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这部中国原创,征服了世界上最挑剔的观众

北京日报
莫斯科,俄罗斯军队中央模范剧院的包厢,一位俄罗斯女士向外倾斜着身子大声喊着“Bravo(好极了)!”她的叫好声和普通观众席里的掌声融成一片,让这个颇为壮观的剧院为之沸腾。



这一幕,让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作曲唐建平放松下来,嘴角微微上扬。那位高声叫好的女士是俄罗斯议长马特维延科,这台名为“你好,俄罗斯”的音乐会令她兴奋不已。


马特维延科议长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的陪同下,观看14日莫斯科音乐会。
左起:作曲家唐建平、马特维延科议长、李辉大使、赵佳琛副院长

  这是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俄罗斯交流演出的第二站。虽然只是全剧重要片段的演出,但无论马特维延科议长,还是普通观众,对这部作品的反应都是一致的赞美,这也让该剧众多主创为之骄傲。要知道,俄罗斯观众看过的优秀歌剧太多,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挑剔的观众。正是这些挑剔的观众见证了国家大剧院此次俄罗斯之行的成功,见证了“中国原创”的魅力。

演出照片







 


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首次登台马林斯基剧院,中俄艺术家同台演出。

  海外刷屏,传播好中国声音
  一部来自中国的原创歌剧,讲的是俄罗斯题材的故事,又要面对俄罗斯的观众,到底能收获什么?这是正式演出前不少人心里藏着的顾虑。
  此次交流演出的第一站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首演前几天,大部分演出票已售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主创心里的石头也算是落地了。而9月11日、12日两天,首演现场热烈的气氛则让主创们为之感动。随后,来自俄罗斯媒体“刷屏”般的热情报道,更让大家意外。




  俄罗斯主流媒体对此次演出都非常感兴趣,新闻通讯社、电视台、报纸、杂志等主流媒体,争相采访中国艺术家,让此次交流演出产生了更大影响力。在报道圣彼得堡演出时,俄罗斯电视一台评价“这部歌剧有东方人对于俄罗斯灵魂的理解”。塔斯社报道了现场观众热烈的反响,全俄广播电视文化频道评价该剧“制作精美、风格独特,主创力求通过此作品表达对俄罗斯历史和文化的敬意”。俄罗斯MIR24电视台认为,这部中国歌剧在马林斯基剧院新舞台上大放异彩,是因为作曲家将中国传统音乐和俄罗斯民族音乐联系在了一起。

马林斯基剧院艺术总监、著名指挥大师捷杰耶夫看完演出后,向演职人员表示祝贺。

  国家大剧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赵佳琛认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之所以能够征服俄罗斯观众,引发媒体关注,首先是因为作品质量过硬。首演于2015年的这部作品,幕后汇聚了导演王晓鹰、作曲唐建平、编剧万方这样顶尖的创作阵容。作曲唐建平在创作中注重将欧洲传统歌剧的质感、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美感和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情感熔为一炉。编剧万方在尊重小说原著的基础上,生动刻画人物性格,着力于美好与残酷的对比上,从而导引出鲜活生命的毁灭带给人们的悲伤和警示。
  导演王晓鹰将写意、诗化的笔调贯穿于全剧的舞台处理中,油画般地勾勒出大自然的辽远壮阔、人性的美丽温暖与战争的残酷无情。他曾说过:“我们的战争讲述中需要更多的心灵触碰和人性表达。《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正是借助俄罗斯的深厚文化底蕴,来表达我们自己在纪念战争胜利的同时,应有的一份生命关照和人文情怀。”从现场观众的反应可以看到,这份情怀同样打动了俄罗斯观众。
  “这次交流演出让我们看到,只有把高水平、高质量的原创作品展现给国际观众,才是真正的走出去。”赵佳琛副院长认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固然是因为俄罗斯题材引发了共鸣,但更重要的还是剧作质量水平非常高,“就像指挥大师捷杰耶夫所说,这是一部中国作曲、中国指挥完成得非常有力量的作品。”




俄罗斯观众纷纷驻足,与歌剧海报合影。


这部歌剧也征服很多年轻观众。

  对等交流,提速剧院成长
  一个是拥有近百年历史的俄罗斯殿堂级剧院马林斯基,一个是建成不到11年的中国国家大剧院,两者历史相距甚远。但这次相遇不仅让国家大剧院工作人员深切感受到老牌剧院的专业魅力,也让马林斯基看到了中国新锐剧院的生机勃勃和快速成长。
  这次交流演出实际上是两个剧院的对等交流,让原本并不陌生的两个剧院有了更深入了解,国家大剧院分管剧目制作的副院长赵铁春对此感受颇深:“当我们对彼此之间的文化,工作方式都有了解之后,彼此也会更加尊重,这才是人文层面更深入的交流。”
  国家大剧院与马林斯基剧院可以说是老朋友,捷杰耶夫更是被中国观众亲切地叫作“姐夫”,近年来他每年都会到国家大剧院演出。如果说以往国内观众和创作者更多的是被马林斯基的艺术品质折服,这次因为与他们深度合作,这个大腕级剧院的技术、管理优长,也有机会被中国同行所接触到、感受到。
  据了解,因为此次演出正值马林斯基剧院的假期末尾,协调艺术家和工作人员参与排练一直都让存在困难。马林斯基交响乐团此次担纲《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音乐演奏,但每次能够参加排练的乐手都不尽相同,这让国家大剧院颇为担心,“可是后来我们发现,每一批乐手都完成了他们的工作,并为下一批参加排练的演出奠定了基础,他们的艺术素养保障了排练的顺利完成、演出的精彩呈现。”负责此次交流演出乐团对接的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
  再比如,国家大剧院年轻的舞台监督虽然很年轻,但与专业成熟的俄罗斯同行们实现无缝对接,甚至提前1天完成了装台任务,成功地保障了排练和演出的顺利进行,赢得了同行尊敬。不到11岁的国家大剧院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迅速与马林斯基剧院完成对接,也充分说明这个年轻团队具备对标世界的专业能力。
  据剧目制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因为要与多个国外院团合作,国家大剧院各个部门对此次演出的各个环节都做了多个预案,比如乐谱比以往准备得更多,合成比以往多了两遍;比如弹奏巴扬的乐手怀孕了,此次为她准备好了“替补”乐手。可以说,国家大剧院将一切都做到尽心竭力。整个团队在这次紧张、复杂的工作过程中,也迅速成长。


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吕嘉与俄罗斯艺术家合练。

  这次交流演出还为国家大剧院未来的走出去积累了很多经验。作为一次纯商业的演出,此次是国家大剧院制作的剧目首次纳入国外知名剧院的重要演出季,收入则是与马林斯剧院进行票房分成。“这次合作很好地利用了这个老牌剧院的票务销售和营销推广渠道,让这场演出真正进入了当地主流观众的视野,才能有一票难求的效果。”赵佳琛说,国家大剧院要在国际上打响知名度,就一定要经常走出去,同时还要考虑怎么走进主流观众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