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团队再聚首 作品在升级

北京晨报

(首席记者李澄)“首演我是没有舞台参照的,这一次我是全面考虑了舞台呈现的情况,做了相对应的音乐补充;听取了演员在演唱中的感受,做了相应的技术调整……”昨天下午,面对媒体,歌剧《兰花花》的作曲张千一这样介绍即将于12月20日至25日二轮上演的这部大剧院原创歌剧。
由国家大剧院历时6年创作推出的中国原创歌剧《兰花花》,在首演后一年,即将开启第二轮精彩演出。目前,剧组已经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排练,创作团队也再度在排练厅聚首。编剧赵大鸣认为:“《兰花花》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在刻画完成着自己的人格轮廓与命运轨迹,他们交织碰撞在一起,戏剧便由此而生成。”作曲家张千一,更是为每个人物都写作了“漂亮”的音乐,全剧精炼紧凑,无一废笔。本着“音乐承载戏剧”的原则,在歌剧创作中,他始终将戏剧性放在首位,包括事件、人物、唱段甚至是一字一词,他都用恰当的音乐加以覆盖、解构。他在剧中大量运用了复调思维,开创性地在中国歌剧中使用赋格写作了序曲。在旋律的写作上,张千一吸收了陕北民间音乐元素,运用了“苦音”和“哭音”等陕北特色音程,让观众感受到浓郁的陕北风味。而在乐队中,张千一加入了板胡、管子、大笛、铙钹等民族乐器,形成了丰富的音响场,体现着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和浓墨重彩的中国风貌。创作中国歌剧,语言与音乐的结合是个难题,他巧妙地将中国汉语的语音语调与歌剧的旋律、节拍与律动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中国特色的咏叹调与宣叙调,令人耳目一新。
曾经在三秦大地扎根了几十个春秋的陈薪伊说,自己16岁到西安学习的第一首陕北民歌就是《兰花花》,她甚至还见到过“活兰花花”的演唱。对歌剧《兰花花》,她一直有着深厚的情感。她认为,是粗犷的黄土高坡、奔腾的黄河口瀑布孕育出了淳朴又倔强的兰花花,她将兰花花的性格定义为“黄河性格”。为了凸显这种性格,她在舞台制作上秉着写实的理念,还原了地域风貌,在舞台上使用了谷子地、黄河瀑布、窑洞等陕北元素,绘制浓墨重彩陕北风情,又为整台戏剧赋予了史诗般厚重的沧桑感。对于人物的塑造,她总是能给演员带来身临其境般的启发,演员们跟着她一同进入兰花花的世界,把每一个角色都演绎得深入人心,令观众随着剧情一起愤怒、挣扎,又心酸无奈,不禁为他们的命运而扼腕叹息。对于剧中赶羊这个人物,陈导心目中应该是个丑娃,一个《巴黎圣母院》中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首演时她最大的遗憾就是帅气的男高音薛皓垠不愿意把自己化得太丑,而这一次“我会好好改造一下他的角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