览 > 艺术展览 > 往期展览
绿水青山——国家大剧院第二届当代青绿山水作品邀请展
展览时间:2021/04/03-2021/05/25
展览地点:北水下廊道东展览厅
  • 展览介绍
  • 展厅实景
前  言

“山水居首,青绿为源”。青绿山水作为中国山水画之肇始,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青绿”不仅表现出自然界丰富多样的色彩之美,“山水”更是承载着中国文化所独有的审美观照与精神内涵。古老的青绿山水发展至今天,它所蕴含的文化基因不仅得到了传承,更是被当代艺术家以多元的手法进行延展,赋予“青绿山水”更加广阔的观赏维度和思想意涵。
“绿水青山”是国家大剧院自主策划的以推广当代青绿山水作品为主的视觉艺术展览品牌,本次第二回展以“泛青绿”为策展理念,让青绿山水走出艺术分类学界定的围墙,跨越画种的边界,延伸到更加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
展览邀请徐冰、孙恺、牛朝、吴建福、陈端、贾志发、杨广涛、何情、李昂、丁浩、杨潇等十一位来自当代不同视觉艺术领域的艺术家参展,他们以各自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出面貌多样的以“青绿”为母题的作品。我们从中不仅可以欣赏传统青绿山水画“随类赋彩”“以色貌色”的色彩美学,更能在展厅里陈列的装置艺术和天然观赏石中,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观念。
此次“青绿山水”综合艺术展包含了更多维度的观赏角度和理念空间,相信这些具有当代现实关怀与视觉经验的艺术作品,能够让观众更加充分欣赏和感受“青绿山水”独特的审美意象和思想内涵。
  王宁
  国家大剧院院长
  2021年4月

序  言

气清更觉山川近 意远从知宇宙宽
王鲁湘
“绿水青山”是中国人脱口而出赞美自然景色的高频词。
山和水是人类生存的地球上最重要的地理景观,构成人类生息繁衍的家园,也是较早进入人类审美视野,成为诗歌和绘画表现对象的艺术题材。
由于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主要由几大山系和几大水系构成,培养出中国人对山水环境特有的文化敏感。“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仁山乐水”“澄怀味象”的审美观照,“啸傲林泉”“丘园养素”的生命寄托,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特有的精神内涵。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在中国文字中,属于绿色一系的字词有绿、青、翠、黛、碧等,分别代指视觉中不同深浅远近轻重的绿色:山翠如浇、山光凝碧、山源绿润、青山聚秀、远黛浮空。当这些字词出现的时候,代表的不仅是悦目的颜色,还是美好的评价,愉快的心情,甚至是卜居归隐的冲动。
所以,最早的山水诗,是丹崖翠麓、青山结庐、白云青柯、青霄壮游的游仙诗;最早的山水画,是云林湿翠、千岩竞秀、万壑流翠、丹碧辉映的青绿山水画。从一开始,“青绿”就被注入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仙气,一种极致之美的灵气,一种天长地久的时空之维。
因为那是另一种存在,永恒而且纯粹,所以宜用纯度和明度极高的矿物颜料来表现,这些达到宝石级别的矿物颜料,来自于自然,但又超自然,在画家“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想象力的驱动下,与山川神遇而迹化,幻化出霁景澄明、灵景清幽的无尘世界。最奇妙的是,当绢帛、纸缣和墨都经不住时间的侵蚀而与时俱老呈现出一派苍颜的时候,青、绿、朱砂却如神人玉女般青春永驻,从深褐色的暗景中璨然而出,此情此景,恰如王铎诗云:“天女拨云来种药,仙人携我坐吹笙;书传沧海八千鹤,花烂芙蓉十二城;从此丹砂添羽翼,逍遥散发足长生。”
尽管文人画的崛起导致了水墨写意的兴盛和青绿山水的边缘化,青绿山水固有的仙灵之气和富贵之气却是无法消解的。当社会从匮乏走向丰裕,当生活从实用走向审美,当精神从日常走向玄远,呼唤青绿山水的时代需求就会涌现,而绵延上千年的青绿山水,就会在一个新的时空之维王者归来。
国家大剧院自主策划的“绿水青山——当代青绿山水作品邀请展”,就是一个具有极高学术品位和艺术水准的回归。它不仅向普通观众普及了久违的青绿山水相关知识,更通过精心遴选的画家和作品,展现出青绿山水文脉在当下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延伸与发展。特别是通过跨界艺术家的参与,大大拓展了人们对“青绿山水”概念的认知,破除了许多观念迷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避免了因为传统概念的复活而带来的行为桎梏。
本回“绿水青山——当代青绿山水作品邀请展”,延续首回展览的宗旨,但观赏维度和理念空间更为扩展。
来自北京、福建、西安、山东的艺术家孙恺、牛朝、贾志发、陈端、吴建福、杨广涛、李昂、杨潇,延续传统的平面绘画创作,用精细的笔法和雅丽的色彩,塑造出一个个美丽动人的青绿山水世界,表达出当代人的山水梦境。旷朗无尘的青山绿水用它的静美明丽刺痛我们的双眸,毕竟我们的生存环境与这样的画面还存在巨大的反差。传统青绿山水固有的装饰性,在这些艺术家笔下,得到了或多或少的构成化处理;色彩的渲染,似乎更加透明和轻灵。看他们的画,想起苏轼的诗句:“多情明月邀君共,无价青山为我赊。”
这回特别邀请到几位素负盛名的装置艺术家。徐冰参展了《背后的故事:溪山秋色图》。他以明代蓝瑛的画为蓝本,使用宣纸、玻璃、树枝、麻丝、棉布等等不起眼的材料甚至是废料,来进行某种“拟作”。这些非绘画性材料,通过一定的组合,由光和空气调配,最后在眼前呈现一幅极具东方韵味的“山水画”。徐冰的这幅装置作品,暗含着诸多哲理性的思考,而且他希望观众参与进来,同他一起讨论,包括创造与摹仿、真实与虚无、废料与艺术,都是这幅作品引发并可以开放讨论的话题。
毕业于法国南特大学美术学院的独立艺术家何情带来的装置作品《录青》,是用青和绿两种颜色的丝网捏造成型的。她借用了青绿山水的山形轮廓和青绿两种颜色,实际上抽象出了青绿山水最本质的元素:形与色。这也是图形世界最本质的东西,是人类认知世界并建构知识体系的两座桥梁。她以极简的方法带领观众走进青绿山水,品质通透,格调优雅。
而来自山东艺术学院的丁浩,在重构传统山水图式的时候,却坚守着经典的传统思维定式。他的装置作品《山有树兮木有枝》,用折下的枯枝,通过一种白描的意象组合,不仅完美地再现了山水画山体轮廓,而且略带幽默地反讽了山水画的核心概念“皴法”,传达出某种书法用笔的韵致。通过从自然中撷取树枝进行意象组合这一行为,他以取消毛笔的方式呈现了文人画津津乐道的“笔法”效果,达到了一种观念的反讽,耐人寻味,促人反思。
佘文涛将中国文人室内陈设必不可少的观赏石带进了展厅。观赏石的陈列与赏玩,是最中国也最文人的一种艺术行为,盛行上千年,沉寂数十年,近几年复苏,方兴未艾,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庚子年达到巅峰。这种几架之上“以大观小”的艺术,其坐拥山水、呼吸宇宙的气概,似乎具有极强的抗疫抗忧的气场,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山水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这是一场“后疫情时代”的艺术展,它提醒我们,与自然友好相处,并心存敬畏,对人类来说,是多么重要。
最后,以元代许谦的两句诗与大家共勉:
“气清更觉山川近,意远从知宇宙宽。”
  2021年2月25日
  于京华襟道斋


↑点击图片或扫码进入全景浏览


展览介绍

澄 怀

“卧以游之,澄怀观道”是古人徜徉于山水画中使精神遨游、得以悟道的状态。当代艺术家在面对古代青绿山水时也会心驰神往,恣意畅游,并从古典图示中得到蒙养和启发,继而做出带有个体思考的独特表达。


牛朝 秋山流云 170cmx92cm 纸本设色 2019


徐冰 背后的故事:溪山秋色图 90cmx550cm 综合媒材装置 2014


杨潇 青峦白涟 140cmx23cmx6 纸本设色 2020
观 照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古代山水画本是“妙造自然”的过程,这里的“自然”既是自然万物,也指代创作过程中的自然表达。当代艺术家面对工业化、城市化的景象,也自然而然地将生活中的日常符号及审美经验融入艺术创作中。


陈端 丽日 57cmx86cm 纸本设色 2020


何情 青录(Líng) 蓝绿色纱网 鱼线 2015


贾志发 饮之太和 68cmx45cm 纸本设色 2020


孙恺 翠 纸本设色 50cmx50cm 2018


吴建福 行走的风景系列之九 132cmx66cm 纸本设色 2017
神 往

“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当我们通过外物的表象直达“本真”,便能进入将有限生命投入无限空灵的境界,这种“化景物为情思”的超越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中华文化独有的审美观照与精神内涵在艺术作品中缓缓流淌。


丁浩 山水再造之一 87cmx31.5x6cm 木 2014


李昂 边际 101cmx85cm 绢本设色 2019


杨广涛 罗敷石壁 200cmx100cm 金银箔 重彩 2020

  

万象同框,和而不同;山水方滋,恰入画图。自古以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思想始终贯穿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代代相传。当青绿山水作为“根脉”进入当下创作者的视野时,艺术家们虽然以“笔墨当随时代”的眼光将其进行了建构与重塑,通过不同艺术表现手法加以创作,扩展了大众对“青绿山水”认知的外延,却依旧在创作中不断触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根本话题。
本次展览作为以“青绿山水”为主题的综合艺术展,囊括了绘画、装置及天然观赏石等多种元素,并将“万物与我为一”作为主旨贯穿了各个单元。跨越画种边界后的“青绿山水”,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组合在一起,奏出优美的交响和声。希望观众在观展过程中,畅游于“天人合一”的精神氛围里,聆听古典与现代,生活与艺术,天工与人工的和谐之声。我们愿以“画如江山”映照“江山如画”,以“青绿山水”呼唤“绿水青山”。
 
  国家大剧院
 202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