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法兰西钢琴学派的“工匠精神”

北京日报
法国钢琴家让-马克·路易莎达 牛小北/摄

 (记者 高建)很多行业都有耀眼夺目的大明星,也不乏低调内敛的前行者。在艺术领域,“匠人”这个词似乎多少带点贬义,但如果只取其中专注与潜心的含义,来形容一类艺术家,法国钢琴家让-马克·路易莎达无疑是其中代表。6月23日,这位当代法国钢琴学派的代表人物即将登台国家大剧院,为2017国际钢琴系列华丽的演出名录上增添一枚重量级砝码。
虽然在让-马克·路易莎达出生两年前,其出生地突尼斯已经独立,但谁也不能否认这个国家在过去一个世纪中与法兰西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此为背景便不难理解路易莎达的艺术生涯:6岁学习钢琴,后到巴黎追随著名钢琴教育家、深得德彪西赏识的马塞尔·齐安皮学习,16岁考入享誉世界的巴黎国际高等音乐学院……没有任何意外,他的演奏被公认为具备法国钢琴学派的特点,即澄澈明丽的音色、克制均匀的触键、突出的音乐结构意识,以及“似珍珠般”的颗粒性。
如果狭隘地认为法国钢琴名家只擅长德彪西、弗雷、拉威尔,那就大错特错了,只消看一下此番路易莎达在国家大剧院独奏会的曲目单,便可知道他是一位多么全能的钢琴家。音乐会的上半场是贝多芬的三部作品,《F大调变奏曲》与《降A大调第十二号钢琴奏鸣曲》创作时间相对接近,一般被认为是贝多芬早期音乐风格的代表,但在音乐语汇上已有非常鲜明的个人特点,尤其是后一部作品的第三乐章为“悼念英雄的葬礼进行曲”,我想每位热爱贝多芬的听众都能在其中听到两年后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的影子。而上半场的最后一首作品《A大调第二十八号钢琴奏鸣曲》可以算作开启“乐圣”晚期音乐生涯的重要作品,在第一乐章中,奏鸣曲式结构上的严谨要求和作曲家沉醉如歌、富于幻想性的乐思达到最高境界的平衡。能否准确阐释出作品最精妙的魅力,是衡量一个演奏者水准的标尺。而敢于选择这样无处“藏拙”的作品,已经证明了路易莎达非凡的艺术品位与自信——他可是德奥钢琴宗师保罗·巴杜拉-斯柯达的得意门生!
音乐会的下半场,路易莎达将带来波兰音乐大师肖邦的《圆舞曲》全集,这位1985年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的获奖选手,在三十年间从未间断对肖邦音乐作品的钻研。DG公司在上世纪末发行的肖邦作品全集中,玛祖卡舞曲就多是由路易莎达来演奏的,足可见其在肖邦音乐领域的权威地位。而2014年RCA公司发行的《肖邦圆舞曲、玛祖卡舞曲》更是广受好评,在这里我们能够听到演奏家如何细致地挖掘作品左右手声部的对位结构,如何在持续的三拍节奏中做出恰到好处的弹性速度。在那些舞蹈性并不突出的慢板作品中,路易莎达赋予作品不亚于肖邦夜曲甚至是叙事曲中无限内涵和戏剧张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扎实淳朴的音乐风格并没有磨灭丰饶绚丽的音色变化,笔者在聆听这套唱片时便一直在想:若能在现场亲耳感受这样斑斓而准确的曼妙琴音,将是怎样一种难忘的感受?幸运的是,这个机会就在眼前了。