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吴虎生、陈琪《起点》领航

2017中国舞蹈十二天七月起舞

国家大剧院
伴随着7月5日《起点》的首演亮相,由国家大剧院与中国舞蹈家协会共同举办的第六届“中国舞蹈十二天” 正式拉开帷幕。由辛丽丽、林怀民、山翀、金星、刘敏、罗斌六位舞坛领军人物诚意推荐的六组青年编舞新星的六台原创舞蹈佳作,开启了为期12天的精彩展演。当晚,由上海芭蕾舞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辛丽丽推荐的吴虎生、陈琪自编自演原创作品专场《起点》,为本届“中国舞蹈十二天”启幕。


起点,看似平凡而简单的两个字,实则饱含丰富的意义和想象空间凌风/摄

他们从各自不同的经历中提取灵感,用新古典芭蕾、现代芭蕾和当代芭蕾的肢体语汇表现了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抉择、离别、周转、回归与希望。“起点”,看似平凡而简单的两个字,实则饱含丰富的意义和想象空间,这也映射着吴虎生和陈琪两位年轻编导以及整个创作团队的创作态度——真诚、简单但不畏挑战。辛丽丽作为推荐导师一直关注着两位年轻编导和整个团队的成长:“参加‘中国舞蹈十二天’,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人的能力和潜力,他们对艺术创作是尊重的、有责任感的。同时这个过程也历练了上海芭蕾舞团这支集合了创作、制作、营销的年轻团队,大家非常地投入、认真。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们的团队有这样的精神,《起点》会因此而充满力量。”




两种不同视角、不同色彩交汇的芭蕾专场在观众心中产生了别样效应 凌风/摄

观众们在《起点》上半场欣赏到来自吴虎生的优雅细腻的新古典风格作品,下半场则是来自陈琪的充满对抗与张力的当代作品展示。两种不同视角、不同色彩交汇的芭蕾专场在观众心中产生了别样效应。吴虎生是上海芭蕾舞团的首席明星,曾多次在国际芭蕾比赛中拔得头筹。而对于编舞,他一直勇于尝试与挑战。《难说再见》是他第一次涉猎中型芭蕾作品的创作。该作品也支撑了整个《起点》的上半场演出。舞台上,围绕“成长”主题,吴虎生将他对生活的体会与观察溶解在古典音乐的旋律之间,借以芭蕾舞者灵动的肢体语言去诠释相遇与别离、拿起与放下、展望与缅怀。


上海芭蕾舞团的青年编导陈琪通过下半场的《逆时针》《不存在的故事》,展现了自己的创作态度 凌风/摄

陈琪作为上海芭蕾舞团的青年编导,也通过下半场的《逆时针》《不存在的故事》,展现了自己的创作态度。《逆时针》由《共·鸣》《秋》《月光》三个片段组成,用不同风格语汇沿着芭蕾发展的时间线逆流而上,从当代审美回到古典意向,从失衡滚地再到踮起足尖,三个不同风格的舞段让芭蕾逐渐显现出最经典的模样。关于《不存在的故事》,陈琪表示:“希望向以前的自己告别”。陈琪在创作中也努力地在生活中寻找元素:“因为我的外公、外婆是失声人群,使我从小就会一些基本的手语,在我为《不存在的故事》构思时就突然想到了这种属于肢体语言,又有别于舞蹈语汇,但同样有传情达意功能的交流方式。我尝试把它贯穿于作品的始末,进行节奏的处理和形式的变化,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强化情感,让观众走进我的世界。”演出结束后,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还携《起点》主创与观众分享了整个作品的创作初衷与历程。
8日至9日,由林怀民推荐的台湾青年编舞家刘冠详作品《我知道的太多了》将接棒《起点》。该舞作于2016年在台湾淡水云门剧场首演,成为亚洲第一个入选欧陆年轻编舞家网络平台的作品,受邀赴丹麦演出,并荣获第十五届台新艺术奖表演艺术大奖。刘冠详将母亲临终前与他的对话和呓语收录编汇成舞蹈配乐,以极具原创性的肢体语汇和单纯的舞台元素,创造出丰富而抽象的舞台意向。媒体评价该作:“让人在死之幽谷中看到生之勃然”。由山翀推荐的胡阳作品《士风》将在18至19日登台。《士风》由张云峰、胡阳担任编导,易杰担任编舞,彰显出“士”这一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内涵与精髓。胡阳此次集合编、导、演于一身,要着力彰显“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士”风精神。21至22日,金星推荐张娅姝作品《九色鹿》即将登台。舞剧《九色鹿》取材于敦煌第257窟壁画《九色鹿经图》,它被称之为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敦煌壁画之一。在80年代《九色鹿经图》曾被拍摄成为动画片《九色鹿》而家喻户晓,而舞剧版《九色鹿》则由青年舞蹈家张娅姝出品制作并担任主演,通过舞蹈肢体重新演绎九色鹿的传说,带领观众进入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世界。26至27日,刘敏推荐黄佳园作品《天凉好个秋》将延续精彩。《天凉好个秋》作为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围绕一个“女人”与“时间”之间的对话,深度挖掘人在‘老、病、死’面前的种种复杂情绪。29至30日,由罗斌推荐青年编舞家念云华作品《大象·一念》将压轴“中国舞蹈十二天”。这部舞作是中国舞蹈家协会2016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委约作品,演出实验性地运用多种中国传统元素,将当代行为艺术、行为装置等进行融合,传递传统与当代结合的审美。在那“一念”之间舞蹈,表现生命力最直接、最尖锐、最冲动、最饱满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