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琉森之音,不止难忘

北京晚报
(记者 张光楹)10月14日、15日,指挥大师夏伊与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在国家大剧院带来了两场音乐会。时隔8年,再度来访的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带来的不仅仅是难忘的回忆,更是一种对交响乐欣赏观念的更新和升级。
琉森音乐节虽有将近百年的历史,但这支音乐节管弦乐团却是2003年才由指挥大师阿巴多创立的。凭借大师的号召力,这支乐团自成立之日就成了交响乐团“梦之队”,欧洲各大乐团的优秀音乐家云集于此,其中不乏独奏家和顶尖室内乐组合。乐手们出众的素养与阿巴多大师逻辑缜密、情感饱满的指挥相结合,形成了诸多令人难忘的演出。2009年阿巴多带领乐团在国家大剧院的四场音乐会,也是北京乐迷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2014年阿巴多离去之后,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将走向何方一度成为一个悬念,而在2016年指挥大师里卡尔多·夏伊成为乐团新的音乐总监之后,这个悬念也有了答案。夏伊大师利用他在欧洲乐坛的威望,保持了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的顶级乐手配置。在每个夏天,全欧洲最优秀的乐手会继续为了共同的艺术追求相聚琉森,这样的传承应该也是阿巴多最愿意看到的。通过现场聆听,可以感受到这支乐团在当今乐坛独树一帜的风格。“梦之队”级别的乐手个人能力,为乐团带来了无限的音乐表现力,乐谱谱面的表情符号在他们的演奏中可以得到无限放大,甚至可称为“琉森式”音乐表情,这样的表现力也为听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与聆听体验。2008年,阿巴多大师带领这支乐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时,这样的表现力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隔八年,虽然音乐总监由阿巴多换成了夏伊,但这种属于琉森的独特声音延续了下来,对于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来说,这也是阿巴多离去之后最值得欣慰的传承。
14日的音乐会,由理查·施特劳斯的三部作品构成。理查的作品,一大特点就是色彩非常丰富,而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的华丽音色恰好匹配了这样的特点。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日出”段落中,乐团奉献了北京音乐舞台上罕见的伟大渐强。而之后段落中,理查的种种内省又被刻画得非常细腻——“挽歌”的声音织体充满了神秘色彩,“舞曲”则饱含幽默感。下半场的曲目让听众进一步体会了这支乐团丰富的色彩。《死与净化》开篇的定音鼓与弦乐营造了令人窒息的气氛,这样的窒息到净化主题才得到解脱。《蒂尔的恶作剧》中,每个声部都展现了高超的技巧,尤其是木管,五彩斑斓、流转自如,我们仿佛看到蒂尔的形象在各乐器之间奔跑嬉戏。三首正式曲目之后,加演的《七层面纱之舞》甚至产生了玄幻的气质,斑斓的乐队色彩使得这场音乐会成为一次音响的奇观。
15日的演出曲目是贝多芬与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原本就是作曲家在音响方面的实验之作,乐团也在这个曲目上继续着高水准的发挥,第二乐章的俏皮和第四乐章的灵动令人印象深刻。而下半场的《春之祭》则是这两日演出的最高潮。在斯特拉文斯基这首充满了野性气质的舞曲中,夏伊大师带领乐团展现了其全面的能力。从引子部分大管不同寻常的悠长独奏开始,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在一个超强演奏水准的平台上对这部划时代作品进行了二度创作。“大地崇拜”段落的末尾,铜管与弦乐的配合在气势如虹的同时保持了室内乐般的精致,而“献祭”段落中各种复杂的节奏与音型在这支乐团手中显得从容不迫。
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的演奏,能够在高速运行中保持滴水不漏的精密组织,这样的音乐对于现场观众来说,不止于激动和难忘,更是对管弦乐美学体验的一种更新和升级。夏伊大师已经带领这支出色的乐团完成了阿巴多未尽的马勒交响曲全集,并通过理查·施特劳斯和斯特拉文斯基进一步探索了乐团的潜力。未来,期待大师能继续带领这支乐团在瓦格纳、布鲁克纳等晚期浪漫派领域中进行一番探索,相信这将会是全世界乐迷们的福音。
2009年,国家大剧院建立初期,阿巴多大师带领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为剧院带来了划时代的音响;8年之后,大剧院创建10周年之际,夏伊大师再次带领这支乐团来访,为我们树立这个时代新的审美标准。对传统的坚持和对创新的探索,使得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在国家大剧院的每一次演出都显得不同寻常。作为乐迷,我们只希望见证这种默契带来的更多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