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线上看展 | 听听兽首鼎讲“皖乐徽声”展文物背后的故事

国家大剧院微信
 

大家好,我是“萌萌哒”兽首鼎,来自安徽舒城县,也是“安徽音乐戏曲文物展”的代言人!今天,我给大家讲讲我的几位“好朋友”的故事……
 
皖乐徽声——安徽音乐戏曲文物展
展览时间:2019年12月21日-2020年3月15日
展览地点:国家大剧院东展览厅
主办单位:国家大剧院、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承办单位:安徽博物院
 
1
“重器”——龙虎纹鼓座
龙虎纹鼓座,春秋(前770-前476年)
1980年安徽省舒城县九里墩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由青铜制成,“重”达67公斤,历史价值厚“重”,被定为“一级甲等”文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国宝”!
这件圆形鼓座的外侧有四个铺首衔环,口沿处有怒吼的猛虎和独角翘立的游龙,造型奇特,气势雄浑。鼓座外圈上下各有一周铭文,学者们根据铭文中的“童鹿”二字和相关考古资料,判断这件鼓座出自文献中记载寥寥数笔的“钟离国”。
 

鼓座铭文
 
知识点1:历史上的钟离国,因地理位置重要,在春秋晚期成为吴楚争夺的焦点之一,最终被吴国所灭。
 
知识点2:鼓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既可以作为祭祀、礼乐仪式场合的乐鼓,也可以作为战场上的战鼓。汉代以后,鼓逐渐成为了社会各阶层常见的一种乐器。

2
“全国首秀”——女伎乐木俑
历经1000多年的岁月,依然保存完好

女伎乐木俑,宋(960-1279年)
2014年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弋江镇铁拐村铁拐组宋墓出土,南陵县文物管理所藏

这组木俑一共10件,仔细观察不难发现,10位女子身着统一的服饰、梳着统一的发型,手里拿着拍板、笛子、排箫、琵琶等各式乐器,俨然一支宋代的“女子十人乐坊”。那么她们的主人又是什么人呢?考古学家根据墓中出土旌幡上的文字“安康郡太□□氏之柩”及其他随葬品推断,墓主人应为朝廷命妇。古人讲究事死如生,这组伎乐女俑,很有可能就是这位诰命夫人生前在家中蓄养乐伎的写照,也是宋代民间音乐发展兴盛的写照。

3
微缩的戏台——戏曲人物瓷枕

影青釉戏曲人物瓷枕,元(1271-1368年)
1982年安徽省岳西县店前镇司空村出土,岳西县文物保护中心藏

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经过漫长孕育之后,开始正式走向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古代瓷枕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瓷枕的装饰题材丰富,技法造型多样,戏曲正是此时瓷枕制作的一个重要题材,具体表现为散乐百戏、勾栏瓦舍、宋金诸宫调等方面内容。
瓷枕发展到元代,比较典型的主要生产窑口有河北磁州窑、江西景德镇窑和山西平阳窑等。其中,景德镇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青白瓷建筑型“镂空雕”戏曲人物枕。


4
徽州古戏台——馀庆堂戏台
祁门县“馀庆堂”古戏台模型
现代,安徽博物院藏

这件馀庆堂戏台模型厉害了,它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按照1:10的比例为此次展览专门定制的。模型全部为榫卯结构,包括3000多个构件。
馀庆堂戏台位于祁门县,建于清咸丰年间,是徽州古戏台中极具代表性的建筑。它最为独特之处在于戏台与宗祠之间的有机结合,即戏台与享堂、寝楼相对。馀庆堂戏台不但体现了徽州人的宗族观念,还是徽商支持下徽州戏曲活动活跃的见证。

5
黄梅戏《女驸马》——蟒袍玉带
严凤英演《女驸马》时穿的蟒袍玉带
20世纪60年代初,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藏

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演出《女驸马》时穿的蟒袍玉带也在这次展览之中。它的金色部分全部由黄金抽丝绣成,色泽光鲜亮丽。展览中还展出了严凤英演出《碧玉簪》时佩戴的点翠头面,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色彩依旧艳丽如新。
 

严凤英演《碧玉簪》时佩戴的点翠头面
20世纪50-6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藏

黄梅戏是一拂清新的“山野来风”,既贴近百姓生活,又不乏浪漫主义情怀。它原是流行于安徽省安庆一带的地方小戏,由湖北省黄梅县流传的采茶山歌、小调,与安庆地区的方言、文化结合而形成。它不断吸纳借鉴,从山野走向舞台,从民间的生活小戏终成引人注目的“黄梅戏”。

百闻不如一见,听完了我的介绍,大家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想来看展了呢?其实,这次我和这么多好朋友们聚集到大剧院,非常难得。
 
 
还等什么,只需售票处购买一张参观票,就可以步入展厅,和家人朋友们一起在新春佳节欣赏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