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电影大导怎样诠释《采珠人》

北京日报
从威尔第的《阿依达》到普契尼的《蝴蝶夫人》,充满异域风情的故事一直深受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的青睐,法国作曲家比才也不例外。《采珠人》是比才创作的三幕歌剧,比家喻户晓的歌剧《卡门》早了10年,除了远古时期锡兰岛的异域情调,“采珠人”这一不为人熟知的群体也给现代的我们留足了想象空间。
    歌剧拉开序幕,锡兰岛海滨采珠人每年一度推举部落酋长的盛会正在举行。既是挚友也是情敌的祖尔迦与纳迪尔久别重逢,多年来他们一直为争夺莱拉而疏远,而今想要再续友情。暮色苍茫中,一位蒙着面纱的修女带着对采珠人的祝福从船中走出,纳迪尔随即认出了她就是昔日的恋人莱拉。然而莱拉却曾起誓断绝情欲一心祈祷,如果违背誓言等待着她的将是耻辱与死亡。莱拉与纳迪尔再次陷入爱情。发现了此事的祖尔迦顿时妒火中烧,当众宣判二人的死刑。行刑之际,莱拉将她贵重的珍珠项链托付给祖尔迦,此时祖尔迦才认出莱拉竟然是他救命恩人。一场蔓延村庄的大火救了这对情侣,也将爱情、友情与恩情交集的纷乱付之一炬。
丰富的和声与多变的节奏营造出了变换多彩的异国情调,使得比才这第一部抒情悲剧超凡脱俗。与奔放热烈的成名作《卡门》相比,《采珠人》以海水般悠远抒怀的动人情感令人着迷。特别是剧中两位男主角的二重唱“在殿堂深处”,也被称为“采珠人二重唱”,是西方歌剧中最著名的唱段之一。当两人重逢互叙旧情时,或两位男主角的友谊出现问题时,二重奏的主题都会在作品中重复出现,旋律优美又深情。男高音咏叹调“我仿佛在花丛中” 是沉浸在回忆中的甜蜜之歌,想起往日的爱情和情人美妙的歌声,仿佛置身于花丛里,充满无尽的欢乐。
《采珠人》首演时比才还不到25岁,当时他在巴黎音乐界还没有确立自己的地位,尽管这部歌剧首演后公众接受度较高,但当时的媒体对这部作品评价不高,所以这部歌剧在比才的有生之年再未重新上演。但从1886年开始,《采珠人》在欧洲和北美陆续复演,并从20世纪中期开始成为全球各大歌剧院的排演剧目,成为除了《卡门》之外至今上演最多的比才歌剧。
即将于5月15日至19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这一版歌剧《采珠人》确实更令人期待。该剧的导演是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熊奖获得者、享誉世界的电影导演维姆·文德斯,这也是他本人执导的首部歌剧作品。作为“德国新电影四杰”之一,文德斯凭借自己独具魅力的作品曾多次荣获戛纳、柏林、威尼斯等国际一流电影节的大奖,他的电影代表作包括:《德州巴黎》《美国朋友》《柏林苍穹下》《直到世界末日》及“旅行三部曲”等等。
这版歌剧《采珠人》于2017年6月在柏林国家歌剧院首演后,柏林乐评人大为赞叹:“文德斯带来了一种令人惊讶的戏剧体验,观赏完整部剧后,你将会陷入深深的沉思,回忆着剧中的每一幕。”文德斯导演确实发挥了他作为电影导演的专长,在舞台画面中流露出极强的电影镜头语言风格。不论是主演还是合唱团,在处理人物调度和心理表达上都十分细腻和考究,唱演融为一体。作为一个电影导演,舞台调度和他在电影作品中对于人性、生命等的思考将会如何作用于这部歌剧作品,就让我们等待在剧场中揭晓的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