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搭上时光机,在艺术档案中感受新中国艺术繁荣与发展

国家大剧院微信
档案承载历史、记录发展、见证改革。每件档案背后都有着道不完的故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启了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新篇章,一批又一批汲古铸今、反映宏伟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应运而生。艺术档案不仅真实记录了这些作品诞生的全过程,更是新中国文艺发展宏伟图景最有力的见证。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且正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8月23日,由国家大剧院和北京市档案学会主办,9家艺术院团和高校协办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艺术档案见证新中国艺术繁荣与发展”系列活动在国家大剧院开幕。

本次活动将集中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珍贵史料,用丰富的文字、图片、影像和实物组成瑰丽的艺术画卷,共同见证新中国文艺发展的伟大历程。


本次活动展览分布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二层、三层、四层。在音乐厅二层和四层环廊,将通过展板、电子画屏来展现各参展机构的艺术档案成果。其余展览部分将分为六大展区:

1
手模展区:艺家们的“天使之翼”

艺术家用心血和智慧创造出一部又一部经典之作,而他们的双手就如同“天使之翼”。此展区位于音乐厅二层南侧,精选曾在国家大剧院奉献过精彩演出的数十位中外著名艺术家的手模印记。


这张照片展示的是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2010年指挥国家大剧院制作的歌剧《茶花女》时留下的手模。马泽尔一生指挥过150多个乐团、演出了超过5000场次的歌剧及音乐会,被称为“世界上最贵的指挥家”。

2
舞美展区:舞台上“行走的灵魂”

舞台美术是舞台艺术作品核心主旨的外在体现,是舞台美术设计者对导演构思的具体阐释,是艺术创作者视野和思绪的碰撞融合。形式不拘、流畅翻转的布景切换,似舞台上“行走的灵魂”。


此展区位于音乐厅三层南侧,选取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舞台设计手绘图、舞台设计模型、服装、道具等。通过不同历史时期作品的对比,观众们可以清晰地体会到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审美变迁。

3
签名照展区:让观众“见字如面”

在照片上留下艺术家本人的签名笔迹,会使其更加生动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正所谓“字如其人”“见字如面”。通过这些签名照,我们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到艺术家们的别样风采。


此展区位于音乐厅三层南侧,精选了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过的多位中外著名艺术家的签名照。

4
手稿展区:艺术档案中的瑰宝

文字一直是人们传情达意最基础的表达方式。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其字形大小、着力轻重以及文字排列组合的不同,都真实地记录着艺术家彼时彼刻的情感变化。故而,手稿就因其实时记忆和不可复制的特点,成为艺术档案中最宝贵的组成部分。


郭沫若创作的话剧《屈原》手稿

此展区位于音乐厅四层南侧,陈列的手稿或承载着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或镌刻着艺术家的创作心血,当之无愧成为往昔历史的珍贵记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据。

5
视频展区:倾听70年的历史回响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影音记录为艺术档案留存开辟了新的天地。多种记录方式方法,既满足了艺术档案保存的需要,又完全突破了舞台艺术的时空限制,拓宽了艺术作品的传播渠道。


此展区位于音乐厅二层北侧。在这面电视墙上,播放着各参展单位的剧目创作、交流活动等多个影像片段。这些影音记录保留了珍贵的历史瞬间,让我们能够漫步在70年的时空隧道里,欣赏艺术的魅力。

6
海报展区:折射不同年代审美风貌

海报是舞台艺术为观众呈现的“第一幅画面”,是对演出最直接的宣传推广。不同年代的海报,其创作手法、制作工艺不尽相同,客观地反映出不同的时代风貌和审美特质。


此展区位于音乐厅四层北侧,陈列的中国原创剧目海报,同所有的艺术档案一道,娓娓道来着每一部作品背后的故事,成为70年艺术创作道路的缩影,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此外, 汪世林收藏的百年留声机、敦煌复原乐器五弦琵琶、《黄河大合唱》乐谱手稿、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道具、京剧大师梅兰芳舞台艺术影像等众多难得一见的艺术档案将悉数展出,让观众一饱眼福。

本次活动还将邀请知名老艺术家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举办多场讲座,结合具有特色和亮点的艺术档案,讲述自身经历和优秀剧目的幕后故事,畅谈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文艺发展的历史和所获得的成就。

国家大剧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凸显艺术档案在见证新中国艺术繁荣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引领我们更好地坚持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不忘文艺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努力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为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作品而努力。

本次活动将持续到2019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