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文艺经典中的党史》第七课|致敬“长征精神”

国家大剧院·走进唱片里的世界微信
6月23日下午14:30《国家大剧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经典中的党史”系列活动》第七场《致敬长征——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三代人相聚重温“长征精神”。本场活动邀请党史专家邵维正,《长征组歌》第一代至第三代歌唱家马子跃、于乃久,叶翠、张大伟以及武警北京总队战士男声合唱团,现场通过访谈、表演、历史电影等形式,再现《长征组歌》的辉煌历史,致敬长征精神。


忆峥嵘岁月——长征与《长征组歌》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长征。红军超乎寻常的毅力,战胜了几十万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越过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经历十几个省、约二万五千里的征途。终于到达目的地——陕西省北部。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对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邵维正在访谈中谈到,长征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长征组歌》是中国音乐史上一座红色革命的里程碑。在活动中马子跃谈到:“长征是传奇的,《长征组歌》也是传奇的,诗词只用680字就概括了长征的全貌,刻画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战役”。他还回忆到:“周恩来总理看过多少次演出和排练我是数不清的,但我清楚的记得在1965年8月份《长征组歌》在不同演出场地进行3次演出,周总理都有去观看,每次看完都赞不绝口。”他曾说:“你们演一场我就看一场。”


《长征组歌》为何成为经典
《长征组歌》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是深入人心的音乐经典。1965年,曾参加过长征的萧华为纪念长征,用自己的真实经历谱写了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史诗。随后,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诃、遇秋选择其中的10首《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谱成组歌,10个环环相扣的战斗生活场面,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融合在一起,最终汇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

在访谈中马子跃谈到:“《长征组歌》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音乐生动鲜明。比如《突破封锁线》这唯一一首战斗进行曲,通过交响性的前奏写作,快速的跑动旋律、短促的节奏,动力性较强的低音音型勾画出战斗性音乐形象的轮廓,造成一个紧张战斗的背景。”


访谈之间,第二代领唱于乃久,第三代领唱叶翠、张大伟与武警北京总队战士男声合唱团在现场为大家献上三个精彩选段的表演,观众对演出赞不绝口,说到:“这演唱原汁原味,有情有义,有血有肉。”观众的掌声回荡在艺术资料中心,久久不能平静。


老中青三代艺术家谈传承新时代长征精神
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于乃久在访谈中表示:“《长征组歌》弘扬的是伟大的长征精神,能够在这部作品中担任领唱,成为长征精神的传播者,我感到非常荣幸。”


叶翠在活动中提到:“大家知道长征组歌共有10曲,我掌握了所有曲目领唱、合唱的歌词和动作,并且我有向老一辈艺术家汲取经验,并融入自己的风格特点,为观众进行演绎。同时我也再不断地学习长征的历史,更好的传承、弘扬长征精神。”


张大伟在活动在说到:“今天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长征那段艰苦的岁月,我们能做的就是继承和发扬,走好属于自己的新时代的长征路。我希望用一生诠释《长征组歌》,生命不息,演唱不止。”


此次活动活动虽然结束,但是老中青三代艺术家,都将继续用艺术的魅力传承永不褪色的长征精神。

《国家大剧院庆祝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文艺经典中的党史”系列活动》介绍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秉承作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的使命和担当,践行国家大剧院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新要求、新格局、新担当,国家大剧院以“文艺”为切入点,寓党史学习教育于文艺实践中,特别策划推出《国家大剧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经典中的党史”系列活动》,通过艺术家讲演、艺术展览的方式,以“作品为点,党史为纲,精神为魂”的思路,用经典文艺作品串联起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弘扬共产党精神,凝聚力量、感召人心。



 
活动排期


文案:张赫媛
摄影:刘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