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首演亮相国家大剧院歌剧节·2018

极简现代审美演绎传世经典 全新创排制作带来震撼观感

国家大剧院
7月18日晚,国家大剧院歌剧节·2018的重磅大戏《罗密欧与朱丽叶》成功首演亮相。歌剧全才导演斯特法诺·波达以震撼的舞台呈现让现场观众眼前一亮,感人至深的剧情、细腻柔情的音乐以及艺术家全情投入的演唱,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带领观众一同领略了震撼人心的歌剧之夜。


歌剧全才导演斯特法诺·波达以震撼的舞台呈现让现场观众眼前一亮王小京/摄

作曲家夏尔·古诺作为19世纪下半叶振兴法国歌剧的重要人物,其创作的音乐常被誉为抚慰心灵的治愈良药。首演于1867年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不仅稳固了古诺在歌剧创作方面的地位,让古诺的声誉达到了顶峰,也为法国歌剧带来了新鲜血液,开启了“抒情歌剧”的全新模式。古诺在歌剧中将大量咏叹调和重唱交给了两位主人公,将整体的悲郁和阴暗交给了管弦乐团。层次分明的音乐配奏,戏剧与歌剧的完美融合,《罗密欧与朱丽叶》一经上演便成为了世界各大歌剧院争相创排的经典之作。恰逢古诺诞辰200周年,国家大剧院选择用现代审美的舞台来制作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不仅再次展现了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方面的自信与实力,也以满满诚意向作曲大师献上致意。


国家大剧院选择用现代审美的舞台制作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王小京/摄

首演当晚,法语歌剧指挥翘楚帕特里克·富尼耶带领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以绝佳的演奏水平向观众展现了“抒情歌剧”的独特魅力。伴随着情绪凝重的序曲,大幕徐徐拉开,身着红色长袍的卡普莱特家族用合唱诉说着“罗朱”的故事。空中城府象征着两大世仇家族争权夺利的势力场,纯白色的舞台空间,纵深感和立体感极强的舞美装置,导演用纯净极简的舞台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正如导演所说:“弧线的灵感来源于国家大剧院的外观,从近到远形成了灵魂和记忆的通道。所有的舞台元素都是以‘环形’的方式存在,这将是一个永恒且周而复始的旅程。”


身着红色长袍的卡普莱特家族用合唱诉说着“罗朱”的故事王小京/摄

第一幕一开场,矗立于舞台中间的旋转楼梯迅速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在这场盛大的宴会上,朱丽叶伴随着欢快优美的圆舞曲,用华丽的花腔唱出了少女渴望真爱的心声。随后,两位主人公一见钟情,伴随感情的迅速升温,舞台上出现了代表两大家族世仇的分离半球体,以及悬挂于空中的“朱丽叶阳台”。在第二幕中,朱丽叶梦幻般的独白、罗密欧由衷的赞美,以及大段二重唱都将主人公陷入爱情后的心醉神迷展露无疑。第三幕的教堂场景,导演运用后区强烈的灯光,凸显出神圣十字架的背景光效,教堂里响彻着两位主人公的铮铮誓言,合二为一的球体象征着两人的结合。第四幕中,即将流放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痛苦诀别,缠绵、焦虑的二重唱将两人新婚之夜的悲痛与挚爱化为一体。面对家族的婚约,朱丽叶唱出了古诺谱写的最为杰出的女声咏叹调,用直抒胸臆的唱词内容,营造出揪心的戏剧氛围。在最后一个场景中,古诺并没有强调家族的和解,而是将恋人间的生离死别诠释得极为感人,而导演却巧妙地将两个棺材聚合在一起,以此代表家族恩怨的和解。

教堂场景,导演运用后区强烈的灯光,凸显出神圣十字架的背景光效王小京/摄

在整部歌剧中,导演除了对舞台空间有所探索之外,服装的设计也有着独特寓意。每一套服装都代表着主人公的经历和故事,服装的设计不属于某个特定的时期,既是西方历史文化的缩影,也是东方经典元素的结合。在导演的制作理念中,抛弃条条框框,真正去探索故事本身的意义,从而追寻内心的真实,是这部歌剧制作的含义所在。在极简的舞台上,导演运用留白给予了观众充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在没有特定年代和任何维度的限定下,试图让观众探寻到自己的内心,找寻到独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回忆。


导演运用留白给予了观众充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王小京/摄

值得一提的是,众位艺术家的精彩演唱也成为首演之夜的一大亮点。饰演朱丽叶的梅丽莎·波蒂以甜美的形象俘获了大批观众的芳心,剧中多首难度极高的咏叹调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演出阵容的另一亮点,无疑是饰演罗密欧的男高音歌唱家弗朗西斯科·德穆洛,曾多次登台世界级歌剧舞台的德穆洛,当晚不仅以极富难度的高音演唱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举手投足间也将贵族王子的优雅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国家大剧院合唱团也以沉稳大气的演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为首演的完美呈现增色不少。
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演出将持续到7月22日,在接下来的演出中,享誉国际的歌唱艺术家米哈埃拉·马尔库和郁永钊等人将陆续登台,以实力雄厚的演出阵容继续为观众带来精彩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