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捷杰耶夫携手马林斯基上演《霍万兴那》

两场精彩演出细绘穆索尔斯基音乐肖像

国家大剧院
4月16、17日,俄罗斯指挥大师捷杰耶夫带领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合唱团莅临国家大剧院,继连续多年集中演绎柴科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五位俄罗斯及苏联作曲家经典作品后,再度为国家大剧院观众带来了穆索尔斯基专场作品音乐会。在4月17日音乐会上,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合唱团以及十余位来自马林斯基剧院的歌剧演员组成的强大阵容,共同呈现了音乐会版穆索尔斯基歌剧《霍万兴那》,这也是该作品在国内的首度完整亮相。


王小京/摄

在世界音乐史中,以“强力集团”为代表的俄罗斯民族乐派有着重要地位。其中,穆索尔斯基作为“强力集团”中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管弦乐和歌剧创作,不仅深刻展现了俄罗斯民间音乐元素的丰富多元,更大胆探索着色彩在音乐旋律中的多样运用。作为演绎俄罗斯本民族音乐的重要舞台,马林斯基剧院曾由指挥家捷杰耶夫带领上演过穆索尔斯基全部管弦乐和歌剧作品。在过去几年中,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陆续上演了柴科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斯特拉文斯基、拉赫玛尼诺夫和普罗科菲耶夫五位作曲家的“全集音乐会”,此番再度造访国家大剧院,指挥家选择用两场音乐会,分别展现穆索尔斯基在管弦乐和歌剧两大领域的创作成就。


王小京/摄

4月16日晚的音乐会中,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在捷杰耶夫的引领下为观众带来了《荒山之夜》《死之歌舞》和《图画展览会》等多部力作。《荒山之夜》取材自果戈里小说《圣约翰之夜》中关于一个狂欢夜的描述。乐团以丰富的力度变换,从容演绎跌宕跳跃的音乐,无论是狂欢之中的嘈杂,还是黎明前的静谧都表现得颇具画面感。《死之歌舞》则是一部描述生命将尽时刻的声乐作品。男低音米哈伊尔·佩特连科的歌唱扎实稳定,不仅轻松应对着作品中频繁的音域转换,更将音乐中对生命恋恋不舍的情绪表现得十分细腻。音乐会下半场,捷杰耶夫执棒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完整演绎了穆索尔斯基最具知名度的管弦乐团组曲《图画展览会》,木管声部对色彩的刻画使得一幅幅绘画作品在观众面前生动展开,铜管乐极具爆发力的演奏则塑造出辉煌的仪式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刘小龙评价到:“俄罗斯人演奏自己本乡本土的作品是最地道的。然而,能够在一场音乐会中将俄罗斯经典曲目演奏得如此精确、考究,充满创意,却也只有捷杰耶夫和他的团队可以做到。这场音乐会充分印证了指挥家一贯秉承的音响创新的艺术理念,展现出马林斯基乐团高贵的音乐品质和时代特色。在这样完美的演绎下,穆索尔斯基作品中蕴藏的精神活力充分绽放,彰显出作曲家的人文关怀和思想锐度。”在全部曲目演奏结束后,捷杰耶夫大师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在观众热情的掌声中加演格林卡著名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捷杰耶夫大师在返场前说:这首作品献给我在中国最好的朋友,陈平院长,我们的友谊保持了很多年。


王小京/摄

4月17日,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合唱团以及十五位来自马林斯基剧院的歌唱家共同出现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舞台上,以如此强大的阵容,为大剧院观众完整演绎了时长近四个半小时的音乐会版歌剧《霍万兴那》。《霍万兴那》是穆索尔斯基最经典的歌剧作品之一,但由于全剧演出时间过长、演唱难度极高等因素,这部作品不仅在国内是首次完整呈现,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上演场次也十分有限。对于当晚的大剧院观众而言,能够近距离体味这部歌剧的艺术魅力,跟随音乐见证俄罗斯历史波涛的壮美景象,更是一次难以忘怀的观演经历。随着气氛安详的前奏曲《莫斯科河上的黎明》缓缓奏响,台上的艺术家们迅速进入状态。女中音歌唱家叶卡捷琳娜·谢尔盖耶娃饰演的马尔法带来了“马尔法的预言”“年轻的女人在徘徊”等经典咏叹调。男低音歌唱家米哈伊尔·佩特连科、男高音歌唱家谢尔盖·谢米什库尔分别饰演霍万斯基父子,精湛的演唱表现出历史洪流中命运的多舛。马林斯基合唱团在当晚同样表现惊艳,合唱段落“在小溪边黎明到来”中,颇具俄罗斯民间音乐风格的歌谣穿越了历史的屏障,将俄罗斯迷人的文化气息真切展现在观众眼前。当整部歌剧迎来结局,时间已近十一点半,但热心的观众仍然将澎湃的掌声送给台上每一位艺术家,这是观众们对当晚高质量演出的认可,更是在期待马林斯基剧院能够再次回到大剧院舞台,集中演绎更多俄罗斯音乐大师的经典作品。


王小京/摄
 
音乐会后,指挥家捷杰耶夫难掩激动之情,他说:“国家大剧院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机构,我知道做到这些有多困难。通过在音乐、歌剧等领域的努力,国家大剧院甚至改变了观众的观演习惯,现在的观众与我二十年多年第一次来中国演出时相比,已经完全不同,这些热爱艺术的年轻观众就是古典音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