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乐季收官:吕绍嘉与杨天娲演绎舒伯特、莫扎特与拉赫玛尼诺夫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音乐往往是人生的写照,无论是作曲者、演奏者还是聆听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与境遇,对音乐也会有不同的态度与领悟。在这个音乐季的最后一套音乐会中,我们将与指挥大师吕绍嘉和小提琴家杨天娲一起,领略音乐中的人生况味。

指挥大师吕绍嘉

小提琴家杨天娲

两场音乐会都以舒伯特为话剧《罗莎蒙德》创作的戏剧音乐中的幕间曲第3号开场,这是舒伯特最为有名的乐队小品之一。这部优美深沉的作品中,木管乐器的旋律犹如歌者相互应和,似乎饱含着无限的故事,但又欲言又止,无处倾诉。

  弗朗兹·舒伯特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素有神童之名的莫扎特在十三岁时,就获得萨尔茨堡大主教提拔,成为当地的宫廷乐队首席。而他的五部小提琴协奏曲也都完成于他的青少年时期,史料曾认为莫扎特的五首小提琴协奏曲都创作于1775年,但后来的研究表明:第一协奏曲创作于1773年,莫扎特时年17岁,而后四部则均完成于1775年。我们将与小提琴家杨天娲携手,在这两场音乐会分别上演莫扎特的第一和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其中第一协奏曲在风格上也的确与后四首有所不同:它洋溢着浓厚的奥地利风格,小提琴里流淌着优雅而细致入微的色彩,而后四首则充满法式嘉兰特音乐风格,音乐里涌动着华丽和动感的力量。希望您能够通过我们的演奏,感受青年莫扎特洋溢的才华与无限的热情。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

在这两场音乐会的下半场,我们将与吕绍嘉大师一起,为大家演奏拉赫玛尼诺夫《交响舞曲》和《练声曲》(管弦乐团版本)。《交响舞曲》则是拉赫玛尼诺夫人生中写下的最后一部作品,首演于1941年1月。这是这位作曲家唯一一部完全在美国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是他对故乡俄罗斯和对流亡地美国的风情画卷,更是他对自己波澜起伏、浪迹天涯的一生的总结。他在这部作品的三个乐章中包含了诸多来自过去的元素,包括引用自己过去的作品、模仿其它俄罗斯作曲家的风格,以及源自天主教安魂曲中“震怒之日”(Dies irae)的旋律。年迈的作曲家对过去的思念,对死亡的畏惧,以及历经千山后的心境,在这部作品中展露无遗。拉赫玛尼诺夫迁去美国后,因为将大部分时间投入于演奏和指挥,使他一直没能摆脱“创作力衰退”的恶评,而这部饱含张力、情感深切、气象万千的《交响舞曲》则是对那些评论最为有力的否定。
《练声曲》是拉赫玛尼诺夫在1915年创作并出版的14首浪漫曲集的最后一首,原来是为钢琴伴奏的女高音而作,作品问世后以其优美的旋律与深刻的情怀而大受欢迎,被改编成各种版本,常演不衰。

乐季收官
本套音乐会,我们以舒伯特的幕间曲第三首(选自戏剧配乐《罗莎蒙德》)作为“完全舒伯特”系列收官,以莫扎特的第一和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作为“魔弦”系列莫扎特全套小提琴协奏曲计划收官,更是2018/19 “乐咏春华”乐季的闭幕音乐会。同时,我们也期待着NCPAO 2019/20乐季如同即将到来的夏日一般热烈地绽放光彩。

曲目介绍
舒伯特:幕间曲第三首(选自《罗莎蒙德》)
《罗莎蒙德》序曲是一首很受欢迎、经常被演奏的作品,但它最初其实是为一部叫做“神奇的竖琴”的剧目所作,直到舒伯特去世后才附加在已出版的曲谱上,替代了原有的序曲。被替换掉的那首序曲创作于1822年,是为另一部歌剧(《阿方索与埃斯特雷拉》)的开场而作。《罗莎蒙德》全作约有一小时,但这部作品除了序曲之外的部分我们都很少听到。然而实际上,序曲的第三幕间间奏曲可能是舒伯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莫扎特:降B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K.207
莫扎特作为一位技艺精湛的键盘音乐家的确值得我们尊敬,但我们也应该记住,他在萨尔茨堡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其实是乐队首席,而且他的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还曾写过一部重要的小提琴演奏指导手册。小莫扎特一共写了33首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数量可观,此外还写了五部小提琴协奏曲和许多小提琴与乐队的作品。这首《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无忧无虑,又带着一些高贵和优雅。其核心部分是慢板乐章,它庄严而带有歌剧式的深刻,是全曲三个乐章中最长的一个。在最后的第三乐章中,音乐的动感占据了主导,速度很快,但这一乐章并未打破作品在结构上的逻辑关系,也没有破坏细腻的表达。“你知道的,我一点也不喜欢困难。”莫扎特在写给父亲的信中如此说道。他的作品在诠释上的难度远远大于技术上的要求。对于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阿图尔·施纳贝尔对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描述切中要害:“它们对于小朋友来说太容易了,对于艺术家而言却太难了。”

莫扎特:D大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K.211
莫扎特的全部五首小提琴协奏曲,有四首写于1775 年,当时莫扎特18 岁,第一首可能是1773 年所作。其实对这几首作品我们在各个方面都缺乏足够的证据。《D大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K. 211既宏伟又温和:莫扎特似乎在对童年时期在法国听到的潇洒风格音乐进行一种反思,但同时又加入了一些“现代”的效果 ,比如第一乐章丰富的色彩让它显得比之前的作品更加“先进”。作品的第二乐章充满帝王式的优雅和镇定,听不到一丝疑虑或悲伤的阴云。而最后的第三乐章名为 “回旋曲”(注意,他采用的是法文拼写),是一首活泼的坎特尔舞曲。与前两部小提琴协奏曲中第三乐章漫不经心的轻松欢快不同,这个第三乐章中,回旋曲的主题重复了三次,而且对独奏家的技术要求相当高。

拉赫玛尼诺夫:交响舞曲,Op.45
《交响舞曲》本来准备由米哈伊尔·福金编舞,成为一部芭蕾舞作品,但这部作品注定无法成为芭蕾舞剧了:其音乐于1941年1月由费城管弦乐团演奏,而福金于1942年去世(随后一年,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也去世了,《交响舞曲》是他最后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的音乐就像是吃低卡饮食的拉赫玛尼诺夫。他一生的招牌——浪漫主义的情绪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简洁而有力的直白,似乎要在音乐风格上开疆拓土,进入当代的新领域。抒情的第二主题与开头格言主题的强烈节奏和动感形成鲜明对比,下行的旋律两短一长,但即使是这些,也带着一种很少在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中见到的冷漠意味。格言主题成了这一乐章中挥之不去的执念,在后面的几首舞曲中也仍能听到。

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
拉赫玛尼诺夫本人就是一位技艺高超的传奇钢琴家,因此人们现在几乎只知道他的器乐作品。但其实,他也写过三部完整的歌剧,以及不少合唱作品和独唱歌曲,无论数量和质量都不容小觑。练声曲基本上来说就是没有歌词的歌曲。歌者用一个持续的单元音演唱全曲。拉赫玛尼诺夫的《练声曲》是他1912年完成的一组14首歌曲(Op.34)中的最后一首。它的旋律迂回曲折,令人难忘。人们用它改编过各种版本的器乐作品。而这个管弦乐版本是作曲家本人改编的。

音乐家介绍
吕绍嘉 | 指挥

出身台湾,为享誉国际乐坛的旅欧名指挥家。在赢得法国贝桑颂、意大利佩卓地和荷兰孔德拉辛三大国际指挥大赛首奖后,展开了他在欧洲的指挥生涯。在德国先后担任柏林喜歌剧院首席驻团指挥、柯布伦兹市立歌剧院音乐总监、莱茵爱乐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汉诺威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南丹麦爱乐的首席指挥,并于2004年5月获文化部长颁赠象征该省文化最高荣誉的PeterCornelius奖章。曾于英国国家歌剧院、布鲁塞尔皇家歌剧院、雪梨歌剧院、柏林德意志、汉堡、法兰克福歌剧院客席登台指挥。近年来合作的主要交响乐团有:柏林、巴伐利亚广播、法国国家、里昂、杜鲁士、史特拉斯堡、维也纳广播、英国利物浦爱乐、奥斯陆爱乐、贝尔根爱乐、 赫尔辛基爱乐及荷兰皇家音乐大会堂管弦乐团等。在亚洲,与香港管弦乐团、NHK、新日本爱乐及北京、上海等地的代表性乐团合作演出。自2010年8月起接任NSO台湾爱乐乐团音乐总监。

杨天娲 | 小提琴

杨天娲被《美国录音指南》称赞为“无懈可击的小提琴大师”;《 美国Fanfare音乐杂志》评价为“超越她的所有对手”;《美国底特律新闻乐评》更是冠称她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新秀小提琴家”。除演出外,她还在德国Kassel音乐学院授课。
杨天娲近年频繁穿梭世界各地演出及录制唱片,好评如潮。紧密合作的乐团包括美国顶尖的底特律交响乐团、巴尔的摩交响乐团、西雅图交响乐团;欧洲著名的英国BBC爱乐、皇家利物浦爱乐、德国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德国中部广播交响乐团(MDR Symphony)、波兰华沙爱乐乐团;另有新西兰国家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马来西亚国家爱乐乐团等。著名音乐节如拉维尼亚、弗吉尼亚、施威琴格争先邀请她举办独奏音乐会。此外她也多次受邀于德、英、法、瑞士、西班牙等各个欧洲国家广播电台举办现场直播的独奏音乐会,其中包括在著名的纽约林肯中心、柏林爱乐大厅、莱比锡的布商公会音乐厅等的独奏音乐会。音乐成长路上,杨天娲诚挚感谢林耀基教授,Jörg-Wolfgang Jahn教授(德国)以及巴洛克音乐专家Anner Bylsma (阿姆斯特丹)的指导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